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日,我们为你带来这份精心准备的「开氪小报」。我们将从上一周5个「开氪」专栏十余篇精彩文章中,为你摘出「5个1」:1个方法,1个误解,1个区隔点,1个角色,1个对比。
enjoy~
整理 | 开氪团队
一个方法
做产品的人怎么样才能找到真正的用户需求并基于此来定义产品呢?作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可以切入:
1)从产品端去找。也就是从人们对成熟产品的评价中去寻找机会,比如你可以研究大公司们被抱怨已久的服务和领域——像是电信公司、银行、税务部门、航空公司。这些领域的创新机会很多,因为消费者内心的不满情绪积蓄已久。
2)从场景端中去找。生活中的哪个场景让你感到别扭?是地铁站出站口到你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因此而发现了共享单车);还是冗杂的办证手续?(因此现在各大公司纷纷推出线上手续办理)。你可能很难想到,产品的灵光一现往往来自于产品经理对生活场景的细致观察。
3)从技术端去找。优秀的产品经理,往往会保持对前沿技术的密切关注,因为现在的技术发展实在太快,今天对大多数人来说难以置信的创意,明天也许就能实现。
来自《5分钟创业课》
文章《《启示录》教你打造让用户疯狂的产品》作者曲凯
一个误解
对人工智能还有一种普遍的误解,就是将人工智能简化或者具象成某种物理的“机器”,因此人和人工智能程序的围棋比赛就成了“人机大战”,因此包括马云在内的很多人会拿人工智能跟过去的火车、飞机相提并论,仿佛人和人工智能程序下棋拼智力,等同于人跟汽车、火车比速度。但正如哈萨比斯所说,我们现有的这些机器,四肢可能比较发达,但智能根本谈不上。
一旦人工智能被矮化为某种具体的机器,或者机器被拔高为人工智能(这种事情不断地在好莱坞电影中发生),我们的眼界就会被局限在一个非常小的局部,并且以为这个局部就是整个棋局的全部。
马云看不上AlphaGo,可能是真的不明白人工智能是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这种创新本身要比将创新成果实用化重要得多;另一个可能,是马云假装看不上AlphaGo,目的是为了推销他的所谓的“新能源”——数据,这是阿里巴巴最有优势的资源。不过我更认同李彦宏的看法,数据就像煤,煤老板并不能引发能源革命,倘若没有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煤终究只是煤而已,成不了工业革命的驱动力。
能源很重要,但技术创新才是关键。人工智能就是这个时代的蒸汽机,或者是哈萨比斯所说的望远镜,但无论如何都不仅仅是一台会下围棋的“机器”。
来自《keso的互联网洞察》
文章《AlphaGo和围棋之外的棋局》作者keso
一个区隔点
发现和认识阶段的区隔点在哪里?
发现和认识没有明确的分割点。说一定要把发现阶段和认识阶段撇得多么的清楚是很难的。发现是从竞品或者同类产品当中的脱颖而出,其本意在于知道。而认识,是消费者跟产品跟服务之间建立关联,意在凸显有用性。
在发现阶段,大家更多的做的其实是掀起群体无意识下大家对一个事情的关注。那么认识,实际上是一个快速思考反应,调动的是经验和你的大脑。比如说这个东西很好闻,那我要闻;很好吃,我要继续、我要买、我要吃。这种调动的是你的经验、大脑,你的各种各样的个人的意识。
个人意识觉醒,实际上是进入到了认识阶段。群体无意识是发现阶段。所以说,在发现和认识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区隔点在哪里呢?那就是在一个短暂的三秒钟。这个三秒钟之前是条件反射,三秒钟之后是个人意识的觉醒。
来自《300天品牌思维修炼》
文章《品牌认识:发现和认识阶段的区隔点》作者李倩
一个角色
在硅谷的创投游戏中,有一个角色很有趣,那就是入驻企业家( 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EIR)。这个角色通常此前是成功的创业者或成功公司的高管,加入风险投资公司后,他们的角色并没完全转变为投资人,而依然是介于投资人、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之间。
对于有 EIR 项目的风险投资公司,这是他们和行业内最优秀的人才建立紧密关系的过程;而对于加入EIR 项目的人,这个过程有点像是在一个安全的茧中蝶化的过程:他们会在这段时期内学习,思考,给自己充电,并评估各种机会。当他们决定好自己要成为投资人,创业者还是进入一家初创公司担任高管时,就是破茧之时。
EIR 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职位,并不像担任 CEO、CTO 那样有一个固定的期望值。有些风投公司一点期望值都没有,就是想要建立一个关系,你六个月还是三年五年做一个创业公司都无所谓。反正你来,我提供你一些资源,可以让你学一些新东西,你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帮助。这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关系。
来自《硅谷早知道》
文章《在硅谷顶级风投Greylock当入驻企业家的日子》作者徐涛
一个对比
两家公司成立的时间差不多,同样是做IT相关产业,产品也比较类似。
第一个团队:他们在一个非常旧的办公大楼,大约有15个员工,我们可以看到的每个家具大概都来自宜家。办公室闻起来有老旧的感觉,而且非常狭小,15个人挤在里面,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
但这个年轻团队看起来并不怎么在意,他们处理事情非常快速,几乎是没有耐心的。没有人坐着发呆,玩游戏,看视频或是浪费时间。糟糕的环境看起来完全没有影响,他们太专注了。当创始人终于见到我们时,他讲话非常快速,总是非常急迫想让事情做完,直接回答我们所有问题。整个会议在不到一小时内就结束了。
他在第一个工作的时候有了这个创业念头,而接下来的四年都更确定此事,到了第五年他终于存够了钱,就辞职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进了这家新公司。为了对员工和他的投资人证明他的承诺,他本人没有拿薪水。
第二家公司:办公室在一栋崭新漂亮的大楼中。他们也同样有大约15-20个员工,但办公室大到足够坐下60个人。
办公室有经过漂亮的装潢,猜测或许光是装潢费用就花了几十万元。我旁边一个分析师已经开始摇头了。每个在这里工作的人都看起来很轻松。跟第一个团队相比,这里完全没有速度、效率或急迫感。
过去一年他们发布了3款产品,没有一个卖得好。但在同一时间,他们已经烧掉了第一家公司4倍的开支。
我们问CEO,他的回答是:“我们现在不急着融资,天使投资人给了我们足够撑2到3年的资金。我几年前开始有这个想法,而我们投资人是我朋友,给我们很大的自由去实验不同的想法和产品,尝试看看哪个会成功。
他告诉我们前两年不用担心成本或销售,尽管放心和专注在打造一个真正酷的产品出来。能够在第一天就有这样支持我们的投资人真的很幸运,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时间和资源,也让我们招到不少人才。”
那个下午是18个月前的事情。最后结果是什么?
第一个团队在我们拜访之后的3个月拿到了A轮资金。第二个团队,在没有什么压力或风险的情况下,持续缓慢前进,但没有什么重大进度,也没有新的外部投资人有信心投资。最终,在又烧了一年天使投资人的钱之后,最后决定关掉公司。所有员工最终全都在其他公司找到下一份工作,好像整个创业公司从未存在过,过去的成百上千万投资全都浪费了。
这就是用别人的钱,与冒着一切风险、投入人生积蓄、赌上过去稳定生涯和年轻岁月去追寻自己梦想之间最大的差别。
来自《投资人的秘密》
文章《创业失败的教训(上)》作者孙志超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乐视是我见过最荒谬的一个样本”;推式传播和拉式传播是什么鬼?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丨一周开氪精华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