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韭圈儿
做好的投资者教育(原“韭菜说投资社区”迁移而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东航89名飞行学员被停飞:当航空业开始降本增效 ·  15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资治通鉴》里,隐藏了多少人性与千年权谋? ·  15 小时前  
TGB湖南人  ·  【2.10复盘】反包上涨有点缩量,Deeps ... ·  16 小时前  
TGB湖南人  ·  DeepSeek,AI时代的超级增长数据,太 ... ·  2 天前  
新周刊  ·  第一批去漠河受罪的年轻人,后悔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韭圈儿

公募不爱买小米

韭圈儿  · 公众号  ·  · 2024-04-02 16:59

正文

雷总是懂营销的。
在小米Su7正式发布之前,雷军造车就已到了全网讨论的热度。
雷军说, 自己的名字第一个字带“电”,第二字带“车”,真是天生的造车(电车)人
但不知哪个鬼才评论, “电”不露头,“车”被盖帽,雷军造车实乃大凶之兆
玩笑归玩笑,小米汽车这种营销策略,称得上业内标杆。
雷总也是懂致敬的。
手机发布会上,雷布斯的穿搭致敬乔布斯;汽车发布会,雷斯克又致敬了一把马斯克,而小米Su7这辆特别好看的车,又狠狠致敬了一把保时捷。
看似漫不经心的背后,实际却处处考究。
当年,分众传媒老总江南春曾经说过, 好广告就是抢占用户的心智
1996年金山办公的WPS与微软对抗;2000年办卓越网借鉴亚马逊的灵感;2010年创办小 米对标苹果;现如今推出Su7从外观上“靠拢”保时捷,然后抢特斯拉Model3的目标用户。
这是他牛的地方,降低了投资者的理解门槛,也抬高了自己的逼格。
当提到小米Su7,我们会第一时间想到保时捷,下意识把两个品牌绑定在一起的时候,那雷总“保时米”的营销战略,就成功了一半。
28日当晚,刚刚结束发布会的,小米美股ADR一路飙涨,大涨12%,4天之后,港股15个点高开,而后回落到10个点左右。
对打响造车第一枪的小米来说,可以了。


从手机到汽车,雷军寻找新的流量入口

雷军说造车是一场豪赌,但又不得不做。
虽然2021年小米的出货量到了一个顶峰,但可以明显感觉到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看到天花板了,大家的换机周期也越来越长,新的增量从哪里来?
一个人每天用手机6-7个小时,但上班路上的两个小时要在车上度过,那汽车是不是可以成为新的获客场景?电车消费电子的逻辑是不是能越走越强?
这块雷军是高手,毕竟“硬件+互联网+电商”,是写在小米招股书里的“铁人三项”。
雷军曾说,“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电车就是加四个轮子的手机。
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Su7发布会上,雷军事无巨细的介绍产品,在核心配置上横向比较标杆企业,在价格上吊足市场胃口,最后报价从上而下,像陨石一样快速掉落的PPT动画...
诸多场景,让人不由得与2011年的小米1发布会做对比。
小米1当时1999的定价,2000的成本,每部都亏1块钱;也有人算过,小米Su7大概一辆亏3-5万,如果按照第一年的产能8万辆来看,雷军已经做好了第一年亏30-40亿的准备。
不过股东们也不用太担心,虽然造车赔钱,但如果能把造车的故事讲好,股票就能把本儿给赚回来。
毕竟从手机开始,小米就没指望做硬件赚钱。
原本雷军的增长模型就很互联网——用极致性价比做手机,在硬件低利润率(当年小米上市的承诺是硬件净利率不高于5%)的基础上建立流量入口。
抢占流量入口之后,手机就变成了一个场景,之后不管是软件、系统还是商城,变现的路子就打开了。
这次的汽车,应该也是如此。


公募不爱小米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 过了35岁,就得按股息率估值了 》, 我觉得某种程度上,雷军正是从享受市梦率的超级成长股,逐步过渡到普通成长股,如今回归按制造业估值。
1996年,当27岁的雷军担任金山软件的CEO时,Pony Ma还在筹钱起办公室,Jack Ma还在搞中国黄页。
雷军创业的起步,比同时代的很多企业家都早。
但后视镜的看,小米上市又有些晚,股价表现也很一般。
从2018年IPO至今,5年多的时间,小米—W还在发行价附近徘徊,肯定无法让人满意。
其实小米最辉煌最高光的时刻应该是2014年,当时小米用三年的时间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
估值460亿美金,成为当时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还获得《时代周刊》的大篇幅报道,那时的雷军是中国手机之王。
但就像我们开玩笑时经常提到的, 所谓科技股,就是中国人目前还没有掌握的技术,一旦中国玩家大面积下场,科技股就会变成普通制造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沼。
手机、汽车,都如此。
2018年,等到小米启动港股IPO时,国内手机出货量前五的公司中,已经有四家是中国公司,与华为、OPPO、VIVO绞杀在一起,小米的优势没有4年前那么大了。
而且在2016年,因为供应链问题,小米曾遭遇了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员变革和生存危机,整个互联网的舆论对小米并不友善,唱衰声音也此起彼伏。
所以说,如果2013-2014年,小米是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那他的地位也许不会弱于当时的乐视;但2018年之后,中美摩擦影响了港股的定价功能,港股通制约了很多存量公募投资小米的可行性,也让投资者相对理性的看待小米。
直到港股上市一年之后的2019年年底,我们才看到小米的持有人里,出现了熟悉的傅老师的身影,与此同时,鲍无可、梁跃军等公募知名投资者也小比例试探。
真正算得上爆发的其实是2020年,公募大牛市+港股互联网泡沫化+5G换机潮开启,公募有太多子弹、也有太多的理由南下香江。
随之而来,围绕着小米,很多知名投资人开始出价。
2020年,既有睿远赵枫吃到主升浪的高光,也有宗合老哥高位买套的痛苦。
随着这几年互联网增长的故事讲不下去,港股科技也越陷越深,越来越多公募不约而同,选择了离开。
曾经小米众星瞩目,因为可以按轻资产的互联网给估值,现在小米越做越重, 港股的21倍PE真的便宜吗
我看这两天不少朋友都在说, 假如真的看好小米造车,可以花21.59万买小米股票,小米造车成功,股价肯定赚的更多;如若小米失败,亏得也不一定比买车多。
也许到了二季度,公募会选择再爱小米一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