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网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官方网站(www.planning.org.cn),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是规划行业信息分享、学术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交建  ·  海外“闯关”记 ·  9 小时前  
中国交建  ·  2024光影中交 | 一键收藏中交专属美景㉓ ·  昨天  
中国交建  ·  中秋廉洁提醒 | 一起来拆月饼盲盒吧! ·  5 天前  
中国路桥  ·  中国路桥新签印度尼西亚土方工程商务合同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市规划

学术研讨会十八:韧性城市规划与治理|规划年会

中国城市规划  · 公众号  · 基建  · 2024-09-10 18:42

正文

导读

9月7-9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合肥召开。9月9日上午,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学术研讨会“韧性城市规划与治理”邀请了多位行业内专家学者,聚焦如何推动韧性城市规划实践与系统治理,系统介绍了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滨海、寒地等重点地区韧性城市规划与治理经验,围绕韧性城市规划体系、理论内涵框架、风险应对能力、规划策略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推动韧性城市的全生命周期规划与治理。


本文字数:4309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会议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面对极端气候的多发频发,韧性城市成为当前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与路径支持,也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作为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如何以全面空间统筹实现灾害风险灵活应对、以系统协调策略手段强化城市系统精准施策、以相对有限代价应对复杂风险挑战,推动韧性城市规划实践与系统治理成为研究热点和工作重点。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探讨全生命周期的韧性城市规划与治理是本次学术研讨的关键内容。





引导发言




石晓冬

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本次研讨会由石晓冬院长主持并做引导发言。石晓冬指出,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对城市工作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城市安全发展有重要意义。推动韧性城市规划与治理,必须要紧密结合城市高质量发展实际,把握城市长周期发展规律,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立足要素统筹与全局谋划,保障城市核心功能及社会重要功能运行,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结合北京市近十年来的系统实践,提出了关于韧性城市规划与治理的三方面共识,一是辩证地看待安全与韧性关系,韧性城市不同于安全防灾,工作重点更加关注设防标准以上的灾害风险,同时又与安全防灾相互包含,既有的灾害防御措施与标准构成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底线。二是以空间的确定性应对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发挥城市规划的专业优势,通过耦合灾害风险的客观规律与城市运行的系统逻辑,以空间统筹推动韧性城市建设,能够实现以有机的空间组织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三是将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深度结合。智慧城市为韧性城市建设带来的新技术、新视野、新方式,通过将城市复杂巨系统进行全景数字化,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系统认识灾害与城市的耦合作用关系,为韧性城市施策提供精准支撑,也成为智慧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




主旨报告




翟国方

韧性城市的规划体系


学会理事、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报告首先介绍了韧性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以及“五级三类四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通过剖析日本这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城市规划、区域防灾规划这两个规划体系的内涵和关系,总结韧性城市规划的形成经验。关于韧性城市规划的体系,在规划思路上,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韧性思维,从对象险种、治理主体、治理要素、治理层级、治理工程五个关键维度进行考虑;规划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其次是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机能可以承受致命的灾害并维持系统的相对稳定、保证人民的财产和公共设施受害程度最小、保证社会机能迅速恢复;规划编制框架应包括灾害清单、灾害危险性评估、灾害韧性评估、多情景风险评估、规划目标确定、策略轻重缓急分类;规划实施上,要形成实施行动计划、监测体系、实施评估及修编反馈机制。


李 宇

规划引领韧性城市建设、提升首都应对重大风险灾害能力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报告介绍了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相关规划的出台、地方标准的编制以及北京针对“23.7”特大暴雨开展的复盘分析和经验,以此作为基础,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具体实践包括:持规范引领,健全韧性城市规划体系,编制“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指导各部门、各行业发展规划编制时纳入韧性城市建设内容;坚持“工程化、项目化”指导思想,发挥部门统筹协调作用,市区联动,制定阶段性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要点;坚持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智慧应急指挥平台,提升风险防控、应急处置能力。


曾  鹏

城市群系统韧性与陆海统筹规划响应


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报告首先指出现代城市与城市群正经历多维度、多类型的灾害风险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以演进韧性这一视角,审视城乡韧性的价值逻辑,提出城市韧性安全导向的空间规划响应:即空间布局的适应性、要素配置的系统性、实施管理的持续性;以京津冀为例,介绍城市群韧性安全导向的陆海统筹规划响应。曾鹏教授指出,当前全球城市正面临着内外部系统、环境、结构、要素日趋复杂的变化,不确定性与非传统威胁逐渐增加,城市系统也迎来了通过自我修正、主动适应、创新迭代加强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契机;韧性的外化表征是面对不确定扰动的适应调整能力,如何将其有机、有效的融入城市与城市群的规划与治理,并将“安全韧性”内化为发展的价值逻辑,是现代城市与城市群亟待解决的问题;陆海统筹可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提供战略资源、潜在战略空间、对外开放的战略门户和生态可持续性


冷  红

提升寒地城市气候韧性:基本思路和规划策略


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冷红教授以提升寒地城市气候适应性为目标,介绍提升气候的韧性城市规划思路和规划策略。报告从世界组织及我国应对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政策背景出发,从气候变化对寒地城市的影响及特征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寒地城市面临的风险、寒地城市气候韧性提升的基本思路、寒地城市气候韧性提升的规划策略等几方面展开。关于如何将气候适应性规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总体规划阶段,要落实城市本底评估划定、韧性目标定位设计、气候灾害风险清单、气候安全格局规划和适灾防控机制;在详细规划阶段,引导管控气候韧性的系统空间布局,编制自上而下的气候风险防控和自下而上的气候适应精细化治理引导内容;在专项规划阶段,利用适应性思维创新适灾、防灾、承灾专项技术流程和内容,设计适应城市气候灾害风险的适灾救援网络、完善洪涝避灾疏散体系,增强城市空间系统抵抗气候灾害风险的能力。


颜文涛

面向空间治理的韧性城市理论创新和精准实践——以上海市为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颜教授从主体对象、理论探索和上海实践三部分,分享如何建设“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主体对象上,从韧性本质和抗灾标准概念的不同,区分了传统防灾减灾与韧性城市建设的差异性;在理论探索部分,从城市功能以及如何持续保障城市功能,介绍韧性城市概念和韧性城市研究的理论框架;实践部分,以上海为例,介绍了韧性城市规划的总体框架和城市韧性规划提升策略。颜教授提出城市韧性提升的“三法”策略:一是降低风险,分析扰动作用的空间特征,各种尺度上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扰动强度;二是优化格局,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和城市功能组织,保障重点区域安全,维持城市核心功能,制定分区分类的风险治理策略;三是制定两大体系,包括防御应急体系和支撑体系。


魏  杰

超大城市空间韧性治理的空间探索——以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为例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市政规划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深圳市是全国率先开展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研究的超大城市。该规划针对深圳小地盘、高密度、超大型沿海城市特点,积极探索了在多种类、多等级灾害链及多灾碰头情景下的风险评估技术;通过强化空间资源的功能复合和整合利用,构建了由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设施、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应急物资储备与配送设施、应急交通设施、战略预留应急用地组成的4级“5+1”类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优化完善了各类应急疏散救援设施的空间布局,统筹提出近期建设、机制完善等行动计划。在当前极端气候、疫情等复杂风险背景下,对保障大城市公共安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张晓昕

规划韧性与韧性规划——北京市韧性城市规划探索实践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报告以“规划韧性”和“韧性规划”的系统逻辑出发,提出韧性城市是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明确在“规划韧性”理念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设防标准底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巨灾和极端情况分析推演,开展“韧性规划”。从数据岩层与风险评估、数字孪生与极端风险、系统耦合与空间分级、区域协同与精准施策等方面来开展了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工作。报告强调将韧性城市理念进一步嵌入首都规划之中,强化战略部署与系统应对,坚持韧性城市与城市更新相统筹、空间布局与风险治理相统筹、防治措施与精细管理相统筹,建设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




现场交流




现场交流环节大家踊跃发言、提问交流,针对应对极端气候的具体考虑与前沿建议翟国方教授认为随着气候变化,我们的降雨、气温,无论是平均值,还是变化的幅度都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维持城市功能,保证生命线运行等韧性多目标的设定来提升城市韧性能力。颜文涛教授认为在空间组织上,要重新审视原来针对特定灾害的设施是不是在复合灾害下依然有效,需要以韧性城市的视角对应急防灾体系进行再认识。针对韧性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工作组织及管理经验魏杰所长提出不管是韧性城市建设工作还是中间的分支,一定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协同治理,这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李宇副局长认为加强顶层设计与高位统筹十分必要,需要把韧性城市建设理念深刻印入到各层级各部门,并进行不断的细化。


现场交流照片(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会议总结




石晓冬院长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作为韧性城市规划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交流深入。本次研讨会通过广泛的交流探讨形成了一些共识与结论,一是对韧性城市的理论内涵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二是对韧性城市的工作逻辑有了系统看法,三是对韧性城市治理体系有了全流程框架,四是对韧性城市的工作推动有了全局思路。希望本次会议作为韧性城市的工作的一个节点,将各项思考与共识进一步推动下去,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与路径支持


会议现场照片(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年会有奖问卷调查



←←←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

填下您宝贵的意见


各位尊敬的参会代表,为感谢大家对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支持与厚爱,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和服务水平,年会组织方特开展有奖问卷调查活动。


为感谢对本调查的支持,年会组织方将从注册参会代表中随机抽取10人,向每位赠送纪念品(孙施文等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编《美丽中国,共同规划》一册、一个带有学会logo的文创产品),再从10人中抽取一位幸运大奖,赠送“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免费注册券”一张。


填写本匿名调查表后,请截图留存。


9月14日我们公布随机抽取的10名代表,请10位幸运儿9月24日前(过期获奖资格自动作废)将提交填写调查表截图、收件地址信息、完整手机号发送到[email protected],我们会第一时间奉上纪念品。


待10名代表名单产生后,将抽取并公布最终的“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免费注册券”获奖者。






关注我们,了解规划年会更多精彩资讯

1

年会官网


官方信息,权威发布,请认准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官网:http://www.planning.cn/


2

年会官方小程序


把年会手册装进手机里,会议日程、调研路线、最新资讯......随时都能查看!


3

年会专题


想知道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都发生了什么?有哪些精彩报告?报告内容具体是什么?年会专题地址:https://www.planning.org.cn/2024anpc/


年会官网

年会小程序

年会专题



与此同时,欢迎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号、澎湃政务号、抖音、视频号、新浪微博账号~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供稿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聚焦“美丽中国 共建共治共享”,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合肥开幕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平行会议专家报告观点集锦 | 规划年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解读 | 发挥中新合作平台优势,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