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北起东堂子胡同,南至外交部街,东邻朝阳门南小街,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清朝光绪时称叫“蝎了虎子”胡同,就是“壁虎”。 有条长尾巴,能攀壁,断尾后会再生。这胡同北口宽约6米,到中间变成10米,再往南窄成4米,一直到外交部街,南口像条尾巴,所以叫“蝎了虎子”胡同,恰如其分。可能是胡同里居住的文人多的缘故。1947年北平统一地名时,改称协和胡同至今,这与协和医院没关系。
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进协和胡同6号的西洋小楼里去看一看。
一、华南圭设计协和胡同私宅(被称为近现代优秀建筑)
华南圭,1876年2月23日生于江苏无锡荡口镇,在当地考取秀才,进江苏高等学堂(原名为:江苏沧浪亭中西学堂),在该学堂学习了法文。后入北京京师大学堂,1904年初官派到法国巴黎公益工程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是该校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08年取得工程师学位。毕业后曾在法国大北铁路实习两年。
1910年回国。还带回一位法国籍波兰女子的妻子。1911年以最优成绩通过学部留学生考试,考取了进士。1913年至1916任交通部传习所(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在西单府右街)任教务主任。1913年至1919年任交通部总工程师。1918年起任交通部铁路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1920年至1922年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1924年至1928年再次担任。其间对铁路建设的改进做出很多贡献。自1913年始协助詹天佑创办和主持中华工程师学会。1919年詹天佑去世后继续主持,曾分别担任副会长、总干事和会务主任,直至该会1931年与其它类似学会合并改为中国工程师学会。1932年任天津整理海河委员会主任,倡议并主持了天津海河挖淤工程。1933年至1937年任天津工商学院院长。其间引进了法国公益工程大学的实习制度(在当时的欧洲是第一个),经常亲自带学生到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实习。1938年至1945年因拒绝为日本人做事,携法籍波兰夫人流亡法国。
这栋西洋小楼是协和胡同6号的私人住宅,是坐北朝南,一层离地面1.5米,有半地下室,设平合式外廊,围以木栏杆。三层窗户间中为矩形,两侧为椭圆形。屋顶为双折式,折线内为三层。屋顶上坡为仰瓦灰梗,下层为瓦楞贴。北侧有烟筒,用女儿墙掩饰。这小楼是华南圭在1930年为自家设计修建的,可是居住时间不长大概10年,就换主人了。他长期在无量大人胡同早期建造的那所宅子居住。在协和胡同6号往东还有一栋三层德式小洋楼,位于东堂子胡同东口路南4号院,是华南圭民国建筑设计的代表作,是为差点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著名医生伍连德设计的,伍连德逝世后,把东堂子胡同4号院捐给了中华医学会。
这是华南圭1910年回国后,在无量大人胡同买下了一块荒置的地皮,为家人设计和建造了一所中西合璧风格的宅院——一幢八角洋房和一座美丽的花园院落。平房的房顶铺着合瓦,墙上是讲述三国演义故事的砖雕,外面却是一幢一层半高的中西合璧八角楼。位于无量大人胡同19号,后改为红星胡同53号。2005年红星胡同53号被拆,华南圭的孙女华新民由此状告北京市房管局和开发商富婆陈丽华,引起一场“国际官司”。 今天,协和胡同6号院已被列入北京市政府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物,予以保护和修复。相比之下,华南圭在“无量大人胡同”的祖宅却是另一种命运。
1949年起受北京市政府之邀任北京规划委员会前身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工程师,后又任顾问,直至1961年3月因病逝世于北京同仁医院,享年八十四岁。华南圭先生作为经历过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其作品无数,是中国近代建筑学先驱。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二、北京著名的建筑师华南圭与“新城市”学说
大家都知道梁思成,也都知道建国初曾经有个著名的“梁陈方案”,这个方案未能得到采纳,为今天北京规划的种种弊病埋下祸端。“梁陈方案”是梁思成在1949年5月8日北平市都市计划座谈会上提出的建议。当时多数专家的意见是在西郊五棵松建成“新城市”。而梁思成的提议不同,他是提议规划成“行政中心”。这里说的行政中心,都是指中央政府而非北京市政府。其实,当初北京城规划之争中,华南圭也是一个重量级人物。1949年8月,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召开,以华南圭作为代表,再提西郊“新城市”方案,并规划了道路网、工商区、住宅区、文教区、公共建筑、行政机关、公园、剧场和地下车道等。
次月,苏联专家提议在旧城设立中央行政区。作为回应,1950年初,梁思成和陈占祥提交了“梁陈方案”,建议在三里河一带建行政区和干部住宅区。与此同时,早先的西郊“新城市”计划也莫名其妙地淡出了公众视野。最终结果今天我们都已清楚,苏联意志占了上风,既没了“新城市”计划,也没有新“行政中心”,一切都围绕旧城展开了。关于华南圭等人提出的新城市规划(而非中央行政区),目前通过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愈来愈发现其价值所在。
三、建筑世家华南圭之子华揽洪建筑经典代表作——北京儿童医院
华揽洪,1912年生于无量大人胡同。1928年,华南圭将16岁的儿子华揽洪送到法国去学习。巧合的是,华揽洪与华南圭在法国同一学校毕业。1942年在美术大学里昂市分校获国家建筑师文凭,“二战”结束后在马赛市开设建筑师事务所。而且在法国期间同样找了一位法籍太太。二战时,华揽洪参加了法国反纳粹地下党,看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后得到启发,决定回到中国。
1951年回国后,在梁思成先生的推荐下,他先后出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第二总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华揽洪1952年受北京市政府的委托设计了北京儿童医院。这在当时是亚洲最现代、最大的儿童医院。梁思成曾赞:“这几年的新建筑,比较起来,我认为最好的是儿童医院。这是因为建筑师华揽洪抓住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不论开间、窗台,都合乎中国建筑传统的比例。因此就表现出来中国建筑的民族风格。”
华揽洪先生1977年退休,偕夫人定居法国。由于华揽洪一生对建筑、对城市建设艺术,尤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非凡贡献,在他90岁寿辰时获法国政府文化部的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2012年在法国去世,享年100岁。
四、北京“胡同捍卫者”——华新民
金发、白皮肤、蓝眼睛、操流利的法语英语、会说“京片子“,这就是华南圭的孙女华新民,虽然只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但华新民认定自己“就是个地道的中国人”,并且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1955年华新民出生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后改名为红星胡同)一所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庭院中。对于北京的美和记忆,华新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在她的记忆里,在北京胡同里度过的那段童年岁月,是异常美好和幸福的时光。60-80年代青年时期的华新民曾因政治动荡短暂离开中国,1990年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后再未离开。
为了保护自己家的北京四合院,华新民以法律和社会力量与政府较量,她的祖父和父亲曾为北京的整治和建设付出一生精力。她的“胡同情结”,让她如此执著地投入到保护北京胡同的工作当中。她的十年胡同保卫战,体现并延续了华家几代人对北京的挚爱,对北京的传统文化的捍卫。
华新民是:北京老胡同的守护神、与推土机作战的女人、阻碍城市化的所谓“守旧者”。几乎每一个胡同拆迁现场,她都以风风火火的姿态登场:拍照、打电话,情急时搬把板凳坐在废墟上阻止推土机的前行。曾经有一个规划委的官员对她说:“那你说到底应该拆哪儿?不应该拆哪儿?”于是华新民就买了一张北京市详细地图,一块块撕下来,顶着烈日,骑着车在东城、西城、宣武胡同集中的地方,一条一条胡同、一个一个院子地察看。她用不同颜色标出该拆和不该拆的地方,跑了几个月,抱了一大堆图样送了过去。
这几年,华新民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老胡同,找到了所有四合院该拆不该拆的理由,提出了既能提高市民居住质量,又能妥善保存古城建筑风貌的建议。因此,许多北京人对这个法籍女人的名字耳熟能详。
2002年,北京拆到了城中心,故宫东侧的南池子拆了;2003年,察院胡同拆了;2004年,孟端胡同45号拆了……过往10年,拆迁速度越来越快,华新民保护的家园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在她眼前坍塌。就在华新民为留住别人的院子四处奔走的时候,没想到“厄运”会降临到她自己头上。2005年2月的一天,她祖父在无量大人胡同置下的祖宅被推土机推倒后,她哭了很久,一方面是离目标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她自己陷入了尴尬:为别人大声疾呼时,她却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2006年,华新民代父亲将侵犯祖宅的房地产公司和颁发建设许可证的政府部门告上法院—无论划拨土地还是卖地,一切都没有经过华家的同意。直到今天,她家祖产的案件还在最高人民法院等待处理。
2009年,她写了一本书《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华新民写道:“失去了四合院,北京就失去了特色,我不能看着北京成为一座平庸的城市。如果有一天四合院真的不复存在,你还留在北京吗?也许不仅仅是我,所有背井离乡的老北京人,都不愿意回来了。希望北京这座活着的博物馆不再有轰轰的推土机。”很多年轻人看完,哭了。在华新民眼里,四合院就是北京的灵魂。有人说,如果北京的胡同能够多保住一些,应该给华新民立块“功德碑”,而华新民从来没有想这么多,为了胡同,她仍在不知疲倦地与时间赛跑。
北京稻香村居然还有这些吃法!
新街口JJ迪厅的回忆!
我是东城人 我是西城人
我是朝阳人 我是海淀人
我是宣武人 我是崇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