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收听本节目,请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
↓↓↓
阅读原文
赫鲁晓夫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特别是毛泽东的一段名言更使他的名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印象深刻。毛泽东说:“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就睡在我们的身旁”。
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代表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立场不同、个性不同,这就注定了他们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他们的冲突,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同的个性,还有许多个性以外的东西左右着他们……今天我们再来审视他们,似乎可以更接近真实,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那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时中苏两国关系虽说比较融洽,但什么问题让双方有些尴尬?毛泽东回访苏联,为何公开称赞赫鲁晓夫?随后,苏方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引得毛泽东勃然大怒,以致赫鲁晓夫连忙赶到北京救火?两人在哪些问题上意见相左?对斯大林的看法,为何会成为双方反目的导火索?赫鲁晓夫第三次访华时,为何态度大变?双方领导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激烈争吵,导致苏联撤回所有专家、撕毁所有合同?为了批驳赫鲁晓夫,中共中央成立了怎样的写作班子,使“反修”论战达到高潮?赫鲁晓夫真的是因为中国才下台的吗?中苏关系恩怨交加,直至最后的破裂,其根源到底是什么?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中苏关系大转折——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激烈交锋(一)
1954年9月29日,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应邀抵达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周年庆祝活动并进行国事访问。在中苏举行的双边会谈中,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有不少直接对话,据有些当事人的回忆,他们的对话也颇有意思。
在一次晚宴上,毛泽东说:“……国际形势总的来说对我们是有利的,首先是各国人民积极地行动起来了,抬起头来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被煞下去了好多,不像以前那样嚣张、盛气凌人了。实际上,他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赫鲁晓夫接着说:“帝国主义也没有睡大觉,而是天天在蠢蠢欲动,在图谋不轨。他们的气焰的确没有以前那么嚣张,但他们确实在活动着。”
毛泽东说:“十根指头被切去了两根,而且切去的是大拇指,手力毕竟不如以前了,大大削弱了,甚至减去了一半力量。总之,形势是好了,对我们是有利的。”
说完了国际形势后,赫鲁晓夫主动问毛泽东:“你们对我们还有什么要求吗?”毛泽东的回答很有点艺术性,他说:“关于这方面的事情,双方的专家天天都在接触和交谈。他们相互协作,交换意见,协商解决问题,事情能办通。”
说到此处,毛泽东又停顿了一下,说:“我们对太阳能、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总之我们也想搞这项工业。”
这太出乎赫鲁晓夫的预料,他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当翻译把这话全部翻译出来后,他呆了好一会儿才说:“搞那个东西太费钱了。”看看毛泽东不以为然的神色,他又解释说:“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一个核保护伞就行了,无须大家都来搞它。毛泽东同志,你不知道哇,那个东西既费钱又费力,又不能吃不能用。生产出来后还得储存起来,不久又过时了,还得重造,太浪费了。”
毛泽东不说话,中国方面其他人也不说话。
看到气氛稍有些冷场赫鲁晓夫又说:“目前你们不必搞这些东西。假使目前要搞核武器,把中国的电全部集中用在这方面是否足够还很难说。那么,其他各项生产事业怎么办?国计民生怎么办?但你们如果十分想办这件事,而且是为了进行科研,培训干部,为未来新兴工业打基础,我们可以帮助先建设一个小型原子反应堆。这比较好办,花钱也不太多。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也可以派一些有基础的人员到苏联学习、实习和深造。你们以为如何?”
毛泽东回答说:“也好,让我们考虑考虑再说。”
毛泽东很坦率地对赫鲁晓夫说:“你第一次到中国来,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去看,去走。特别是到我们的南方,那里是另一种情景。”赫鲁晓夫更加高兴了,他说:“你们这里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我哪里都想去,但这次只能到沿海的南方北方走走。”
毛泽东见赫鲁晓夫用叉子叉起了一块腊肉,正往口里送,说:“赫鲁晓夫同志,你到哪里都可以,就像在你自己的家里一样。我这个人喜欢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去活动,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也不给你作什么特殊安排,随你的便。”赫鲁晓夫胃口大开,不少腊肉、火腿进了他的肚子。
赫鲁晓夫这次来华,先在北京的街头看了古城的风貌,又到了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在黄浦江边漫步;然后他又在杭州西湖品尝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到广州吃了中国的另一菜系粤菜。途经长江时,他也领略了中国第一江“江涛拍岸”的情景;到旅顺时,也看到了与黑海不同的中国内海。
这是中苏关系最高潮的日子。
1957年11月,毛泽东第二次踏上苏联的土地。上一次他来这里,是来见斯大林,这一次克里姆林宫已经易主,他就是毛泽东并不陌生的赫鲁晓夫。
这次访苏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参加苏联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的纪念活动,二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欧亚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和世界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另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便是赫鲁晓夫由于刚刚出现的波匈事件和党内反对派问题而地位不稳,希望毛泽东对他表示支持,为此答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核技术。毛泽东则表示,如双方谈判成功,可以去苏联。于是,在这一年10月中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后,毛泽东便如约前往苏联访问。
毛泽东此次苏联之行是有不少想法的,但他不肯外露,在飞机上,他还和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开玩笑。他说:“你是哲学家,又是我们的老朋友,我给你出个题目怎么样?”尤金说:“我们是老相识了,自然是老朋友,主席给我出题目考试,我争取及格。”毛泽东笑笑说:“我们刚才在机场,现在在天上,再过一会儿我们又要落到地上,这在哲学上应该怎么解释呢?”
尤金没有料到毛泽东会出这么一个题目,他眨眨眼,说:“这个问题我可没有研究过。”毛泽东笑眯眯地看着他,好像在说你想想看。尤金看看毛泽东,又看看周围的人,还是摇摇头。毛泽东笑了,笑得很开心。这位苏联哲学家被他考住了。他说:“我来回答,请你这哲学家鉴定鉴定。飞机停在机场上是个肯定,飞上天空是个否定,再落到地上就是否定之否定……”“太妙了!我还是第一次听人这样讲哲学!”
尤金不知道,毛泽东早就提出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里和书本上走出来,要让广大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要打破哲学的神秘。
当毛泽东乘坐的专机在莫斯科降落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在机场等候了。毛泽东从机舱门口出现时,不由自主地眨了眨眼睛。他看到了赫鲁晓夫和苏联的其他领导人,赫鲁晓夫正在朝他招手。
机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毛泽东对这一套欢迎的方式很不“感冒”,上一次他访问苏联时,就曾经对斯大林搞的那一套欢迎仪式表示了很不赞同的态度。那是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庆祝斯大林70寿辰的宴会,从晚上8点开始,一直开到了第二天凌晨1点多才散。回到驻地,毛泽东对汪东兴说:“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为什么要搞这么长?吃也没什么好吃的,看也没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掌,手都鼓痛了。我们回去不学这个。吃饭就好好吃饭,看戏就好好看戏。”汪东兴点头称是。毛泽东又说:“唉,宴会的人那么多,每道菜每人一份,都要服务员送到每位面前,他们的服务员真不少,太辛苦了。”
毛泽东在赫鲁晓夫的陪同下,完成那一套在他看来是繁琐的仪式,然后上了汽车。赫鲁晓夫和他同坐一辆车。在车上,毛泽东又和赫鲁晓夫说起仪式的事情来。“赫鲁晓夫同志,我不是和你们打过招呼吗,请你们不要搞什么仪式,不要来这么多的人接,你们怎么还是搞得这么隆重?”赫鲁晓夫有他的看法,在他的心目中这是应该的必需的,是不应该也不能简化的,因为这代表了苏方对毛泽东的重视。
双方会谈时,毛泽东似乎很会把握人们的心理,说了一通苏联的好话。“我们很庆幸苏联跑到前头去了。苏联抛了一个500公斤的小月亮。我们大家要督促我们的苏联同志一下,希望他们以后抛的卫星还要重于500公斤。搞个5万公斤的抛上去,我说事情就更好办了。你搞个5万公斤的东西抛上去,就有可能订立和平协定。赫鲁晓夫同志你干不干呀?”赫鲁晓夫倒是还有几分清醒,说:“大家共同努力,是有可能的。”
毛泽东还在将他的军,说:“大家共同努力也对,主要由你努力。不长的时间搞一个很大的东西上去,把资本主义世界抛在后面很远很远,我们的生活就更加好过了,而且全人类的生活就都好过了,就‘免于恐怖’了。”
毛泽东在这里引用的“免于恐怖”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个很有名的说法。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提出:“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4项人类基本自由上的世界。第一是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二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奉上帝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三是不用忧虑生活的自由——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可以使每个国家保证其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时期生活——遍及世界各地。第四是免于恐怖的自由——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并使之如此全面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国家都不会处于能对别的国家有形成侵略行为的地位——遍及世界各地。”
毛泽东引用罗斯福的话,意思是,要“免于恐怖”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要有威慑力。他说:“要免于恐怖,要有5万公斤,或者还更大的东西抛上去。而这首先依靠苏联。这就是大局。其他我们一些小别扭是小局。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要讲心里有气,我也有一肚子气,主要是对斯大林。但是我没有讲过,我今天也只是讲心里有气就是了,什么气我也不准备讲。实际上现在我也没气了,至少是气不多了,时间过去了,斯大林死了。应该承认,现在苏联同志的作风有很大的改变,并且还会变,还会进步。”
有人说,毛泽东的此次苏联之行,不仅说了不少赫鲁晓夫的好话,而且讲了赫鲁晓夫应该注意的事情,还发表了一个著名论断,叫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毛泽东说:“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
他作出这样的论断,是基于当时世界出现的几个重大事件。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得美国等西方大国不得不另眼相看。连美国总统杜鲁门也不敢贸然出兵干涉。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把号称世界最强大的美军及其盟军打得坐在了谈判桌上,而且是在三八线的板门店。越南战争,法国也被迫停火,用毛泽东的话说,叫作被胡志明同志打得呜呼哀哉。还有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而美国连个山药蛋也没有抛上去。
那时候,社会主义的确是欣欣向荣,世界形势的确是东风压倒西风。但是社会主义阵营里出现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南斯拉夫等国家对苏联的指挥不买账,有几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对苏联很有意见。正如毛泽东所说,他对苏联也是很有意见的,但他还是从大局出发做别人的工作。他那时的确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11月18日,毛泽东在会议上又一次讲到了团结问题。他这次从更高的角度谈这个事情。他很诚恳地说:“在团结问题上我想讲一点方法问题。我们对同志不管他是什么人,只要不是敌对分子,破坏分子,那就要采取团结的态度。对他们要采取辩证的方法,而不是采取形而上学的方法。什么叫辩证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加以分析,承认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不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他的一切。列宁曾经讲过,不犯错误的人全世界一个也没有。我就是犯过许多错误的,这些错误对我很有益处,这些错误教育了我。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这是中国的成语。中国还有句成语,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赫鲁晓夫同志这朵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我毛泽东这朵荷花不好,更要绿叶扶持。我们中国还有一句成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合乎我们赫鲁晓夫同志的口号——集体领导。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
毛泽东在论述了团结问题的辩证法之后,也讲了一些苏联党内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看来是有不少局限性的,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和其他同志的努力,这次会议是很难开成功的。
如果说1957年毛泽东到苏联还做了不少的工作,树立苏联的威信,树立赫鲁晓夫的威信,那么,1958年赫鲁晓夫来华则完全相反,他和毛泽东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涉及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主权问题。
1958年赫鲁晓夫来北京,是临时决定的,原因是苏联传递的信号引起了毛泽东的愤怒,所以赶来解释。传递信号的人,是苏联驻华大使尤金。
1958年春天,苏联国防部长向中国提出了在中国建立与潜艇联系的长波电台的事,要求双方共同投资,共同使用。对此,毛泽东不大高兴,认为这是要租借权。
那么,赫鲁晓夫匆忙赶到北京救火,结果怎样?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分歧都有哪些?为什么说在对待斯大林的问题上,让毛泽东认清了赫鲁晓夫的为人?档案揭秘,明天李涵继续为您讲述:中苏关系大转折——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激烈交锋(二)
《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作者:董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