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叶骥
GTD.asia®授权讲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叶骥

原创 | 培训产品之结构设计

叶骥  · 公众号  ·  · 2016-12-29 21:1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破题

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是答应采铜老师做一场关于“课程设计”的主题分享,另一个原因也是借这个机会梳理自己对培训业务、课程设计、学习社群的理解。以此为机,继续前行。

个人在经历上,由于在宇宙中心读自考的关系,所以很早就学会了去人家系办抄课表以及向老师打听另一个老师水平这些技能。再回首,发现过去十几年一直高频反复在做一个动作,即:“判断这门课要不要花时间听?要不要掏钱听?”。尽管自己的课程还不是特别畅销大卖,但在对课程的品味上,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


这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培训活动,会谈到成人学习特点与知识付费等焦点问题,第二部分顺着讲个人对课程设计粗浅见解,最后会稍许讲一些对学习社群的理解。如果您是供方培训师的角色,还请批判地接受本人观点,望与你共勉进步;如果你是需方学员的角色,祝你做一名精明的课程消费者。

2 培训是教育的补充品

多数国人都会接受义务教育,体制外的培训是体制内教育的补充品。谈培训尤其是谈中国特色的培训势必要从体制内的教育谈起。郑也夫先生有一本书叫《吾国教育之病理》,书如其名。类似谈中国教育问题的作品还有许多,若从愤青的角度看自然是无数个不满意,若从商人的角度看则是商机无限。



在此先提出一个粗略的观点:体制内的教育未能教会许多人一些基本技能,比如如何了解自己的身与心,形成独立的见解,认清私事与群域的界限。

之前曾打趣地讲大学生社会化教育的现状是:学校不给力,公司难买单,个人看造化。

作为一个史无前例在三十年内快速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思想观念落后于物质生产实在是一种必然,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这是土壤,所有的问题、机遇、风险都来自于此。

3 培训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曾经看见有人在微信群中招聘互联网培训专家,心想这怎么可能?顶多只能找到互联网培训技术专家。

从某个角度讲,培训不是一个行业,而是无数个行业。首先,主题会无限细分,不同主题隔行如隔山;其次,受众会细分,不同人群的认知规律与关注重点完全不一样;再次,商业模式不同,羊毛出在羊身上和羊毛出在猪身上完全是两种业务,自己买单、家长买单、老板买单完全不一样。需求决定设计,在产品上便会彻底不同。

下面谈的观点主要基于20-40岁成人的技能培训,早教是很赚钱,但可惜我不懂。

先来回顾一个有趣的事情:为什么在线学习很长时间都是不温不火的?

第一,在线学习不等于把音视频挂在线上。如果这点成立的话,中关村卖新东方课程光盘的老乡们早就应该上市了,各个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也不会是现在这个状况,当下很火的直播与喜马拉雅播客课程不好说,静观其变。

第二,培训行业有别于电子商务。一直认为BAT是做不好在线学习的,基本观念不一样,『学员』不同于『流量』,达成交易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后续不耐其烦的沟通才是重点。

因此,如果这两个观点成立的话,我们就可以来画一个学习产品的四象限,一个维度是『线上』&『线下』,另一个维度是学员人数『少』与『多』。一个极端是几万人听的线上大课,另一个极端是一对一的线下辅导。如果老师与内容都一样的话,你会更愿意为哪类课程付费?答案是很显然的,但重点在于这两种形式背后差了什么东西?

有几种性感的课程形式是值得关注的,如翻转课堂、世界咖啡:
–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学员在课前完成材料自学,老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课堂上由学员来讨论,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与学员交流。




– 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主要精神是跨界,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

这背后可以看见清晰的脉络:多给学员时间,老师引导反馈。课程产品最终交付的成果是给学员带来行为改变的知识,与行为改变带来的生活成果,而非单纯的信息。这也就意味着课程需要以此终为始来开始设计,优质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大量精准的反馈,与此相比一言堂式的宣讲实在是轻松得很,无论形式是线下或线上。

基于以上的观点,便容易理解『柯氏四级评估』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即:让学习成果可以被量化评估。
– 柯氏培训评估模式,简称“4R”,主要内容:
– Level 1 反应评估(Reaction) 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
– Level 2.学习评估(Learning) 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
– Level 3.行动评估(Behavior) 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
– Level 4.成果评估(Result):计算培训创出的经济效益。


如果学习成果是可以被量化评估的,那么培训这个事情也就十分清楚:两种价值的流动,学习成果与金钱的交换。课程产品应该稳定地交付学习价值,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接着,就可以看一些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来佐证以上观点。

反面例子一:邪乎的《创造丰盛》

之前看过新浪新闻报道《创造丰盛》课程学员的费用是100至3000万不等,许多人学费交到家庭破裂。无风不起浪,我也被问过“是否有兴趣开发富太太课程“,类似的课程市面上绝对不止一家。

从学费的定价上,我是质疑有什么课需要花3000万去买的。从交流的角度看,若开始就讲“3000万元学费“估计会吓跑多数人,这些原本可能被吓跑的人后来怎么就稀里糊涂交了3000万?

此处可以看见两个现象:一是如果课程设计足够合理是能够操纵学员非理性的;二是一旦学员被操纵,结果还真是挺可怕的。

讲台能确定地放大个人魅力,但工具是否被善用是另说。心理学教授朱建军讲:真要搞邪教,我可比李洪志厉害多了。“能否做”与“是否做”,是两码事。


反面例子二:泛成功学课程

成功学现在是句骂人的话,我读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听过一阵陈安之的MP3,多数人的感受是听完很激动,过几天全部忘光。或者说,学习成果停留在了感受层,未能内化到行动层。但在前期沟通中又常许下『成功』或『年薪百万』这样的承诺,到头来交付于承诺不一致。

类似的课程都会采用”激动人心的音乐”与”呼喊口号”这样的手段让学员进入情绪亢奋的状态,以至于许多人现在一见课程中要喊口号就会用质疑的眼神看着老师。喊口号只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关键要看手段所服务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这个目的是否是学员自己选择的?

我自己曾经上过一个财商课程,课前也说明其中也会有一些诸如喊口号的环节,明码标价两天三千,不满意退款,结果是我很满意。

课前沟通如果足够公开透明,课程手段便可以保持开放。


正面例子一:版权课

版权课的特点是:用工程化的设计把控每一个细节,在快速复制的同时保障学习成果的品质。做好了就是麦当劳,做得不好就是黄焖鸡米饭。

国内版权课的典范当属《结构化思维》,内容主要是如何逻辑地表达观点,职场上有许多人是没学过逻辑学基础的,这些人稍稍学点逻辑结构,工作能力便能得到大幅提升,因此该课程的采购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课程干货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基本都能找到,那么作为版权课开发者又做了什么?我是结构化思维的认证讲师,参加完授权培训之后课程方是给了齐全的资料,最可怕的是其中那本《讲师手册》,详细到每一页PPT讲师应该讲什么话。只要有基本的公众演讲能力的人,照着讲师手册反复练习,都能够稳定地传递课程的学习成果。

近期在上的GTD版权课程更是如此,尽管反复读《GTD》这本书已经有六年时间,但上课时依然惊叹于其细致的设计。授课讲师是吴刚,之前是年薪百万的外企培训总监。用他的话讲:课堂上听到的不是吴刚的话,而是原作者戴维艾伦想让学员听到的话。

版权课强大之处在于复制时依然能保持学习成果的品质,而这背后一定是大成本的投入与精密的课程设计。


正面例子二:NEW DYNAMIC ENGLISH

尽管现在各种在线学习的平台非常多,但想来想去线上学习的推荐案例,还是这款。

它是一家英语培训公司的内部软件。软件把英文口语能力分成八个级别,最高级别是流利与外国人对话,每个级别里又有若干课程,每个课程里有若小节,每个小节又分成许多练习动作,练习动作分为听发音、自己念、对比矫正,完成练习动作可以获得积分。

每完成一次动作后积分都会涨一小点,每个小节至少需要获得80分并通过测试才可以过关,这个过程中软件与老师都会对学员的练习过程提出建议。

所以,基本做到了大目标很宏达,大目标分解为无数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足够小,完成每个小目标都能得到即时反馈。

我认为这是游戏化学习的精髓。


归根到底,我们觉得一些课程像骗子,无非是承诺的学习成果未能得到交付,或者交付地不准确。钱交了,没有拿到货,或者没有拿到了保质保量的货。
但好在中国很大,这些课程可以从一线骗到五线,换个主题接着再骗。

4 结构设计:一样方法做百样产品

前老板是做家具的,他有句话叫『一样方法做百样产品』,初听一脸懵,后来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无论是设计椅子、设计房子、设计平面作品、设计APP、设计课程,其间都会有相通之处。几日前读到董奕同学贴在知乎的《从0到1建立设计流程》,也是印证这个观点。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317945

姑且先抛出这个观点:通常设计流程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细节设计”三部分。

概念设计:考虑用户是谁,场景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结构设计:考虑为了解决问题,要考虑哪些因素,或者说要从哪些角度入手。
细节设计:考虑如何使用材料。


家具设计我是外行,但用一张椅子的设计来打比方。概念设计是确定这张椅子是餐椅还是办公椅,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会坐这张椅子,换句话讲是用户研究;结构设计是为了设计这张椅子要考虑哪些因素,如木料、漆面、五金、甚至是营销资料,为了描述清楚这张椅子需要写哪些文档;细节设计才是考虑具体木料用什么松木还是红木,表面磨砂面还是光滑面,细致到生产线能够快速复制为止。

再往下一步,有趣之处在于,课程的开发与使用过程,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看都是一维的,即课件是一页一页写出来的,课程是一分一秒地讲授的。但背后的设计一定是多维的,即同时要考虑多种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好比优秀的室内设计师确定一个电气开关的位置,要从房主的使用习惯,线路的安全,与家具的搭配,施工的难度,造价的成本等多个角度考虑。

而且在设计过程中会有无数个决策,这些决策可以凭直觉拍脑瓜做,也可以大张旗鼓做研究,但用户不会管这个过程,用户只管最终的产品是否好用。如果有心模仿,所有的产品都是可以被方向工程的,即从一维的使用过程中倒推出多维的设计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通常的结果就是用完了产品点个赞,评论:牛逼牛逼真牛逼。

本文不对概念设计与细节设计做太多展开,在课程设计里,前者是做需求调研观点构造,后者是如何做PPT如何发音演讲等等。要稍微展开谈的是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承上启下的环节。一门好课程应该是一个工程项目,工程要有规范与套路,套路不是优秀的充分条件,但是不失败的必要条件。踩中套路要点,品质就会有基本保证。

此处举几个例子来讲结构设计中的“要素”这一概念,《精进》一书中有谈到”分层工作法“这一概念,我觉得有些类似,我觉得要厘清一样产品的结构设计,且不论各种要素是如何组合的,至少需要弄明白里头到底有几样东西。

例子一:图文作品”点滴”

去年开始,一直在朋友圈里用图文叠加的方式来记录碎片化的观点,分了几个系列:点滴记录个人学习心得,日常讲生活中琐碎有趣的事,航路是听课讲课的札记。

这个例子比较简单:
结构上,三种要素:“文字“、”图片”、“模版”;
流程上,三个步骤:“写字”、“配图”、”套模版“。

这几样小东西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克服自己的写作恐惧症,但值得讲的是:
其一:小东西哪怕很简单,编号、标题、日期、二维码一样不能少。快速表达的同时,也要恪守规范。
其二:图文也不是乱搭的,至少要图文相得益彰,文字能说清楚事,图片有冲击力。其实是在操练自己找图配图的功夫,以后在课件开发中也会用到这个技能。



例子二:视频“设计非原创”

在优酷上可以找到这段视频,在音乐中观点娓娓道来,颇为动人。

如若稍微用心也能猜到其中的大致构成,其实与动画片制作是一样的。

结构上:分为”图文视频”、”背景音乐”、”朗诵音频”三种要素;
流程上:图文视频是做好PPT转录成视频文件,朗诵音频是写好文字稿找播音员朗读,反复调整后用视频软件将三部分叠加即为成品。

如若再用心一点会发现,三种要素三种手段,播音员念稿要传递信息,图文是为了辅助观看,背景音乐要打动人心,合并到一起要挑不出毛病。

5 课程设计:脉络与产出物

课程的结构设计应该是怎样的?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哪些?
个人的见解是三条脉络、四种产出物。三条脉络是:逻辑线、故事线、互动线。四种产出物是:课件、Rundown、招生简章、分工表。

产出物一:课件

课件是核心,好的课件是几条脉络叠加的结果。如果仅仅是从表面去结构课件的话,与“点滴”一样,无非是“图片”、“文字”、“模版”三种要素,顶多再嵌入“音频”与“视频”,但PPT很多好课程不多。

课件只是载体,承载的是沟通过程。

产出物二:RUNDOWN

课件是写给学员看的,Rundown是写给自己或助教看的。我自己的做法是用一张Excel表格,把时间分配写在第一行,把知识点逻辑写在第二行,故事线写在第三行,互动线写在第四行。

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情,一目了然。

产出物三: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应该要包括课程大纲,目的是让学员或者采购方能够在听课之前快速地了解课程的内容与老师的背景。

如果说课程是商品,那么招生简章就是广告。之前讲承诺与交付,在招生简章中需要把承诺先讲清楚。

产出物四:角色分工

这份材料不是必须,但非常实用,尤其是在独立组织线下课堂的时候。

它其实也是一分Rundown,描述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但重点不在授课过程内,而在授课过程前后。不仅需要老师要做的事情,更要说清楚助教要做的事情。

线下课程最忙的时候其实不是讲课的时候,而是签到的时候。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学员陆陆续续地到达,对于课程一无所知,老师也还未开始讲课,尚未对课堂有掌控。如果筹备不当,碰到一些风险,很容易出现全场乱糟糟的状况。

然而学员对课程体验的评价确是全方位的,正如快递员送货慢了,淘宝买家也会给卖家一个中评一样。空调冷风是朝着哪个方向吹的?下了地铁之后如何步行到教室?卫生间在什么位置?学员中午在哪里吃饭?课堂是圆桌式的还是讲堂式的?灯光是否足够明亮?

任何一个可能致命的细节都是重要的。

脉络一:逻辑线

逻辑线是根本,用新东方老师的话讲叫“干货”。这门课程要传递的知识与观点,必须观点清晰层层论证。一门好的课程如果纯粹把观点抽出来,读起来应该像小论文,逻辑严密语言枯燥。至少金字塔原理对照一下,能够自圆其说。

枯燥的课程没什么人愿意听,但课程没有干货一定是万万不行的。

脉络二:情感线

如果是纯讲干货,那些能够啃下来硬骨头的人早自己看书去了,为什么还要来听课?所以好课程一定是要有温度的,要有”湿货”,人们爱听故事,因为故事能挑动情感,抓住学员的注意力。

故事也是能通过工程化的手段设计出来的,身边许多培训师朋友都在向影视编剧看齐。《千面英雄》中提到的英雄之路就是很有趣的理论,拿这个理论去拆解好莱坞大片一拆一个准。另外阳志平讲故事的最小结构也值得参考,即故事一定有四个要素与特征:三个以上事件、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情节逆转。

故事是为了知识点服务的,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这也是课程设计中的难处,需要将跌宕起伏的故事与逻辑严密的知识并线到一起。其实也是自然,因为课程中的每一个问题不正对应着生活中要解决的一个挑战吗?通常对一个主题关注比较久的老师其特征之一便是在生活中能捡到许多故事与案例,随手就放在课程里论证某一个观点。

脉络三:互动线

如果是一篇好的文章,基本都是能做到逻辑线并情感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好的课程基本内容也通常是来自于好的文字作品。但在参与互动这个层面上,课程需要比文字作品考虑得更多一些。

学员了解课程通常是从招生简章或者熟人的评价中开始的,在这个时候互动就已经开始了,来到课堂未开始学习的学员知识基础很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课程结束之后互动过程也还是持续进行的。所以,考虑互动一定是全局不仅限于课堂内的。

其次才是课堂内的互动,通常TTT的课程都会讲课堂互动手段有:问答、游戏、小组讨论等。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究其背后原理,如上面所讲成人学习的要点是把时间交给学员。多让学员在课堂内练习与试错,其实对于老师的要求是更高了,老师需要做到“控场”,也就是说清楚每一位学员在每个阶段的认知状况,把握他们的情绪,最终将学员导向学习目标。一对一地倾听已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掌控十人以上的状况则是一件十分消耗心力的事情。

但高品质的互动也是可以被工程化地设计出来的,通过换位思考与模拟测试,互动环节的学习效果也是可以被提前确定的。也有老师对于课程主题实在太熟悉了,互动讨论随手拈来,但这毕竟是少数。前期设计越详细,后期对个人能力的依赖便越少。如果真是做不到游刃有余的学习互动,再不济机械地放入一些讨论环节,哪怕是线下课程让学员多讲讲话,线上直播时让在线学员打个1,也会大大增强学员的参与感,有利于最终的学习成果。

6 学习社群

谈到此处,顺便谈一下对学习社群的理解。一方面自己也参与过学习社群的搭建,另一方面学习社群越来越成为课程产品的重要载体。

社群本质上是学校,因为学校有的东西,社群基本都有。两种价值:学习的价值与金钱的价值。三种角色:学习产品的消费者学员、学习产品的生产者老师、学习产品的中介教务。放到社群的语境里就是:普通成员、知识网红、群主与干部。


社群比学校更加灵活。如果愿意多干些活,就可以多蹭些课,所以有很多人在社群做义工。这点做的最好的是TMC,其次是学TMC的拆书帮,TMC的手册详细程度基本快赶上麦当劳的作业书说明书了。德鲁克讲要向非盈利组织学习管理,意思是讲:”你看他们也不发工资,但他们的人一个个打了鸡血一样”。TMC便是如此,社群以学习的价值本身作为酬劳支付给那些为组织付出劳动的人。TMC中的义工叫官员,竞选官员的目的是为了锻炼领导力,事实证明TMC的官员晋升体系确实可以锻炼领导力,从普通官员到俱乐部主席再到中区主席大区主席,一路升级到底,江湖阅历也是相当了得了。

这样做的巧妙之处在于将组织的业务线与管理线合并到一起,只有业务,没有成本!

学校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完成学习,完成学习就要离开学校,所以学校存在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让人离开。但问题在于一个以学员充当教务人员的组织,学员走光之后,咣当!学校也就散架了。

所以,许多没交好接力棒的社群兴于大家满腔学习热情,淡于部分干部结婚生子,亡于大家各奔东西养家糊口,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正如舒伯的生涯彩虹图所讲,生活的角色总是变化的,我们总是要不停地学习各种新东西,今天要学英语找工作,明天家里要装修,后天要学投资理财。就好比我们不停地从一个岛屿漂流到另一个岛屿,但总是要有人停留在一个岛屿上,因为只有停留在一个岛屿上,才能对这个岛屿深入理解,更好地帮助后来经过这个岛屿的人们。


这个人必须要拿钱,因为钱才能供养肉身。

所以这是为什么许多社群走到一定阶段就会碰到瓶颈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从一个学习社群的组织者变成了一个独立培训师的原因。



发布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巨蟹座专属  ·  玩暧昧最易发展成爱情的星座有哪些
7 年前
创意科技生活  ·  这样的多肉,你舍得不带回家吗?
7 年前
每日一道算法题  ·  155. Min Stack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