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的解释在最近一篇发表于《东亚研究》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的论文中受到了挑战。研究者首先指出,人民行动党事实上并无固定的政策立场,而其他反对党在政策立场上和人民行动党的差异也不明显。因此,第一种解释中简单套用西方政党政治的逻辑去分析新加坡这个案例是有问题的。
至于第二和第三种解释,则可以举2011年的大选结果作为反例。在该次大选中人民行动党不但史无前例地输掉了一个集选区,得票率也是新加坡独立后的历史最低,这说明,即便在存在操纵选举的情况下,人民行动党也是存在败选的可能。
研究者接着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即选民可能确实是“真心”支持人民行动党。所谓真心,是指假如一个政体它的政府能力足够强大,那么它就能通过各种方式去重塑选民的偏好,这时候选民的偏好就是可以被政党影响
(内生)
,而非政党政治研究中通常所假设的固定不变
(外生)
。
这方面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人民行动党常挂在嘴边所谓“新加坡故事”。在“新加坡故事”中,新加坡是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并且处身于充满危险国际环境的小国家。因此,国家为了生存必须交由能者去管治。为了服务于生存这个目标,社会各种力量都应该听从由能者组成的政府安排,这是对全社会都有好处的制度。
这里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只要人民行动党赢得第一次大选,就可以反复地利用“新加坡故事”去强化自己的管治权威——因为它是唯一具有政绩呈现在选民面前的政党。于是,直到人民行动党出现重大的管治失败之前,“新加坡故事”都是可以不断自我强化的。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解释的可信性,研究者利用2011和2015两次大选相关数据,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民对政党执政能力的信心对于人民行动党仍然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换言之,对于理性的选民而言,他们可能也对人民行动党的政策存在某些不满,但更惧怕一个新的完全没有执政经验的政党上台带来的不确定性。
总括而言,这篇论文为解释所谓“垄断性的单一政党政体”
(dominant single-party regime)
这种威权政体的子类型为何会特别长寿,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政党何以长青,除了偏好、恐惧、操纵之外,恐怕还可能是因为执政党对选民偏好的重塑。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