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SCI写作,都会展现苦逼的一面!各种头痛,叫苦连连。明明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准备,也做了无数次的实验,并且得到了很多有用的实验数据结果,SCI写作却一直难以开展或止步不前。是对自己写作水平的不够自信?还是思维凌乱不知从哪开头?还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写作姿势呢?
现在不用调节您的写作姿势,就能轻松享有SCI写作秘籍攻略,套路一样一样滴。首先,介绍一个人,他就是
凌之浩博士,
毕业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化学生态研究所
,
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 Ian.T. Baldwin 教授,
今天要说的秘籍里的大部分攻略其实来源于Baldwin 教授,他作为一位期刊审稿人,为论文萌新们总结的写作技巧以及建议,凌老师又根据自身经验对这一套写作技巧进行了完善。
事前准备
万事开头难,论文写作的开头当然是事前准备。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一是预估研究的水平,创新性和重要性如何?能发到几分的期刊?二是根据心理的预估去调研相应的期刊,确定一个要投的期刊,摸清对投稿文章的要求等等。
高效写作原则
开始做实验时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这就是高效写作的重要原则:边做实验边写论文。尤其是论文的“方法”部分,一定要边做实验边就把方法部分写好,防止后面忘记细节。
“Red line”版本
注意,重点来了!Ian.T. Baldwin 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论文写作的“Red line”,这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具体来说就是写出论文的一个草稿,目的在于梳理文章的逻辑,让文章思路条理清晰。在这个版本里要写一个粗略的摘要(尽管放飞自我,想咋写就咋写),以及大致的结果概述,包括简单的图表结果和顺序,理清结果思路,一个萝卜一个坑准备好,以便后期根据这些骨架来完善内容。
“Red line”这个版本有多重要呢?重要到需要花论文写作总时间的50
%
来写,因为这些内容其实就是审稿人收到你的投稿时,做出是接收还是拒稿的初步判断依据。这是Ian.T. Baldwin 教授作为一个审稿人给出的经验之谈,简直是:“Red line”写不好,文章都白搞。
图表制作
接下来是完善图表,做出一份可供发表的图和表。
一张好的结果图胜过写千言万语,最重要的结果都应该以图片来呈现,所以制作上也有一些原则。比如图片一定要易懂,所有的信息要清晰标注在XY轴上,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get图的意义,非同一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也能在30秒内看得图才是好图;不要使用过多颜色(浅灰、灰、深灰足矣),不要用3D图等。
Results撰写
对于要求结果和讨论分开的杂志,结果部分只写结果,不要加讨论。根据前期写好的“red line”的逻辑顺序来完善,突出最重要的结果。
Introduction撰写
introduction部分应该从最后一段开始写,也就是先写总结:本研究要解决什么生物学问题?为了这个我们做了哪些研究?将这一段中的核心关键词勾出来,从第一段到倒数第二段,按照这个关键词的顺序依次进行介绍,并且在每一段的结尾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一个要介绍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introduction部分最好控制在8个段落、3页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