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浮士德
白日放歌须纵酒,诗书作伴好还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勤于奋  ·  2025年开工,继续操作国外LEAD赚美金 ·  昨天  
中产先生  ·  2025年十大悬念和期待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浮士德

骂人也要讲道理,“辱华”的帽子别乱扣

浮士德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23 19:51

正文

马里兰这位引起众怒的学生到底有没有错?

有。

因为她毕业演讲中的事实描述完全站不住脚,既不可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也并非来源于严谨的科学调查。

演讲中,她明确讲道:“我在中国的一个城市长大,从小出门都得带口罩,否则就会生病”。然而,从陆续披露的信息来看,她所生活的城市是昆明——一个空气污染指数常年处在50以下的,空气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城市。根据我每年假期有限的在昆明生活的经验,基本见不到什么出门就要戴口罩的人。

组合了一些靠不住的材料,并基于此得出了一个看似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发言,至少是不严谨的。

所以,马里兰的这位毕业生固然是有不对之处的。

然而,给她扣上一顶“辱华”的帽子,然后极尽攻击谩骂之能事,大概也是不对的。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上,“辱华”大概是最博人眼球的词汇之一。一切与中国相关的批评的、讽刺的、带有负面色彩的评论,都有可能被归结为“辱华”,从而在口水和声讨中获得大量的点击量。这跟以前我们调侃的动不动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语词具有了时代性特征,发言者从官媒变成了各路自媒体。

环境污染问题,社会的自由度问题,本身就是国内社交媒体上谈论得最多的两个话题。在国内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人人讲都无所谓,为何有人在国门外讲一句就不行?就成了“辱华”?如果是这样的话,能不能理解为新闻联播每天最后几分钟的“国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都是官方在辱美辱英辱德日?

所谓“辱”,一般理解为是以诽谤、谩骂等背离事实的方式,使他人的名誉或人格受到侮辱。如果说是在客观陈述事实,讨论问题,恐怕就不能算是侮辱。

说实话,我也很不喜欢整个演讲的措辞,更不喜欢演讲的选题和态度,但我认为,从整篇演讲稿来看,尽管Yang很不恰当地以空气作为引子,引出了所谓“自由的空气”议题,但是这种程度的失实,还远远当不起“辱华”这样大的罪名。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说不好。但是,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罪大恶极的东西。

而在对马里兰这位毕业生的批评中,如果并不是对她所说的具体内容、观点、逻辑进行批评,而是仅仅因为她说了中国不好,就在批判她所持的所谓“辱华”立场,难道不是正好证明了她所说的,我们这里缺乏“自由”这样的东西吗?

在国外的留学生是否可以批评中国?我觉得是可以的。面对问题,讳疾忌医式的逃避不对,不能说不能碰就更不对。而到了国外的留学生是否可以毫无事实理由依据,依靠想象、臆断来批评中国?我觉得不可以。不仅仅是不能这样批评中国,也不应该这样批评任何一个国家。

说白了,骂人也得讲点道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