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资事堂
华尔街见闻出品
51好读  ›  专栏  ›  资事堂

“野私募”的“养老梦”

资事堂  · 公众号  ·  · 2024-06-23 22:58

正文


作者 | 郑孝杰

编辑 | 袁畅


养老,一直是不少投资者最核心的投资目标之一,


但要真正实现“投资养老”的目标,并不简单。除了要有合理的养老投资策略、对路的养老投资产品之外,一个可信的、负责任的养老投资管理机构也非常重要。


日前,中基协就处罚了一家打着养老投资幌子,但却将资产另投他途的私募机构。


而且,这家机构“话术”和“手法”相当隐蔽,值得投资人警惕。



01

康养股权基金项目


此次被处罚的主角是一家名叫开XX合(后简称K)的私募机构,成立于2016年,属于股权创投类私募。


综合公开信息,2019年K机构完成了一只简称为“三亚康养股权基金”的募集,累计募集规模为2.456亿元。


产品名字含有“康养”二字,顾名思义有着健康养老的含义。


资金投向什么项目呢?


说起来有一点点“复杂”。


中基协罚单显示:这只基金先是将资金投资于名为TZ海南公司(后简称T公司)的股权,而后者会把资金用于购买三亚康养项目会籍卡。


相关基金合同和募集文件明确载明:“资金用于康养项目运营”。 即K机构把客户资金投给T公司,然后T公司将钱投资于康养项目会籍卡。



02

资金投向“跑偏”


但行业协会调查发现:资金流水记录显示,确实有2.456亿的资金买入三亚康养股权基金,即作为私募管理人的K机构,向T公司支付共计2.39亿。


但T公司应该把收到的资金全部用于购买会籍卡, 实际上仅有345.84万元流向了所谓的康养项目。


剩下的两亿资金,却由T公司通过其他公司投向K机构的关联方。


也就是说,实际上投资者的钱并没有投向契约载明的康养项目,却曲里拐弯的投到了其他公司。


协会罚单称:对于上述资金运作行为,K机构也予以承认。



03

当事人“狡辩”


按照协会的判定, K机构的行为已经构成侵占挪用基金资产。


然而,K机构却又有自己的“解释”。


K机构申辩时指出:由于上述基金募集不理想,导致无法完成推介材料中投资会籍卡的项目,不过其已经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将资金投向T公司。


也就是说,后来的糟心事情是T公司所为。


然而,中基协戳破了K机构的谎言: K机构其实持有T公司近96%的股权。


也就是说,表面上,K机构把钱委托给了另一家公司,其实是把钱委托了自己的子公司,而这家子公司使用各种名目,诸如付息、咨询服务费、福利费等,又将客户资金打给了K机构关联公司。



04

公司没有“风控负责人”


中基协罚单还显示: 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K机构并没有合规风控负责人。


据悉,合规风控负责人是私募机构的法规要求的高管岗位,后者的岗位职责是杜绝所在机构的展业法律风险,以及产品运作运营等相关风险解决。


但K机构在申辩中,直接自爆“家丑”。


该私募称风控合规缺位背后,是控股股东决定收回管理权和相应签章,但内部团队负责人并不配合,导致控股股东登报作废相关执照、公章和法人章。



05

“野私募”的话术


值得警惕的是,上述私募在互联网平台上,还有着全能型的宣传话术。


比如:公司通过各方面的举措,真正做到“让投资变得乐趣十足”。


又如:为客户提供金融管理、投资咨询、项目投资,实业投资、创业投资,投资项目策划,企业管理咨询等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再如:拥有数十个业务单元,有效地将业务的风险分散化了,这也是本公司可以有效躲避金融风暴的重要原因。


另据互联网信息,这家私募的合伙人在2019年曾到访一家制造业公司“视察指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