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瓯江潮
瓯江潮取名于温州的母亲河——瓯江。取瓯江汹涌奔腾之势以共聚实力,取瓯江静谧舒缓之美以共享乡情。瓯江潮微信平台首先是结合瓯江潮qq群系列、瓯江潮网站为在杭温州老乡提供联络平台,进而提炼、传播温州、温州人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市场监管矩阵  ·  谢小云出席WIPO ACE第十七届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  2 天前  
杭州日报  ·  李锋博士突遭意外离世!年仅48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瓯江潮

朴树唱《送别》失控哭泣,写这首歌的人曾在温州长住十二年……

瓯江潮  · 公众号  · 浙江  · 2017-12-18 21:28

正文

这两天,有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主角是歌手朴树。



视频背景是在一个录音棚里,乐队与和声团队都已就位,像是录音或排练场景。音乐缓缓响起,穿格子衬衫的朴树身形瘦削, 闭眼动情地唱了一段歌曲《送别》,中间突然哽咽,转过身抹把眼泪勉强唱了几句后,抱住话筒泣不成声 ,示意他的和声团队继续唱下去,他自己在几度调整后,才得以将歌唱完。



整个场景真实、自然。朴树这位被称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歌手,再一次击中了网友的心。


朴树喜欢《送别》不是秘密。他曾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说过: 一生能写出这样的歌词,死而无憾


《送别》这首歌,是很多人儿时就会吟唱的小曲。旋律婉转清新,歌词简洁典雅,却又蕴含了无尽的离愁别绪。


很多朋友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 弘一法师写就,但很多人不知道,他 曾在温州长住十二年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是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后来剃度出家,成为高僧,他在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毅然放弃了他所就职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相对优厚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在杭州虎跑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在出家的24年僧侣生涯中,弘一法师没有回过一次天津老家,也极少去浙江上虞的白马湖,尽管那里有浙一师的学生丰子恺等人专门集资为他建造的“晚晴山庄”,却在温州一住就是十二年,并亲切的把温州称为“第二故乡”。

出家三年后的1921年,弘一大师来到温州庆福寺修行。庆福寺俗称城下寮(“寮”是指小而窄的屋舍),始建于清嘉道年间,坐落在温州市中山公园飞霞洞前。几年后这里的城墙倾圮,积谷山下开建中山公园,弘一大师在寺主寂山和尚支持下,将庆福寺“易其方位,以协形相”予以改造,亲撰《题永嘉庆福寺缘册》募集资金,得到了大家的响应。1932年,庆福寺建成,共分二进,山门高耸,正对护城河,寺门上有青石匾额,横刻“庆福寺”三个隶书大字,出自他的手笔。除了庆福寺住过,他还在瑞安伏虎寺、瓯海仙岩圣寿寺等地留下足迹。



有人说,他对温州情有独钟,佛门岁月二十四载,在温州的日子占去近半,“我第一回到南闽,在一九二八年的十一月,是从上海来的。起初还是在温州,我在温州住得很久,差不多有十年光景。”


在他给学生刘质平的信中曾提:“朽人居瓯(初时),饭食之资,悉承周群铮居土布施,其它杂用等,每月约一、二元,多至三元。出家人费用无多……”虽身着僧衣,赤足芒鞋,僧房内仅一破桌,一旧床,一草席和一旧蚊帐,生活已经简素如此,他仍称在温期间“一切安适”。


还有一次,弘一大师从温州赴杭州前,曾向庆福寺借过一副碗筷,用于路上吃斋用。过了几天,他前脚刚到杭州之后,就忙不迭地专门托人代将这副碗筷带还给庆福寺,“碗筷虽是细微之物,但属于庆福寺,自当不容贪私而侵损占有。”


他这个人,实诚得很。



他不喜与人结交方面尤为可爱。因他盛名在外,抵温之后曾一度客似流来,求见者甚众。无奈之下,他起笔写下《谢客启》,将滚滚而来的求见者一一挡在门外:“一、凡有旧友新识采访者,暂缓接见;二、凡以写字作文等事相属者,暂缓动笔;三、凡以介绍请托诸事相属者,暂缓承应。惟希同人共相体察,失礼之罪,希鉴谅焉?”这样的警醒之句犹觉不足,又写下“虽存犹殁”四个大字,贴在房间的门口,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我虽然活着,你可以当看不到我。”求见者中不乏地方官员,比如连瓯海道尹以及后来的温州道尹等人,巴巴拿着名片,只求弘一见一面,却都被他以称病谢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