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一个能陪你科学认识自己的公号。人生很长,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茅台回应多地冰淇淋门店闭店 ·  4 天前  
界面新闻  ·  《刺客信条:影》再跳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越懒得做这件事,脑子就越笨(90%的人可能会中招)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1-08 20:5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通过语言调适行为对认知能力的提升,包括认知灵活性、认知复杂性和情绪控制等。文章强调了解释行为的重要性,并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调适的好处。同时,提供了实践语言调适的具体方法,如允许对方解释、与不同人群沟通、多阅读和复述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语言调适行为提升认知能力的多方面好处

语言调适能够满足社交和认知提升的双重需求。从社交层面看,它有助于建立深厚的情谊和信任感,提高合作意愿,促进社会多元化。从个人认知层面看,它增加认知灵活性、提升认知复杂性、增强情绪控制能力,并增强人的社会认知。

关键观点2: 语言调适的实践方法

实践语言调适的方法包括:允许对方进行解释、不回避解释并将其视为一种认知练习、与跨年龄层和阶层的人多沟通、多阅读和观影并复述、学习一门新语言等。

关键观点3: 解释行为的重要性

承认和尊重解释的必要性是语言调适的前提。解释行为能够激发同理心,促进耐心和情绪稳定的训练,激活大脑的社交神经网络。


正文


不久前,我们发了一篇文章,讨论使用简化了的语言,是如何伤害我们的大脑认知能力的。


在文章的评论区里,有几位读者进行了另一个关于语言的有趣讨论:


「和小朋友沟通,对我们的认知能力有害还是有益?」


毫无疑问,讨论的结果是,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其实,任何类似这样的解释性行为,包括对小朋友解释、对老人家解释、对和你认知不一样的人解释....都会对自身有很大的好处。


如果不是职业所需,相信很多人都会有懒得解释的时刻,毕竟如今大家都会觉得「认知不同的人,再多解释也是白费力气」,事实好像也是如此,即使你大费周章解释了,对方确实可能还是不懂。


但我们都忽略了解释的「利己性」,即使最后你还是没法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但在认真解释的过程中,你已经让自己收获了很多好处。


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从「解释」这个行为的本质说起。

解释

本质上是一种

「语言调适行为」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把我们知道的事情,用ta们听得懂的方式复述出来,并最终能让对方也理解,这在语言学上可被称为「语言调适」的过程。


过年回家,你和爸妈解释「在外面一个人生活到底有什么好的」;你和饭桌上的小孩子解释「姐姐你的头发为什么是蓝色的」;你和七大姑八大爷解释「为什么30岁还不结婚」,都属于「语言调适」的范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次好的解释通常有这么几个核心要素 ——


- 多角度视野


比如,你可以从经济、事业、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对未来的规划等各个方面,去解释为什么不结婚,七大姑八大爷听了就算不完全听进去,估计也不会再吵吵嚷嚷。


- 个体化与适应性


这个意思就是,对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


还是「不结婚」这个事儿,你和大姑大爷们肯定没法说什么「结不结婚是我的权利」那一套,ta们听不明白。而如果用ta们的语言,说点「这不是没有合适的嘛」、「我也在慢慢找嘛不急」在ta们认知体系中的事情,或许能更快地摆脱追问。


- 情景依赖性


情境依赖性是解释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 Bransford 等人发现,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1]


比如,如果你想说在外面一个人生活更自由,那把「自由」更具体地说成想去哪就去哪、想怎么装扮家就怎么装扮,会比单纯说「自由」要更容易被理解。



那么,既然一个好的解释要满足这些核心要素,这也意味着,当我们进行解释——也就是进行「语言调适」时,在你的大脑中,正在同时发生如下这几件事 ——


- 你正在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强化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与适应


当你想要让对方理解你说的东西时,势必会有意无意地代入对方的视角去思考:ta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是怎样的?什么样的语言和类比是ta更熟悉的?这是一种同理心的唤起和训练。


- 你正在保持耐心和情绪稳定,在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语言调适常伴随着交流中的挑战,比如对方无法立即理解、对方反应不如预期等。要成功调适语言,就必须保持耐心和情绪稳定,同时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控制功能,会因此得到强化。


- 你正在激活大脑的社交神经网络,包括镜像神经元系统和前额叶区域


正如上面两点所言,语言调适的过程其实还涉及你对情景、文化、关系等各种场景的考虑和思考,其实是一次复杂的社交活动。因此,它会激活大脑的社交神经网络,包括镜像神经元系统和前额叶区域。




- 你正在经历认知重构,将复杂的概念解构为更简单的表达形式


将复杂的概念解构为更简单的表达形式,这种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知重构,考验人的信息加工和抽象思维能力。重构信息时,大脑需要调动执行功能,如注意力分配和工作记忆;也需要调动以语义加工区域,如颞叶和额叶。


- 你正在反思自己的表达是否清晰,以及如何优化信息传递的效果


在语言调适的过程中,人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用语和表达,这本身是一种对自我的持续关注和调节,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体现。


- 你正在使用创造性思维


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和情境,个体需要创造性地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或比喻。在这个过程里,大脑会激活联想网络和前额叶区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

从社交和认知提升来看

语言调适行为都大有好处


语言调适行为在社交层面的好处,是比较好想象的。


通过认真地、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让对方理解自己的表达,这无疑能建立更深厚的情谊和信任感,提高对方和你的合作意愿。


而让双方接受彼此的观点,也会让人更有社会归属感,从更宏观来看,是一种促进社会多元化的行为。


许多人其实多多少少都知道这些好处,但还有一些个人认知层面上的好处,常常被大家忽略了。


|增加认知灵活性


上面提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尝试新的表达方式、重构认知,这些其实都要求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从不同的视角重新组织信息。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能力,能够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心理学家 Green 在 2006 年的研究指出,频繁需要进行语言调适的人,如教师或家长,在执行任务转换测试(task-switching tasks)中表现更出色。



「任务转换测试」是一种认知心理学实验,用来评估个体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时的认知灵活性和执行功能。它测量个体如何快速适应变化的规则或目标,并分析切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切换成本(switch cost),即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时的效率损失。


这意味着,语言调适过程训练了大脑的灵活性,使其更快适应新任务或环境。



|提升认知复杂性


认知复杂性指个体理解和处理信息时能够运用多种视角和深层次分析的能力。


语言调适不仅是表面词汇的转换,还需要深入理解孩子的知识背景、兴趣点和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对信息的深度加工。


一个研究发现,当成年人尝试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给孩子时,他们对这些原理的掌握水平明显提高。这被称为「教学效应」(Teaching Effect):


通过为他人讲解,个体需要重新组织知识结构,发现自己的理解漏洞,从而深化认知。


心理学家 Zajonc 等人也指出,成年人在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讲解复杂概念时,其大脑会激活负责语义分析的颞叶区域。这种深度加工不仅有助于知识传递,还促进了讲解者自身对内容的理解。




|增强情绪控制能力

语言调适要求个体在沟通中平衡自己的情绪表达与他人的感受,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情绪管理的反复练习。


它训练了个体的情绪觉察和延迟反应能力。比如,为了适应小朋友的需求,成年人需要注意自己在沟通中情绪的变化,避免因为对方无法理解而表现出不耐烦或急躁。


这种对情绪的察觉和管理帮助成年人在面对压力或冲突时能够更好地延迟情绪反应,不轻易表现出冲动的行为。研究表明,情绪觉察是情绪控制能力的重要前提。


其次,语言调适还促进了认知重构的过程,即通过改变对情境的看法来调整情绪。


例如,当一个小朋友多次无法理解某个概念时,成年人可以通过自我对话告诉自己:「这是他的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不是他有意让人沮丧。」


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缓解负面情绪,还帮助成年人在其他情境中更灵活地看待问题,从而减少情绪化反应。


此外,语言调适需要个体在面对复杂对话情境时保持冷静和灵活,例如在小朋友表现出抗拒时,成年人需要选择更温和、更易接受的语言。


这种情绪调节的行为层面实践进一步强化了情绪控制能力,因为它要求成年人通过具体的行为,如语气放缓、选择更友善的词语,来积极调节自身情绪并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


这种调节策略不仅能在语言调适中使用,也能够迁移到其他社交情境中,从而全面提升情绪控制能力。



|增强人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对他人及社会环境的感知、理解和解释的能力,包括解读他人的意图、情感和行为,以及预测和适应他人的反应。


要求个体在沟通中理解他人的视角、需求和背景,从而培养出更深刻的社会意识和人际敏感性,这显然是对提高人的社会认知很有帮助的。


在语言调适中,个体需要解读对方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以调整表达方式。


这种对非语言线索和语境的关注培养了社会敏感性,即感知他人社会线索的能力。例如,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表达习惯可能反映出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



通过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个体能够更敏锐地感知他人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这种敏感性不仅让人更善于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还提升了他们在复杂社会情境中的适应力。


社会学家 Vygotsky 的社会文化理论(1978)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互动的核心工具,通过语言的互动,个体可以内化社会规则、文化知识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模式[2]


也有研究发现,语言调适与社会认知的发展呈正相关。比如,与孩子互动时能够适应语言表达的成年人表现出更高的社会认知能力,因为这种互动加强了对他人需求和背景的关注[3]

实践语言调适

没那么难


|要允许对方进行解释


比主动解释更前置的,是我们要承认「解释」的必要性。而这需要我们在关系中,首先认可对方有进行解释的必要和权利,而不要总认为「解释就是掩饰」。


当我们在关系中拓宽了这样的解释空间,让彼此有了这种共识以后,才能更顺利地让自己去实践语言调适的行为。


|不要回避解释,把解释当做是一种认知练习


除了破除「解释就是掩饰」的偏见以外,更重要的就是避免「懒得解释」的心态了。


我们觉得懒得解释,往往是觉得解释了没用,很累。这个没用多半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认为说了对方还是不懂,所以自己做了无用功。


但我们今天的文章已经说明,无论对方懂不懂,只要解释了,你自己就进行了一次认知训练。



|和跨年龄层的、跨阶层的人多沟通


在与不同认知水平、程度的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不断地进行一次一次的认知练习,不断地代入新的视角、新的认知系统中,使用新的话语体系、新的思维,这将会大大拓宽我们思考的广度。


比如,今年回家过年,就可以多和小孩、老人家聊聊天啦。如果你觉得和ta们没啥好聊的,请再看一次第二个建议。


|多阅读和观影,然后试着从自己的视角复述这部作品讲了什么


这是最直接的「解释训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创作者的表达。你可以自说自话地复述,也可以找个对象复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说得让人懂」。


|学习一门新语言


学习一门新语言的过程,其实是用自己的固有的认知,去理解一种全新认知体系,并将其纳入自己认知体系中的复杂过程。这本身就有大量的解释工作需要完成。



今日互动


来玩个游戏吧:

大家可以在评论区提出一个问题,

然后其他人回复这个问题、给出解释

References:

[1]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 R. (Eds.).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Bialystok, E. (2001). Bilingualism in development: Language, literacy,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关键词:语言、认知提升、个人成长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卢舫

描写阵风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

欢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序或知我心理APP



点点 在看,提升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