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家庭用药杂志
《家庭用药》是一本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主办的医药健康类科普杂志,创刊于2001年,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保健养生为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丰富信息和权威指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渡  ·  医药翻身之年 ·  2 天前  
GSP办公室  ·  关于中药饮片效期问题,药监局回复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家庭用药杂志

输液风险不亚于“小手术”

家庭用药杂志  · 公众号  · 药品  · 2019-03-28 15:00

正文


作者:石浩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副教授


过度输液的现象目前却是屡见不鲜

输液是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的重要手段,可将药物输入静脉而直接进入人体血液,短时间内即可分布全身,具有药效迅速、适于急救等特点,在临床上是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过度输液的现象目前却是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输液行业消费情况由2010年的80.1亿瓶增长至2014年的107.2亿瓶,年均增长率为7.5%,人均8.25瓶,远远“领先”于国际平均水平,数据惊人。


事实上,输液所面临的风险远远比口服、肌注等其他给药方式大得多,堪比一次“小手术”,绝非危言耸听。早在2013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中就强调:“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一信息的发布,让更多人开始重视静脉输液的潜在危害。

《201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属于静脉注射案列的占到了绝大多数,而且这一数据还会逐年上升。静脉注射给药途径风险较高,选择合理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

三种给药途径差别

药品给药途径有很多种,目前口服、肌注和静脉输液是最为常见的。让我们来看一下三种给药方式的区别。

01

口服给药

口服用药方便,要求制剂简单,患者痛苦较少,是一种最常用的给药方法。但大部分药物起效较慢,不适用于危重患者。另外,口服后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还可以通过洗胃等措施来阻止药物的吸收。


02

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吸收好,但除了局部疼痛以外,还可能会导致臀部结块,出现“青蛙腿”等现象,因此现在肌注用药的方式几乎退居“二线”。


03

静脉输液

由于输入的药物无需任何屏障就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因此输液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起效快,静脉给药可经血液循环迅速到达全身,在抢救患者时,可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不能经口服的患者(如昏迷、麻醉的患者),适宜静脉给药。

但是静脉给药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及并发症;同时由于是侵入性操作,还能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无法及时清除已经进入体内血管的药物。

图片来源于123RF


输液会引起哪些风险

在口服、肌注、输液三种治疗方式中,口服给药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虽然起效慢但最为安全,药物残留清除迅速。而输液的起效虽然较快,但不良反应多且无法及时清除残留的药物,生活中由于输液反应引起过敏甚至导致死亡的案例还时有发生。事实上以临床用药安全为首要素时当然应选择口服给药,输液的风险高,绝不不亚于一次小手术,顾此失彼、贻害重重的事例屡见不鲜。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输液可能会引起的风险。

01

渗漏性损伤

输液可能发生渗漏性损伤,若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轻则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坏死(如某些肿瘤化疗药、静脉补钾和补铁类的制剂)。


02

热原反应、过敏反应

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是热原反应、过敏反应。可能导致高热、寒战、红疹、瘙痒、肿胀等反应,严重者还可能导致休克(血压急剧下降)甚至死亡。


03

炎性反应

输液可能让病原体如病毒、细菌进入人体引发炎性反应,病原体还可能随血液循环直接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威胁生命。


04

局部静脉炎

长时间输液可引起局部静脉炎,导致局部组织红、肿、热、痛,甚至伴有机体的畏寒、发热等。


05

急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较差的患者,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心脏的负担骤然加重,有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可能。

规避输液风险

正确认识静脉输液至关重要,不盲目输液但也不要完全规避,正如“小手术”需权衡利弊后进行。其实是否需要输液,要视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体差异而定。2014年8月18日,安徽省卫计委就已经提出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等53种疾病是无需输液治疗的,但若碰到口服吸收不佳的药物或无法口服、需要禁食、意识不清、吞咽功能障碍或处于麻醉状态的患者时就需要考虑输液了。 规避输液风险三要点

01

静脉输液溶媒的选择

静脉输液溶媒的选择至关重要。注意液体的pH值,避免发生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盐析、沉淀等反应进而影响输液质量。例如,大部分抗菌药物和呈酸性的药物以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稳定性较好。


02

因人而异

输液速度与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一定要因人而异。严重脱水患者如心肺功能良好则可以快速滴注(10毫升/分钟);颅脑、心、肺等疾病的患者及老年人输液均应慢速滴注(2~4毫升/分钟以下),治疗时仍需以实际情况随时调节速度。需要严密观测滴速的药物有:肠外营养液、血药浓度超过安全范围可引起毒性反应的药物、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的药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药物。


03

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

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如可乐必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因为可能会影响小儿的关节软骨发育, 18岁以下的儿童通常应禁用。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更应该考虑酌减注射药物的剂量。


“能口服不输液”的提出,对于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医院开始取消门诊输液,纷纷倡导无感染不输液。维护患者健康安全,不仅要依赖于医药监管制度和体系,还需要传递正确的医疗知识和理念。在这点上,正确认识静脉输液,促进合理安全用药,善莫大焉。


热门阅读:

老年高血压特点

甲状腺疾病患者怎么吃

老人还是稍胖点好

蔬菜放冰箱的3点注意

别把肠癌误当痔疮


点击 以下 关键词

相关养生资讯全掌握!


【疾病】 糖尿病 | 心梗 | 头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