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医流科技。
一个致力于打造,头部医疗资源链接的社群。
Part1
技术霸权逻辑
从芯片到DNA,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2025年2月4日,Illumina被中国商务部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一个月前,美国对中国实施的高参数流式细胞仪,及部分质谱设备,实施禁令,旨在卡住中国生物制造的“七寸”。
参照对华为的5G封锁,美国试图在生物领域复制“断供-瘫痪-屈服”链条。
看似孤立的行动,实际上是中美生物科技博弈的“镜像战争”。
在这场博弈中,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筑起技术铁幕,而中国则通过市场规则进行反制。
这不仅关乎实验室里的仪器,更预示着一场改写全球生物产业链规则的“新冷战”。
Illumina是美国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成立于1998年,总部设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
它在巴西、英国、荷兰、中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也设有分部。
其员工超过3000人,2024年总收入达43.7亿美金。
该公司专注于生物信息分析,提供有关SNP基因分型、拷贝数变异(CNV)、基因组测序、DNA甲基化研究、转录组分析、基因表达谱分析相关的服务。
Illumina已经占有了基因组测序领域70%的市场份额。
在2014年,还被《MIT技术评论》选为年度50家最聪明公司第一位。
Illumina到底聪不聪明,这次挑战看他会如何应对?
中国商务部的清单:
制裁与机会并存
。
《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明确指出,任何被列入该清单的外国实体,都可能面临一系列限制措施。
比如,禁止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禁止新增投资等。
这显示出中国政府在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也愿意给予改正的机会。
这种双重策略,有助于促使不良行为者,回归合法合规的轨道。
可进也可退,看你表现。
因此,刚满27岁的Illumina如何应对这一局面将至关重要。
回顾129岁的罗氏,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应对策略,或许能为Illumina和其他在华美企,提供一些启示。
Part2
罗氏的历史教训
地缘政治中的成败经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挑战了当时的罗氏,Hoffmann-La Roche & Co.
德国人,将瑞士公司罗氏,列入黑名单。
因为公司名称中的“La Roche”部分听起来像法语。
而英国也把罗氏列入黑名单,因为公司名称中的“Hoffman”听起来像德语。
由于罗氏公司的许多产品,都是由其德国工厂生产的,罗氏英国公司难以采购到足够的商品进行销售。
此外,所有产品都贴上了德国标签进行销售。
有人怀疑罗氏公司,可能与德国敌人勾结;
因此,英国内政部对罗氏公司进行了审查,并多次约谈了其员工。
最终,罗氏公司被证明没有任何指控属实。
1915 年,罗氏公司再次被英国政府列入黑名单。
有传言,罗氏公司在其德国工厂,生产有毒气体供德国军队使用。
最终,外交部为罗氏公司洗清了所有指控,并为造成的不便致歉。
这些事件揭示了当时跨国公司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不是和Illumina的处境很类似?
罗氏公司的业务发展陷入停滞。
1917 年,俄国革命爆发,更是给罗氏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因为罗氏在俄罗斯市场投入了
大量资源。
集团总营业额的四分之一突然锐减,导致瑞士巴塞尔的母公司濒临破产。
当时已经身患重病的创始人,Fritz Hoffmann-La Roche,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毕生的心血付诸东流。
当时没有私人资金留存,他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投资在了公司身上。
最终,他不得不向他的姐夫求助。
Rudolf Albert Koechlin-Hoffmann,是巴塞尔商业银行的行长,是欧洲银行业尤其是铁路项目融资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同意帮助Hoffmann。
但条件是,罗氏公司必须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并且银行将获得股票作为补偿。
就在他去世前不久,Hoffmann就这样失去了他一手创建的公司的大部分股权。
由于没有经验,罗氏一战被打的满地找牙,但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二战学聪明了,活脱脱一部“跨国企业求生指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出于安全考虑,罗氏公司决定将总部迁至瑞士洛桑。
因为这座城市比巴塞尔离国际边境更远。
自 20 世纪 30 年代末以来,罗氏已分为两个企业集团。
欧洲大陆的所有地区,均由位于巴塞尔的 F. Hoffmann-La Roche & Co. Ltd 服务。
而英国及其他所有地区,则由总部设在南美乌拉圭Montevideo的 SAPAC 公司负责。
不过,这两家公司仍通过股份紧密相连。
如果整个欧洲都落入德意志第三帝国之手,SAPAC 公司仍能独立运作
。
每当有人获得罗氏公司的股票时,他们就会自动获得 SAPAC 的股票,反之亦然。
这种结构背后的理念是,如果瑞士被纳粹政权占领,罗氏公司可以很容易地将这两个集团分开。
另一项举措,触及了罗氏公司知识产权这一敏感领域。
如果SAPAC 要能够独立运营,那么就必须将研究活动向西转移。
因此,罗氏大幅扩建了其位于美国新泽西州Nutley的工厂,并创建了一个大型研究中心。
罗氏帮助众多来自欧洲的科学家(其中大多数是犹太人)逃往美国。
这些科学家中有不少人受雇于Roche Nutley。
罗氏公司最畅销的镇痛安眠药“Omnopon”,被英
国陆军和海军大量订购。
它还被英军远征军使用,这是罗氏英国公司在英国当地树立卓越声誉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在整个战争期间,获取原材料始终是一个重大难题。
为了应对一些问题,罗氏伦敦公司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
自有采购部门。
该部门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为罗氏公司在瑞士巴塞尔的总部以及罗氏公司在巴黎的机构供货。
Part3
五大战略经验和启示
可以借鉴
1.
深度本土化
:融入当地,根植市场
罗氏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深知外部政治环境瞬息万变,唯有将业务深度本土化,才能在危机中稳固根基。
通过在关键市场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络,罗氏不仅降低了因跨境贸易受阻带来的风险,也增强了与当地政府、客户及合作伙伴的联系。
这种“走进当地”的策略,使得罗氏在面对战争和经济制裁时,依然能保持产品供应和技术支持的连续性。
类似的经验在其他百年企业中也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