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
大海邮币社
”再点击
关注
,这样就能 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2019版硬币改版以来,话题度只增不减。就有朋友在后台问,为啥中国硬币不延续古代外圆内方的设计?
为什么发展为方孔
这可以从技术需要予以说明。
我国古代钱币自秦始皇统一以来基本为方孔圆形,知乎网友@Capper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便于打磨、锉边
古代制钱采用铸造方式,即将金属(一般为铜)融化后倒入模具中,待液态金属冷却凝固,再从模具中取出。这种方法铸造的钱币粗成品边缘毛糙,需要进一步打磨。而钱币中间的防空非常适合钱币在方形棍上固定,打磨。
二、便于携带、计数
单枚铜钱价值很低,古人一般讲固定数量的铜钱串在一起计数,从而形成了固定的计量单位,如串、贯等,设置在后期由于铜钱短缺形成不足陌、短陌等现象。部分刚出土的铜钱(筒子钱),都是用麻绳串在一起的,但是麻绳都腐烂了。
出土的筒子钱▼
三、西学东渐
到清末时,铸造法与西方的机械打制法相比,无论是在工作效率还是钱币防伪、钱币美学上都望尘莫及。
然而几千年的传统会有惯性,一开始,政府想到的是用机器打制中间有方孔的钱币。机制币的原理是首先将金属做成一个个钱币大小的柱形金属片,再用机器垂直打压,在金属片表面形成图案。
而如果在币面中间打出方孔,就需要比只打图案大得多的冲击力才行,导致模具非常容易损坏。机制方孔钱影响了效率,提高了成本(与之相比,方孔节省下来的金属价值就很不值了)。
几经试验、最后清廷终于还是放弃了钱币中间的方孔。用机制打制的方孔铜钱,由于成本太大,没制造多久就放弃了。
▲安徽制造的方孔铜元
打制了没多少枚磨具就坏了
导致该种钱币成为珍品
硬币与天圆地方
不少藏友将天圆内方的观念和硬币形式相关联。
知乎网友@杨军进行了反驳。
以前确实有研究中国货币史的学者认为秦半两是象征天圆地方的,当时考古发掘的材料不够,使得货币史研究者误以为秦始皇统一币制是创造了一种新钱。
战国时天圆地方的观念盛行,因此就将两者联系起来,以为秦始皇是在天圆地方的观念下创造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
但是后来的考古证明,秦始皇只是将秦国的一种老钱推向全国,他并没有创造新钱,这样自然就否定了象征天圆地方之说了。原来战国时铸造的众多钱币中,有一类是圆形的,后人称为“圜钱”或“环钱”。
▲战国·魏 “垣”圜钱一组十枚
早期圜钱外圆内圆,后来发展为外圆内方。秦半两原是圜钱的一种。如果说秦半两是象征天圆地方,那岂不是所有方孔的圆钱都象征天圆地方了?
最早说方孔圆钱象征天圆地方的是西晋的鲁褒。他在《钱神论》中谈到铜钱的产生时说:“上智先觉者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员(圆)象天,大矣哉。”
但鲁褒的《钱神论》意在讥刺钱能通神的社会现象,采用夸张的笔法,并不是真的在谈货币的起源,象征天圆地方只是借题发挥,故不能以他的话作根据。
鲁褒的《钱神论》原文如下▼
网友说
网友对现代使用外圆内方硬币的看法各异,知乎网友@骆樱 谈到:
日本喜欢留空的设计吗?不光硬币,纸币也有留空哎~
知乎网友@李lee的想法超有趣:
如果设计成古代方孔型硬币,就会出现一种情况 ,用一根细线穿过方孔打个结,投进自动售货机然后再把硬币拉出来……
本文来源于:
纪念币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