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SACA
Important Collectors
SACA学会是一个多元开放性的学术实践平台,致力于古代艺术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融合实践与研究成果交流。
*本文是SACA翻译整理的朱利思·艾伯哈特(1936-2012) 所藏早期中国艺术品文章。前半部分介绍2013年苏富比专场拍卖的10件青铜器物;后半部分介绍同年德国纳高拍卖的早期陶器和石雕精品,从这一批审美极高的收藏去探讨一个藏家趣味的养成之路。
宛若游龙:朱利思·艾伯哈特
序列青铜与陶瓷传奇
Scent of Dynasty:
Julius Eberhardt Collection
▲ “作宝彝”簋,苏富比纽约,2013年,$666.1万美元
▲ 汉代彩绘陶俑一组,德国纳高,2013年
奥地利著名建筑师、中国艺术品收藏家朱利思
·
艾伯哈特 (Julius Eberhardt)
, 1936年3月1日生于奥地利圣帕尔滕 (Sankt Pölten),2012年3月25日
逝世于
维也纳。
朱利思
·
艾伯哈特大学时就读维也纳国家美术学院,并于1960年通过严格的建筑学国家考试而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师证书,1964年继承父业开始经营其父1928年创建的建筑公司,至1993 年该公司已发展为拥有1300名员工的建筑公司。
▲ Julius Eberhardt(1936 - 2012),朱利思·艾伯哈特先生(左3)
朱利思·艾伯哈特本人对艺术有着天赋的敏感直觉,多年系统的研究学习又使他养成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早在其就读大学期间,已经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特别是中早期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他亦曾前往东亚旅行,从而开启了他对中国早期古代艺术的执着向往。
“...从新石器时代到唐代艺术品,
其收藏无数,囊括了原始陶器、先秦青铜礼器玉器到盛唐三彩艺术,藏品的时代跨度之大、艺术风格范围之广令人惊叹...
”
1999年,他在维也纳创建了设备齐全、面向研究者与公众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并于博物馆内开设环境优雅的小图书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舒适的研究之所。因其毕生对艺术与公共事业的贡献与成就,
2002年获颁奥地利国家银质勋章,2008年获颁圣教皇骑士团中将衔银质勋章
。
背后的男人
朱利思·艾伯哈特的经纪人
一个极具品味成功的收藏,永远离不开背后超一流专业艺术品经纪人的循循善诱与用心打造。
“艾伯哈特先生这位“背后的男人”则是大名鼎鼎的学者、纽约艺术品经纪人、前苏富比北美主席:
蓝理捷先生(JJ.Lally)
”
▲ Julius Eberhard 2013, sotheby's lot10
▲ James J. Lally - 蓝理捷先生
顶级买家云集
2013苏富比朱利思·艾伯哈特
青铜礼器拍卖
2013年,朱利思·艾伯哈特先生(Julius Eberhardt)珍藏的瑰丽青铜礼器亮相苏富比,一时间世界顶级艺术品藏家与行家齐齐亮相纽约
,
包括伦敦古董商 Eskenazi、比利时青铜女王 Gisèle Croës
… 拍卖开始前,也许大家都知道这会是一场命中注定的传奇拍卖。
▲ Eskenazi接受the value采访谦逊的说:“I'M NOT TOP”
▲ 比利时艺术品经纪人,Gisèle Croës
“本场青铜器以传承有序著称,其中大多数来自战后希腊驻华大使A.J. Argyropoulos(1894 - 1978)旧藏。 ”
A.J. Argyopoulos 在华期间,从上海行家 T.Y. King 处购入这批青铜器,并于 1954 年在威尼斯总督宫举办的《Mostra d'Arte Cinese》展览中展出
。
▲ 著名展览 Mostra d'Arte Cinese,1954,威尼斯
“这组青铜礼器包括《作宝彝簋》,是极其罕见的方座簋式食器;《父丙爵》,一对珍罕的圜腹温酒器;《母辛尊》,铸工华美的盛酒器以及《作册瞏卣》,铸有三十五字铭文的重要酒器。 《母辛尊》和《作册瞏卣》更是出自晚清收藏大家潘祖荫(1830 - 1890)旧藏。”
▲ 苏富比2013,朱利思·艾伯哈特青铜专场视频
器物赏析
如此显赫传承的高品质青铜礼器为鉴藏家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购藏机遇与市场教育,总共10件拍品,引来的却是最高水平的争夺。
1. 商晚期 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 青銅饕餮紋觚
圈足內壁鑄銘文一字:“刀”
Height 31 cm
$785000 - 2013
喇叭口,長頸直腹,外撇圈足,下有高折沿,腹和圈足各有四道扉棱。頸部飾蕉葉紋,內填倒置的饕餮紋,其下有蛇紋一周,腹和圈足均飾饕餮紋,圈足上沿飾夔龍紋一周,通體又以精細的雷紋襯地。 觚為飲酒器,常與爵配對形成基本的禮器組合。本件青銅觚鑄工精美,造型優雅,通體飾以‘三層花’風格的紋飾。圈足內一字族徽可釋作‘刀’,為一把立在三足形樽上的卷首刀的造型。
2. 商晚期 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 青銅饕餮紋爵
Height 20 cm
$425000 - 2013
長流,曲口尖尾,口沿上有一對菌狀柱,深腹圜底,三棱錐足外撇,腹一側設獸首鋬。流和尾均飾蕉葉紋,頸部飾三角雲紋,腹飾饕餮紋,均以雷紋襯地。爵為溫酒器,常與觚配對成套,形成禮器組合的核心形式。此件爵杯鑄工精美,造型穩重。器身飾以高凸的獸面紋,視覺效果強烈。
3. 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至十世紀 作寶彝簋
Height 25 cm
$6661000 - 2013
侈口鼓腹,束頸獸首耳,下有長方形珥作獸鳥形,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腹和方座均飾饕餮紋,方座上饕餮紋位於四角,間以立鳥紋,器腹又飾以兩道寬厚的鳥形扉棱,圈足飾夔龍紋,主體紋飾均以雲雷紋襯底。
方座簋起源於商末周初將青銅禮器置於台座上的習俗,是一種地位崇高的盛食器。西周早期最重要的兩件青銅器皿,《天亡簋》和《利簋》皆為方座簋的器形。
“本件《作寶彝簋》藝術表現力獨特,其方座上的獸面被安排在四角,展現出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
在已知的方座簋中,採取這種構圖方式的僅有四件
,其中一件是於1993年6月8日在倫敦蘇富比拍出的《
伯矩簋》(lot.119)。《伯矩簋》出自晚清著名收藏家潘祖蔭舊藏
,後由上海古玩行金才記於1946年售與一位歐洲藏家。”
值得一提的是《作寶彝簋》也是經由金才記,在1948年售與希臘駐華大使H.E. Alexandres J. Argropoulos的。潘氏藏器目中錄有一件《作寶彝簋》,不知是否為本件器物。
本件器物由 Eskenazi 在现场买下,为他在本场代表客户买下的五件之一,据说买家是神秘中东买家
。
4. 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至十世紀 青銅旄(maò)
Height 25 cm
$437000 - 2013
隆頂,,器身略彎,,下端有開口。頂飾一對卷體鳳鳥紋,器壁飾相對的長尾鳳鳥紋,凹陷處為原為寶石鑲嵌,主體紋飾以雲雷紋填地
“
旄是高級貴族軍事權力的象徵
。這件銅飾是旄的下半部份,和鴨嘴型的上半部份以木柄相連。此器小巧精緻,據說是著名藝術史學家,文藝復興藝術權威學者Bernard Berenson所收藏的唯一中國青銅器”
在Bernard Berenson以後,這件器物又經Adolphe Stoclet,the British Rail Pension Fund以及思源堂遞藏,可謂傳承显赫
。
5. 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至十世紀 母辛尊
Height 25.5 cm
$2165000 - 2013
敞口,直腹,矮圈足外侈,通體有四道扉棱。頸飾蕉葉紋,填以倒置的饕餮紋,下沿飾相對的夔龍紋,腹部飾兩道鳳鳥紋,鳳鳥紋帶之間為一周直棱紋,圈足飾饕餮紋,兩側加飾夔龍紋,主體紋飾均以雲雷紋襯地。
此件《母辛尊》原為一套青銅酒器中的一件。現存另外兩件銘文相同,紋飾風格一致的直筒提梁卣分別藏於日本東京出光美術館和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
“值得一提的是,兩件《母辛卣》都是出自清末收藏名家端方的舊藏,并著錄于《陶齋吉金錄》,而本件《母辛尊》則出自另一位清末收藏大家潘祖蔭。”
潘氏收藏《母辛尊》的傳承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確證。在現存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一張《母辛尊》的銘文拓片上,衿有潘祖蔭的收藏印‘鄭盦所藏吉金’以及題簽‘燕母辛尊’。另外,在顧廷龍輯錄的《攀古樓藏器目》中也有‘亞其矣作母辛尊’的記錄。
爱新觉罗·盛昱編著的《鬱華閣金文》里,另外還有一張《母辛尊》銘文拓片,衿有與‘盙齋藏古酒器’風格相近的鑒藏印。因此,
本件青銅尊的傳承或可上朔至晚清收藏大家陳介祺
。潘,陳同為晚清著名的金石學家和鑒賞家,二人過從甚密,潘祖蔭在與陳介祺的通信中常以侄自稱,而盛昱的《鬱華閣金文》中的拓片亦多取自潘,陳二家。本件尊的銘文還被收錄在其他幾本重要的金文著錄中,例如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
然而在近年的多部學術著作中,《母辛尊》因其銘文被誤認為是《母辛卣》的銘文之一而被錯編。此次器物的重現有著補正學界疏漏的重要意義
。
6. 春秋早期 公元前八至七世紀 青銅垂鱗紋有流鼎
Length 12.4 cm
$1325000 - 2013
有蓋,淺腹,附耳,蹄足,口沿一側設虎頭形流。蓋面飾交龍紋,蓋內飾三隻龍首,鈕做立虎狀,兩側分置跽坐小猴,頸飾重環紋,腹部飾垂鱗紋。
“流鼎又稱匜鼎,為飪食器。這件構思巧妙,
鑄造精美的小流鼎是弄器之屬,考古中多出土於女性墓葬,當是供貴族祭祀或賞玩的特殊青銅器物
。”
7. 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至十世紀 父丙爵(一對)
Height 18.6 cm
$1445000 - 2013
寬流,尖尾上翹,圜腹,三條刀形足外撇。流和尾下飾蕉葉紋,填以饕餮紋,頸飾三角紋,腹飾獸面紋,均以雲雷紋為地。
“圜腹爵是爵類器物中極其罕見的一種器形。這對爵杯不僅造型獨特,而且在內壁鑄有四字銘文‘(臣曾)作父丙’。
爵類器物一般將銘文鑄於鋬內,銘文鑄於器內壁的例子十分罕見
。”
這對《父丙爵》出自陳仁濤舊藏,並著錄於《金匱論古初集》。陳氏為著名錢幣收藏家,其收藏的新莽‘國寶金匱值萬’為海內孤品,因名齋號曰‘金匱室’。‘金匱室’所藏金石亦富,其中不乏珍品重器。
8. 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世紀 作冊瞏卣
Height 24.5 cm
$3077000 - 2013
體呈橢圓形,直口,垂腹,矮圈足外撇,蓋頂隆起,下沿作束腰形,蓋面中部有圈形捉手,提梁兩端設貘首。頸部和器蓋均飾兩道弦紋,前後又各飾一浮雕貘首,圈足飾一道弦紋。 器身器蓋對銘,各三十五字(重文兩字),釋作:唯十又九年,王在斥,王姜令作冊瞏安夷伯,(夷伯)賓瞏貝布,揚王姜休,用作文考癸寶尊器。
《作冊瞏卣》是西周昭王世重要的有銘青銅器。其銘文記載了王姜命作冊瞏安夷伯的事蹟,並有‘唯十又九年’的明確的紀年
,以及‘王在斥’的記述,對於瞭解西周歷史和研究西周積年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有別於西方藏家注重器形,紋飾的收藏品味,中國的青銅器收藏歷來偏重銘文
。此器曾經吳式芬,潘祖蔭收藏,其銘文自道光二十二年在吳榮光的《筠清館金文》中第一次發表以後,曾先後被二十多部重要金文著作收錄。
古本《竹書紀年》有載:“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此器記載的十九年即是昭王喪師江漢的年份,而‘王在斥’的記述當和昭王南征有關。
“《作冊瞏卣》的銘文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還是一篇難能可貴的書法作品,其筆法介於西周早期雄健剛勁的‘波磔體’和西周中晚期雍容華貴的‘玉箸體’之間,結字生動活潑,富有生趣”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瞏尊》,和本件《作冊瞏卣》是同一作器人為紀念同一事件而作,但其銘文缺失紀年部份。
儘管《作冊瞏卣》的銘文学者多有阐述,但器物卻已久未露面,此次器铭同现,为学界藏界之幸
。
9. 戰國 公元前五世紀至三世紀 青銅錯銀筒形器
Height 15 cm
$125000 - 2013
杯狀直口,矮圈足,腹上部有二環型耳。器身飾錯銀鳥紋兩週,隔以錯銀寬帶,圈足飾錯銀寬帶一周。
“本件錯銀筒形器為著名歐洲藏家D. David-Weill舊藏。 D. David-Weill是上世紀初歐洲極富盛名的收藏家,巴黎吉美博物館以及羅浮宮都藏有他捐贈的藝術品”
其後本件器物又曾被美國著名青銅器收藏家Arthur M. Sackler收藏。
10. 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至十世紀 青銅獸面冠飾
Height 22.9 cm
$341000 - 2013
整器鑄成一牛角形獸首,雙角折向上翹,中脊突出,圓眼尖耳,寬鼻上卷,嘴飾一對尖牙。
“這類青銅獸面是馬冠飾,用以彰顯馬車乘坐者的社會地位以及神權。
值得注意的是,本件冠飾角的兩端採用了分鑄法鑄造。
這是爲了形成空心的角而採取的複雜鑄造工藝,在平面器物上十分罕見
”
伟大经纪人的指引
2013纳高朱利思·艾伯哈特
陶瓷、石雕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