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
绿标
即可收听
晚安曲《给Lyon的歌》/宿羽阳
文/南川大叔
朋友的公司里,有个每天加班到深夜的男同事,最近被开除了。
他是公司里有名的“能人”。
刚开始去公司应聘的时候,他的简历堪称“辉煌”,他不但会计算机,还会各种软件,甚至还有营销策划的经验。
可他在简历上所写下的每一个技能,都成了领导们日后让他干活儿的理由。
会计算机技术,公司只要一有电脑坏了就找他;
会PS,领导半夜给他打电话让他紧急P一张追热点的海报;
做过营销策划,领导就把一场大型会议的策划活动全部甩给他……
于是,他越干越多,越干越晚。
每天忙到凌晨,来不及休息吃饭,当领导再一次找他干活儿时,他说:
“领导,这事儿我干不了。”
领导脸色一变,说道:
“都说能者多劳,你这工作态度有问题。”
他一想到以往的付出,便感觉十分委屈,一怒之下,和领导吵了起来,就这样,他因为“工作态度”而被开除了……
能者到底该不该多劳呢?
曾经有很多人讨论过这个问题,“能者多劳”原本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
一开始,“能者多劳”这是一个褒义词,因为只有“能者”才能“多劳”。
“无能者”就算想多劳,也没资格多劳。
我还没毕业的时候,曾经在一家公司做实习生,和我一起进这家公司的,还有另外四个人。
实习是没有报酬的,所以大家都想着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好了。
可偏偏有位男同学,他不是这样。
他不但做好了自己分内的事,看到别人有困难,他也去帮忙。
有人策划不会写,他帮忙去写;
有人不会P图,他帮忙去P;
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主动把家里的单反相机拿来公司用;
又为了工作方便,从家里搬来了一台电脑显示屏,凑成双屏;
他每天不但写稿,还做数据统计,还P图,还跟着做策划方案。
几个月下来,他几乎掌握了所有部门所需要的技能。
实习期结束的时候,领导希望他留在公司工作。
因此,他在没毕业之前,就找好了工作。
这大概就是能者多劳最好的典范,他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表现,怎样表现。
不是给领导每天端茶倒水,不是早早去公司打扫卫生,而是掌握部门的核心技能,让自己成为公司的核心人物,这样就算你想走,恐怕公司也不会让你走。
这时候,你再去跟公司谈条件,就是你掌握主动权了。
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争取来的,自己创造机会,这是强者的思维。
他们不会觉得能者多劳是在给别人干,他们会认为是在给自己干活,利用一切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而不是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看的是更加长远的利益。
但现实情况像这样的例子很少,大部分的能者多劳都是不公平的、非自愿的。
因为只有多劳,却没有多得。
当多劳不能以多得为前提,多劳就只是在消耗精力。
就像郭冬临曾经表演过的小品《有事儿您说话》。
郭冬临饰演的男人是一个不懂得拒绝的老好人,他甚至喜欢大包大揽往自己身上揽事儿。
他很喜欢那种帮别人的感觉。
别人希望他帮忙买几张票,他就排队去买票,希望他带几盘碟,他就倒贴钱去买碟。
他不希望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个无能的人,所以一直在透支着自己。
而别人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感恩,反而更加觉得理所当然:
你那么厉害,帮帮我怎么了?
《芳华》中的刘峰也是这样一个人,他乐于助人,他热情善良。
他原本是个舞者,却总是帮忙去干很多和跳舞无关的事,喂猪啊,修表啊,什么活儿都能干。
他就像一块补丁,哪里需要他,他就补到哪里。
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总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在人群中的位置。
可恰恰因为他什么都会,于是一有什么事儿,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他没有因此得到任何回报,只有无穷无尽的劳累。
他没有成为那个不可替代的人,反而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90后们频繁辞职,辞职最大的原因是他们不再接受公司的“
画大饼
”,他们不认为自己就该为公司付出得多,而是更加注重自己本来的利益。
如果自己利益得不到保障,90后不会靠着幻想和公司的口头承诺干下去。
谁也不需要一腔热血来证明自己,因为谁都不比谁差多少,拿钱办事,天经地义。
另外,能者多劳,还会让整个群体出现分工的不平衡,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正如我上面所说,在这
个时代,人们物以群分,人以类聚,能在一起共事的人,谁能比谁差多少呢?
如果只是让所谓“能者”,一个劲儿多劳,那么势必导致有人会“少劳”。
长期以往下去,就像“马太效应”般:
做得多的人,还要做得更多,而做得少的人,越来越闲。
比如在一个公司里,有一个员工的能力比较差,他做的方案让你不满意。
于是我们找来了一个能力很强的员工,帮助他。
这个能力很强的员工帮他把这个方案做了,
以后遇到了类似事件,方案都交给了那个能力强的员工。
而这个能力差的员工永远也没有机会再去学习改进制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