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在过去,它们是千里迢迢的书信,惜字如金的电报,还有声音嘈杂的广播,然而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像手机对我们影响之大。
时光飞逝,智能手机已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产物。在短短十数年时间里,这个小小的物件变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它只是一块发光的屏幕,但在当代,似乎没有任何制成品能够与之并驾齐驱,因为它能随时随地将我们与世界连接起来。
如何形象地观察手机的时代变革呢?动画是种被寄予想象的浪漫艺术,借助这些生动的画面,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以新的方式探索物质世界的。未来一如既往地等着我们,而手机的演变仍在继续。
“科技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动画/电影的制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来不会停止对未来的想象。”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或许“成熟一点”的读者还知道“大哥大”和“BB机”,而一些年轻朋友们或许在童年记忆中,连座机的印象也没有太多了。
不论如何,夸张一些地说,现在的我们如果离开手机简直寸步难行。
在很多动画中,我们或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一个人打着电话,突然电话另一头的人从电话中“钻”了出来。
通过这种动画性的表现方式,现实距离被消解,角色性格和角色互动得到了充分表现。
除了作为一种表现方式,手机作为一种现代机械装置,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在动画文本上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
如建立人物关系、作为拓展人类能力外延的一种工具(情报获取、科幻想象元素)等等。
本篇文章希望就手机在动画中的作用,进行一些抛砖引玉的分析和总结,如果大家有不同想法也欢迎留言讨论。
“无疑,这种历史变革,我们也可以在日本动画中寻找到很多蛛丝马迹。”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超能力的想象中,似乎永远不会缺少一种能力:人与人可以借助神奇的力量进行远距离即时沟通——“千里传音” “传音入密”“心灵感应”,而随着科学概念的诞生,这些能力有了“更加科学”的解释:脑电波传音、声波传音。
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话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老式拨盘电话到现代智能手机,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见证者。
无疑,这种历史变革,我们也可以在日本动画中寻找到很多蛛丝马迹。
Martin Cooper,一只手上是他发明的世界第一部移动电话,另一只手上则是现代智能手机
1876年
亚历山大·贝尔
被授予第一项电话专利。1973年,摩托罗拉经理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则用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打给AT&T公司贝尔实验室。
移动手机在日本普及以前(1987),日本动画中就有了类似手机的科幻通讯工具。比如
《福星小子》(1981)
的第75话中就出现了蜜汁通讯工具。
虽然自1987年开始,移动电话正式进入日本,但是它并没有得到普及——因为这时候的手机长这样:
与其说移动手机,900G的重量让它更像是一件防身利器。因为携带极其不方便,并且价格昂贵,所以一般人很少使用。这个时期的动画中,角色们也大多使用的车载电话,或者最常见的公用电话。
到了90年代,手机的体积得到大大减小,于是我们就可以在90年代的很多动画中看见移动手机的使用,但是它们基本上也只有通话功能。比如《EVA》
(1995)
的第三集,美里给真嗣准备了一部手机,但是从来没有人联系他。而这集的标题就直接叫做
《不响的电话》
(《鸣らない、电话》)
。
《天空之艾斯嘉科尼》(1996),90年代流行的BB机
2000年左右,日本手机普及率便超过了50%
,同时手机功能也不断发展,除了基本的通话功能以外,1997~1998年左右,从较少文字短信开始,到支持汉字输入,手机开始可以发送短信。
日本最早支持短信功能的手机之一,1999年发售的i-mode 501,支持256色 GIF显示,甚至内存表情包。
新海诚早期作品《星之声》(2002)中,手机短信便是一个重要元素
《数码宝贝4》(2002),故事开始于主角手机接受到一条奇怪的短信
几年后,具备个人管理系统、彩信、上网、播放视频等功能的智能手机也出现了。诺基亚,iPhone、黑莓、索尼、夏普等手机品牌也陆续开始登陆动画,渐渐成为角色们之间沟通的工具。男女主角的交流也大多从交换手机号码开始。
《凉宫春日的忧郁》(2006)的第四话中,古泉手持诺基亚 Vodafone 702NK(2004年发售的3G智能手机),
这可能是最早出现具有真实原型智能手机的动画之一。
《UN-GO》(2011)中的全键盘手机(应该是诺基亚E63系)
2007年1月,iPhone第一代横空出世,很快在同年9月的动画
《濑户的花嫁》
中,它便出现在了日本动画中。
《濑户的花嫁》第26话第3:28处,可能是日本动画中最早出现的iPhone手机
《请问今天要来点兔子吗?》(2014)主角团们的手机原型
在翻盖手机流行的2000年代左右,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动画角色都使用翻盖手机,甚至包括故事背景设定在2032年的《攻壳机动队 S.A.C. 2nd GIG》
(2004)
中,人们也使用的翻盖机,现在看来多少有些违和感。
照相功能普及后,便能看见很多动画中角色拍照或者摄像的段落。具有红外线功能后我们也可以看见《中二病也要谈恋爱》中
两人用红外线交换邮箱
。
除了手机本身的变化,其实手机本身也作为日本流行文化变化的见证者之一。
比如在2000年左右日本流行文化的代表,女生们的必备道具便是一部有着各种浮夸装饰的滑盖或翻盖手机。
除了会在手机上绑上很多超级浮夸的挂饰,她们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个性,在手机上贴很多装饰,俗称
“デコ電”
(デコレーション電話)。
比如我们在著名动画
《龙与虎》(2008)
中,栉枝实乃梨就在手机装饰店打工,还帮同学们装饰手机。以及2012年的
《中二病也要谈恋爱》
中女主角小鸟游的手机便是则是非常符合她爱好的“暗黑系デコ電”。
近年,虽然在日本还是有不少人仍然热衷于翻盖手机,但随着全屏手机的抢占全球市场,在日本动画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全屏手机。
同时,手机的功能也越发强大,大型游戏、导航、社交软件、网上购物等等在动画中都有所表现
。
《你的名字》(2016)中主角通过iPhone阅读新闻获取了重要信息
“角色之间既需要沟通,但也需要保持距离,手机无疑是建立这种微妙人物关系的最佳选择。”
动画与电影一样,是时间、空间的统一体。我们可以同时表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不同人物。而手机则提供了一种合理的链接方式,比如在新海诚的
《星之声》
中,相隔数光年的男女主角,只能靠着需要发送将近8年时间的短信进行沟通。
的确,手机的出现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提供了一种虚拟在场。但与此同时,它也给予了人与人之间保持“情感距离”的可能性。
著名文学家
卡夫卡
曾在1915年3月25日写给爱人Felice Bauer一封信:
我们没有在一起,这是事实,但是即便我们在一起,我也希望(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你能像从信件中判断,而不是从直接的经验(谈话)中判断我。信件中所隐含的可能性,也存在于真实的我之中。
手机与卡夫卡所说的信件类似,提供了一种隐蔽机制。尤其是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微信、QQ、Line等,不同于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在与对方即时交流的同时,又享有属于自己的隐私空间和可能性,这种隐私空间便是笔者所认为的
“情感距离”。
如果用《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中主角玉木真理的台词来形容手机时代的友谊,或许非常合适——
“朋友,就是那种看了你的信息,有时会马上回复你,有时会很晚回复你,但是你知道他就在那里。”
“朋友大概就是...一个平假名”。《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中多处利用手机来定义友谊
如果说火车文化代表的是对过去时代的迷恋,那么手机则凝聚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
人类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物种与自然气候,在地球上存活至今,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能够利用工具。近代以来,手机便与石器时代的石器、木棒;金属时代的青铜铁器;蒸汽时代的火车机器一样,无限地拓展着人类能力的边界。
可以说手机是人类当下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凝缩,我们自然会将所有美好的想象寄托在它的身上。
1998年的实验性动画作品《玲音》,讲述了少女岩仓玲音,受父亲影响,接触并发现了“连线”
(Wired,一个国际性计算机网络)
之中隐藏的巨大秘密,以及自己的神秘身世的故事。动画中基于网络而生产的终端设备Navi,不仅可以收发彩色短信,还可以浏览网络新闻等。
但其实在当时的年代,一般的手机还并没有这些功能。
在那个电脑、网络即将改变世界的时代背景下,《玲音》如同《攻壳机动队》一样,有着像编程般精密复杂的概念、剧情设定,而新海诚的《星之声》中,对手机的想象则更像是一篇抒情、优美的作文。
《星之声》的故事主要是:在2046年,初中生美加子成为了一名追捕外星侵略者的宇航员。前往宇宙深处作战时,美加子时常用手机发短信告知同班同学寺尾升自己的近况,但随着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短信送达地球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8年后,寺尾升在报纸上读到了8年前宇宙军和多鲁米斯星人恶战且几乎无人生还的新闻。此时手机突然响了:“24岁的阿升你好,我是15岁的美加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