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前校长福斯特曾说:“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分辨出谁在胡说八道。
”
这句话与其说是在评论教育,不如说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最佳注解。
如今,“
批判性思维
”逐渐成为网络和媒体的流行用词,然而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批判性思维“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事实上,对“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审慎思维”“反思思维”,即对认知、头脑、方法乃至世界,不停地发起反思。
这样的反思,不是语言游戏,更不是“辩证思维”,而是涵盖了四个特定的方向。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类之所以能够站在所有生物的最顶端,统治地球,是因为人类有逻辑能力。
整个星球,只有人类懂得预见未来、博弈平衡。只有人类懂得用数学模型来计算生产、以公司品牌来分工合作。是逻辑让人类成为了万物灵长,创造了现代社会。
但是,整个人类虽然具备逻辑能力,然而具体到个体的人,非逻辑、反逻辑却比比皆是。
比如当一个人走出农村、跨越阶层,人们会将其归功于高考,而忽视了市场崛起的“时代红利”。这就是“把相关等于因果”;
又比如,从统计数据来讲,飞机比汽车安全得太多,但害怕坐飞机的人仍然占多数。
这就是把直觉当成真相;
再比如,古人竟然用“水向下流动”,推导出“人性向善”的结论。
这就是典型的滥用类比。
可见,逻辑虽然是人的刚需,但非逻辑、反逻辑才是生活的常态。
所以,
《思辨与立场:批判性思维工具》一书中说,逻辑理性只是人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后天产物,非理性才是人类大脑的底色。
而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就在于,不停地警告人们,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不理性。
只有拔出逻辑之
剑,对自己的思考时时发起反思,才能远离愚蠢,避免掉入非理性的陷阱。
因为语言,人类可以跨时空沟通交流,可以思考不存在的东西。语言让人类的合作、交流和传承成为可能。所以也有人给出以下定义——人是会说话的动物。
语言是人类特有,但语言也常常是陷阱,让人堕入迷思。
例如人们常常因为“公平、自由、民主、文明”等问题争论不休,甚至反目成仇。说到底,是因为每个人都对这些抽象概念,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每人都认为,“我们抓住了这些概念的本质”。
还比如,“真、善、美、好、坏、多、少”,这些形容词都是主观的,我们从未达成过一致,但是很多人仍然迫切地,把自己的标准当成“客观标准”。
所以胡适先生说,人类大部分的争论,都是语言的争论。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也发现,一个词汇越抽象,人们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且人类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倾向在一个与自己相关的世界里解读一切。
而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就在于,时时提醒我们,语言交流很容易产生误解,要保持万分警惕。,唯有如此,迅捷、有效的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现代科学认为,人类从猿类进化到智人,最明显的标志是大脑进化出新皮质, 即“高级脑”。
高级脑让人类有了高级认知,使得人类的认知能力远远高于其他物种。比如,我们可以计算微积分,思考哲学、天文学甚至制造出“仿生人”。
但这样的高级认知,耗时耗力,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难以调动高级认知,因此陷入认知谬误。
比如,人类常会有“证实偏误”。
固执地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忽视一些不支持自己的证据,进而做出错误决策;
又如,当陌生人展现出一种良好的形象时,我们会因“联想偏误”,认为他的其它方面也很出色,导致盲目跟风;
再比如,人们常常以胜负论英雄,当一个人获得成功后,我们会因“结果偏误”相信他所有决定都是正确的。
可见,人类虽然具备高级认知,但不能或拒绝使用高级认知,才是常态。
所以,一些批判性思维书籍,整理出100多种认知偏差,并对其做了详细解释。
批判性思维,就是为“智力懒病”提供了一剂良药。它提醒我们,高级认知有多么难、多么重要。
-4-
理性相当重要,但理性也不是万能的,理性也是有边界的。
比如,批判性思维说到底是一种方法论,没有知识和信息的支撑,方法只能空转;
还比如,伦理学、美学、道德等问题不是单纯的推理问题,它与人的本能情感相连,是共同体长期养成的习惯所致,无所谓理性不理性。
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人类理性能够预见并规划的只是极小部分,这时候,控制自己的理性自负,就远比理性规划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