吴家玮在研究湾区经济时发现,每一次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都会产生一个世界级湾区。一战到二战期间,纽约湾依靠大西洋贸易通道成为第一个湾区;二战后,旧金山湾依靠太平洋贸易通道成为第二个湾区;上世纪60到90年代,亚洲制造业崛起,东京湾凭借科技制造实力成为第三个湾区。改革开放之后,世界产业转移加速,珠三角依托港澳实现经济腾飞,粤港澳区域似乎有成为第四个国际一流湾区的迹象。
不过,对比前三个已是举世公认的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要顺利晋级“国际一流”行列,仍需要努力。
“粤港澳内部存在三个相互独立关税区,未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何宁卡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道闻近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港口和空港都有着竞争关系,要避免冲突就必须规划好、协调好。既要协作,又有分工,有侧重,共同推进发展。
此外,陈鸿宇还认为,现在珠三角城市和港澳要对标世界级湾区,多个领域还有差距:比如,粤港澳之间的航空网络、港口群还远远未完成一体化,跨境的沟通机制、经济体制还未深度对接。而在重要的科技创新领域,目前看到的情况是深圳的创新资源多一点,但深圳创新与香港如何对接,相关城市如何定位至今还未理清。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指出,粤港澳在共建大湾区上短板最明显的还是高等教育方面,美国加州的高等教育基本可以与东海岸等量齐观,而粤港澳还不如京津冀、长三角。
“当然,深圳已经开始表现出积极的作为,2016年集中签约了一批名牌大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孙不熟补充说。
此番,国家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陈鸿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三个关税区,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未来随着规划研究编制的推进,三地之间的机制体制对接,区域的战略定位、产业规划、中央部委和地方的分工任务得到明确后,将有望进入落地推进的阶段。
尽管目前具体规划还未出台,但具体应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广东地方官员也有所表态。何宁卡近日就表示,从对标国际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重点要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开放、产业、金融和生活等六大方面着手推进合作。
在“大湾区”概念牵引下,三地合作将有着更为系统化的思路与目标:全面加速一体化融合发展进程,对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香港、深圳两地签署协议、合作共建河套地区创新及科技园,或许称得上是今年的首个亮点事件。
2017年1月3日,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香港举行的深港合作会议上,两地正式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同意合作发展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港两地的创新合作,将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而河套地区,将推动深港之间形成开放式的创新体系。
河套地区地理示意图
河套地区的开发争议,拖了十数年。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无疑是推动两地合作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1997年,深圳和香港合作治理深圳河,将弯曲的河道拉直,用泥沙填平,造出87万平方米的河套地区,这一面积相当于目前香港科学园面积的4倍。
国务院在1997年7月1日颁发第221号令,规定原位于深圳行政区域内的河套地区,纳入香港的行政区域范围。
到2008年,香港初步认为河套地区发展可考虑以高等教育为主,并辅以高新科技研发和文化创意产业用途,摆脱了早期加工区及贸易平台等合作模式的设想。
历次的深港合作会议上,两地逐渐在发展定位、适用法律等事项上达成合作意向,但仍然“卡”在土地业权和共同发展机制方面。
此次的备忘录确定了几项基本原则;适用香港特区法律和土地行政制度;非牟利,项目以公益性为主;以共同协商、互利共赢精神妥善处理各项事务。
具体而言,香港特区政府将负责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已平整土地的河套地区批租予香港科技园公司;由深港两地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发展联合专责小组”,负责对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和协商。
根据备忘录,两地将共同推广“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吸引港深两地以及海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包括建立“综合性高端培训平台”,以构建一个具有对应聚集力和协同效应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在今年的深圳两会上,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表示,两地合作潜力巨大,联手可以集聚更多国际创新资源,现在很多研究机构考虑和香港或者深圳合作时,已经看到了深港合作的优势。
据了解,在深圳高科技产业崛起的同时,香港也加强了对科技创新的重视。2015年创新及科技局成立,投入180亿元推动研发、支援再工业化等。梁振英曾介绍,创新及科技局成立以来,香港创科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及创科公司对在香港建立科研或生产基地的兴趣也明显增加。
而在分析人士看来,在科技创新领域,香港在知识产权保护、高等教育、海外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深圳的供应链、产业化专长,已经为两地的合作提供了基本思路。
不过,就深港的创新合作而言,其中一个难题在于,如何让两地的人才更顺畅地流动?2016年7月,香港专业界别代表人士访问深圳,该访问团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香港专业人才如何更好地到深圳执业?
马化腾在他的两会提案发布会上也提及了制度造成的人才隔阂问题,他提出,从大的政策方面,希望能够给到科技人才一些绿卡。
而河套地区,或许能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更顺畅地衔接。中国源头创新百人会秘书长、深圳原科协主席周路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香港大量的知识性服务业人才能够直接在这里找到发挥才华的一席之地。
备忘录亦明确提出,港方同意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双方认可的深方人员提供便利的出入境安排。
与深港合作活跃的前海相比,河套因其体制和地理位置优势,某种程度上,它更被赋予了拉动深港两地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据更重要地位的期待。
张玉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河套地区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适用香港法律,但地理位置上紧邻深圳。深港双方各自发挥要素优势,在创新的全链条上,河套地区能形成开放式的研发创新体系。
而在周路明的设想中,河套更应该起到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作用。他指出,海外企业、人才进入中国或是珠三角,最大的瓶颈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担忧。河套可以形成一个“离岸创新基地”,知识产权能得到足够的保障,同时又很便利地与深圳的产业化形成快速的连接。
周路明认为,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中国和发达国家在创新领域高度互补的局面,如果能用一种方式把海外源头创新技术和中国需求端进行有效的连接,就会形成国际协同创新的新棋局,中国人将以新的创造性的角色参与其中。而河套,或许将成为这样一个重要连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