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来源:
【王耳朵先生】(ID:
huangezishiba)
(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想必,有不少朋友和耳朵一样,趁着最近车厘子降价,奢侈了一把。
谁知道,网上一连串的车厘子中毒消息,把很多人都给劝退了。
比如她,怀孕5个月,为了宝宝,这也忌口,那也忌口,那么吃点水果可以了吧。
没想到一斤下肚,上吐下泻,肚子发硬,直接进了急诊室。
“不知道是车厘子没洗干净还是吃太多了,除了车厘子晚饭没吃什么别的。”
再比如,号称以一己之力,将车厘子打下的“三斤姐”。
结果又是喉咙肿痛,又是持续高烧,去医院输液,眼睛肿成“悲伤蛙”。
还有一大堆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吃完车厘子,又是拉稀,又是呕吐。
总而言之,这果子不仅费钱,还“废命”,糟了老罪了。
紧随而来的,还有一些传言:车厘子保鲜是用药水泡的,吃5颗车厘子就会导致氰化物中毒等等。
这不,央妈也专门出了期节目,给大家揭秘了车厘子一些内幕。
的确,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人来说,一次如果摄入约1200毫克铁,便可能引发中毒。
也就是说,想要达到毒发的量,你得一次性炫完333公斤。
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是以氰苷形式存在的,车厘子的果核也的确含有氰苷。
更别说,想要中毒你先要破坏果核细胞壁,等达到人体中毒的量,也就是29毫克氰化物,你得一口气吃掉约44斤车厘子,还是连核一起啃的情况下。
既然如此,那么为啥有些人吃了车厘子会感到不适,甚至出现病症呢?
脾胃虚的人,一次性吃得太多,的确会出现呕吐腹泻的情况。
另外一个是车厘子属热性水果,性偏温,湿热体质的人吃了多可能会导致口干舌燥、口腔溃疡、便秘等。
比如“三斤姐”,后来她自己也辟谣说了,自己是因为发烧,去输液导致药物过敏,才变成“悲伤蛙”。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要说,不对啊,好货不愁卖,既然中毒一说不成立,那么为啥今年车厘子卖得这么便宜?
说实话,耳朵每年也会买点和家人一起尝尝,往年商超水果店卖的智利车厘子,不说那些精品的吧,一般的也没低过30块一斤的。
大家都知道,车厘子是樱桃的一个分类,樱桃的英文名就叫cherry。
而且那种个大味甜的我们国家早就引进了,“山东大樱桃”不就是么。
但这玩意在北半球得5-7月份才成熟,这就给了南半球智利等国“反季”销售的机会。
这几年,车厘子在国内市场炒得很热,又卡在元旦和春节这两个节点,国人消费热情高涨。
据智利水果出口商协会数据,今年智利车厘子将迎来创纪录的产量,预计出口量将比上一年增长50%,约达1.245亿箱(每箱5公斤,约62万吨)。
很简单的道理,物以稀为贵,量大了,价格自然也要降一降了。
横跨西四区到东八区,连接智利圣安东尼奥与中国上海。
2万多公里直航,航程耗时从原先32天压缩至23天。
海外进口的车厘子,是分批次进入国内的,大概的时间段是元旦前,春节前,春节后。
从公开的数据可以看到,车厘子刚刚入市的时候,价格肯定是往上升的,因为新鲜。
老百姓就一个心态,贵的水果吃不起,就买便宜的,或者干脆不吃了,毕竟也不是啥必需品。
而且车厘子这种水果本就是进口冷链处理过的,保质期有限,第一批车厘子可能还没卖完,第二批车厘子又要进入市场了,你不打折,就可能要烂到手里了。
毕竟成本摆在那里,再则经济学上不是还有个“倒牛奶现象”吗?
甭管老百姓有没有得到实惠,商业逐利的本质是不变的。
关于车厘子保鲜,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一个在路上放了30天的东西,你敢进嘴吗?”
这话听起来好似没啥问题,保鲜嘛,肯定少不了科技和狠活。
这样做,一是能降低虫害,再则就是降低果实呼吸速率,延长保鲜时间。
无光条件下,果实吸收氧气产生CO2,CO2达到一定浓度,车厘子就“憋休眠”了。
将车厘子封装在0.04~0.06mm厚的聚乙烯袋中进行封口,全程冷链来到中国。
要是非得说能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一是看人心,二是要看严格的法律法规。
我一做水果生意的哥们告诉我,因为长时间的保存和运输,运气不好的话,到你手里一箱车厘子里面,多多少少有几个坏果。
网上最近不也曝出某大网红的直播间,售卖的车厘子出事了吗?
箱子上的生产日期写着2024年12月4日,有网友收到货,已经是第35天了。
遇见这种情况,咱也别硬着头皮认栽,该投诉就投诉,该理赔就理赔。
最后,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今年,这车厘子到底能不能吃?
说到底也就一水果,咱不去跟风追捧它,也不必听风就是雨妖魔化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人体每日水果摄入量建议为200~350克。
为保证水果均衡摄入,建议普通人一天摄入车厘子为100~150克,大约10~15颗车厘子。
胃肠疾病患者,多吃可能会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需谨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