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只是以一个例子阐述工作流程。所提及的投资可能造成亏损,请勿直接套用。
所需知识不会超过和我的
推荐书单
,我会在文中分别标注对应知识的来源书籍。
所需信息皆可在网络获取,时间不超过 5 分钟。
一切生活皆机会
一部 iPhone X 在一些人看来是消费 8000 块大洋的杀手,在有些人看来却是最佳的获利机器,只是区别于视角的不同。
-
看着身边的朋友为「全面屏」而着迷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背后苹果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呢?
-
大家为即将来临的双十一竞相剁手,是不是也要想想阿里巴巴是不是同样也值得买呢?
-
当地铁上随处可见捧着 Switch 的少年,是不是可以考虑入股任天堂呢?
实际上,生活中到处都是投资机会,等着大家去发现。
生活是业余投资者的最大战场
,这个观点我最早是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读到的,林奇老先生解读了
业余投资者的几大优势
中提到,「业余投资者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生活或者专业领域,
更早
的发现具有潜力的公司和机会」。
发现机会靠
留心
,那么如何把自己的发现一步步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收入呢?
这个时候就要用可靠的策略了,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完整的解析一次自己的思考及行动过程。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五个步骤,
收集、整理、组织、检查(回顾)和执行
。你也许觉得很熟悉,没错,这其实就是 GTD 任务管理方法的五个步骤。
投资对于大部人而言是一项副业,平时还要兼顾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使用 GTD 可以帮助你做好管理和平衡。不要觉得 GTD 是个什么高深难懂的方法,其实只要稍微学习就可以轻松掌握(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
时间总是不够用?试试用 GTD 做好时间管理
)。实际上,GTD 在任何涉及管理和执行的活动中都有很强的适应性。
收集阶段 留心每一丝灵感
当我们发现潜在投资机会的时候,时机和地点常常不是那么合适,比如在地铁上、在卫生间里,在这些场合想要做投资分析基本是不可能的。而等我们到了正确的地方,这些灵感很可能早就烟消云散了。所以,为了尽可能争取每一次投资机会,
收集工作
至关重要。
比如:早上起床刷科技新闻,读到这么一篇文章
如果今年只推荐一款游戏,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它:《超级马力欧:奥德赛》
,其中这么一句话吸引了我:
游戏媒体给它的评分基本上也是清一色的满分,成为了目前全游戏历史均分评分第一。你很难想象一家公司可以在同一年发售出两个满分作品,然而任天堂做到了,仅仅在 7 个月之前,他们才发售过另一个满分神作《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
第一反应是「点击收藏」(或者截图也可以),毫不费力的完成了收集的第一步工作,收集理由如下:
-
Nintendo 这么牛的游戏企业不研究一下不科学
-
Switch 最近这么火,连我这种不怎么玩游戏的都心动想买
-
前期 Wii U 那么差劲,Nintendo 一直被人吐槽要完蛋,属于典型业绩反转(变好)企业
同一天,我也在很多不同网站读到了类似的报道,无非是游戏卖得火,机器卖的多,统统加入收藏夹,后面好好研究。
与此同时,我还会在 GTD 软件的「收件箱」中添加一份相关任务,「读完关于 Nintendo 的文章」,用来再次提醒自己,以防忘记。
整体阶段 对灵感的全面探索
我会每天在空闲的时间处理一次「收件箱」和「收藏夹」,把收集到的相关文章通读一遍,基本上心里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感觉,
这家公司值不值得研究
,Nintendo 给我的答案是「值得」,理由前面已经给过了,总的来说,前景非常光明。
在这一阶段应当基本看清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机会,如果长期阅读科技媒体的文章,这个趋势不难看出,Switch 铺天盖地的新闻想看不到也不容易吧。
不过,仅仅是这个并不构成买入条件,这只是选择开始的第一步。
整理阶段
应该处理完收件箱和收藏夹中的待办事项,并确定「这家公司是否值得研究」。如果值得,理所应当的进入下一环节「组织」,建立对应项目;如果不值得,Pass,等待下一个机会出现。
组织阶段 建立项目推进分析
我会给 Nintendo 建立一个独立的项目,项目的目标和预期结果为,「判断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估值水平」。
分析一家公司
最高效最可靠
的手段一定是
财务报表
,这应该是投资的一个基本前提。搜索
Nintendo + IR
即可快速找到公司的对应页面(IR Investor Relations 投资者关系)。
先粗略的读一下大致的销售和利润数据,确认一下自己的判断。👇 公司的营业数据走势和我的判断基本一致,由于 Wii 的失败,Nintendo 节节败退,后来 2017 年 Switch 上市再力挽狂澜,很漂亮的
困境反转企业
(具体解释请阅读《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其实到了这一步,对我来说,Nintendo 已经基本可以确定可以买入。不过保险起见,还是需要确认一下公司的财务报表有无大问题,关于阅读报表的知识请阅读《手把手教你读财报》。
最后再大致判断一下估值水平。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每个人标准都不同,还需要好好琢磨。我个人是使用 PEG 这个指标,衡量公司估值水平和增长性的综合指标。
这里还需要阐明一点,财报和估值的作用是排除企业而不是选择企业,选择企业的核心应该是对于公司前景的考量。
为什么很多专业人士的投资业绩还不如业余投资者,根本问题也是出在这里,学了太多懂了太多,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的知识应该派上用场,殊不知「最重要的知识学校往往不讲」。
言归正传,经过组织阶段的分析,如果 Nintendo 的估值水平太高不符合我的要求,我会加入「Wait List」,因为 Nintendo 总的来说还是一家好企业,值得关注;如果没问题,我会加入「Watch List」,等待买入。
至此,
组织阶段
完成,确定 Nintendo 是一家值得关注的好公司,加入 Watch List。
检查阶段 确定并等待时机
单单是确认一家公司值得买,并不足以说明「
现在
就要买」。就好比各种任务清单需要具体场景的配合,如果需要在家处理,而你恰恰出门在外,那就只能等回家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