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随着新能源技术越来越成熟,和越野挂钩的新能源车也越来越多了。
除了能“坦克掉头”、“应急浮水”的仰望U8,猛士917、坦克700Hi4-T、方程豹豹5等等也有着不俗的越野能力,再往下还有极石01、哈弗猛龙、奇瑞iCAR 03,甚至宝骏悦也这种“听上去能越野”的车型,而且销量还都不错。
一时间,
越野仿佛成了新晋的流量密码,
车企们也纷纷往这条产品线上靠。
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称“科技新硬派SUV”的深蓝G318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最近一场试驾活动上对外宣称:
“G318有越野能力,但并不是真正的硬派越野。我们更希望让用户能够舒适安全地享受户外旅行,而不是误导用户,去挑战车辆性能和生命的极限”。
试驾前的workshop讲解环节,也略过了PPT上所有虚头巴脑的描述,
从造车的底层逻辑说起,
讲述深蓝G318为什么是这样的定位,背后又有着哪些考量。
包括和我们媒体一起从城区开到山路、还走了一段319国道的,也不是保障行车安全的教练,而是
总师级别的工程师。
为的,就是能一对一答疑解惑。
他们遇到自己专业之外的领域,还会立刻电话请教同事给出确切的答复,主打一个真诚。
(遇到一位业务能力非常出色的工程师小姐姐,红框里就是
)
那么,深蓝汽车为什么这么“不走寻常路”?为什么说G318的表现,让越野SUV和不能越野的SUV都沉默了?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
我开到的这台车,其实并不是最终的量产版本。风挡下面的神秘代码和“试”字的临牌,暴露了它的身份:
第1184台试验车
。
可能很多小伙伴会好奇,有必要
花好几个亿,
只是为了多做几台试验车吗?你别说,还真有!
比如我车上的工程师小姐姐,她负责的就是主(要)驱(动)电机。效率、功率/扭矩、功率密度、体积、乃至电机的温升速度、槽满率、NVH等指标,都是她要重点关注的。
而这样的总师,在深蓝G318中还有
几百名,
每个人还要再带
一整个执行团队。
给几千人的工程师队伍安排1000多辆试验车进行测试,还要做
两轮
冬标、两轮夏标,
这听起来不算过分吧?
但深蓝为了技术所投入的资源,不止这些。就拿她负责的电驱工况效率来说,其中成本几千块钱的碳化硅提升最大,能优化1.7%;磁钢切片绝缘技术,能再提升0.7%。
大部分车企能做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但深蓝还是想在不大幅度增加成本的同时,
再额外抠出1%。
为此,他们不惜研发出了全球量产最薄的0.2mm低损定转子硅钢片,效率提高0.5%;自适应润滑液面控制技术,提高0.2%;油道拓扑优化设计,提高0.1%……
最终,才达成了全球最高的
电驱工况效率。
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想要把喜马拉雅山的最高海拔提高1米,需要下面的每一块岩石都长高1米,也需要整个电驱团队的努力攻克。
但这,只是深蓝
专注技术
的冰山一角。
3月18日的深蓝G318亮相发布会上,两个半小时的时长里有一大半都在讲技术,还秀了一把“全球顶尖热效率”和当时的“全球最高油电转化效率”。
详情请戳:
1L油发3.63度电、最高热效率44.28%?“混动天花板”的超级增程牛在哪?
我这次试驾先是编队试驾(头车要压速度,平均时速不高),表显能耗折算下来,油耗差不多是
5.46L/100km。
这对一台5米长、2.3吨重的大车来说,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计算方式有些反人类,还是比亚迪的3.3L+0.2kWh/100km直观)
在车上寒暄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个略显尖锐的问题。
“你觉得咱们中国的电机技术,放眼全球是什么样的水平?”
没想到聊到擅长的领域之后,
她眼中闪过一道光,
话匣子也随之打开。
“中国的永磁同步电机其实是
领先欧美传统车企的,效率和成本都控制得非常好。
比如宝马就是因为不想使用高成本的稀土材料,才选择了中低转速驱动效率更低、但高转速驱动效率更高的励磁电机。”
“不过我觉得现在行业内比较可惜的一点是,大家都在拉踩对手、拼命搞营销,反而对车辆本身的技术失去了应有的关注。
北京车展上,所有人都在关注人和流量。雷军、周鸿祎、各家车企老板和各种外国人……却
没有人真
正沉下心来,
去看那些新车,不
论国外还是国内车企的先进技术。”
或许这份对技术的自信和执着,就是深蓝和她最契合的一点吧。
除了“G318国道”的命名之外,这台车还是留了很多彩蛋的。
这些细节上的小巧思,也为用户体验增色了不少。
就比如前后风挡和尾门上的剪影,就能给车主带来不少情绪价值:
(最中间的框框是后备厢逃生装置,G318未来一定会出口海外)
车顶的行李架动态承重80kg,静态承重300kg,能拓展成露台供3个人观景。探照灯也是唯一可在行驶中合法开启的,还能在露营时提供250㎡的照亮区,主打一个功能性:
后置的拖车钩和全尺寸备胎,一方面摆明了有脱困和救援能力,另一方面能拖挂1.6吨的房车,同时也是“硬派越野”的身份证明:
按键解锁打开尾门之后,车身会自动降低40mm,方便取放物品;左手边是空悬升降按键,右手边是3.3kW的对外放电,也预留了不少储物空间。
常见的电动踏板迎宾、座椅迎宾这些就不说了(开门的时候侧踏板会伸出,关门后收起),它的4个车门旁边都配备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扶手。
身材娇小的女车主,甚至是后排的小朋友,也能轻松上下车。
4个门板上都预留了刚好能“卡住”手机的卡槽位,后排充电口也设计在了扶手上,避免了从中央扶手箱取电会绕线的尴尬:
但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中控屏的这个主界面,信息非常全面。
出门时刻需要关注的胎压和胎温,当下的经纬度、海拔、方位和车身倾斜角,还有底盘的状态都能在显眼的地方看到,空悬高度、驾驶模式也都能在这里进行操作。
(卖个关子:这张图里有个问题,你能发现吗?
)
原地增程发电一共有3个挡位,分别对应“噪音最小”、“效率最高”、“发电最多”:
还有在挂R挡的时候,能够3D无死角拖动,便于观察的540°全景影像:
在聊深蓝G318开起来的感觉之前,先简单过一下四驱版的配置和参数吧。
1.5T发动机最高110kW,最高热效率44.28%,WLTC亏电油耗7.7L/100km;
双电机四驱,后桥机械差速锁,最大功率316kW,零百加速6.2秒;
35.07kWh电池包,WLTC纯电续航138km,6kW外放电;
长宽高5010/1985/1960mm,轴距2880mm,后备厢容积818L;
车身抗扭刚性45000N·m/deg,车重2.36吨;
空簧+CDC(供应商分别为孔辉科技和采埃孚),带主动魔毯功能;
6面双层隔音玻璃,16扬声器音响带主动降噪技术;
前排座椅加热/通风/按摩,后排座椅2挡靠背角度调节;
(全系标配IACC智驾辅助,智能座舱该有的功能都有)
一天将近200公里、城市、高速、山路各种路况体验下来,我最大的感触一共有3点。
一是这种硬派造型会给人一种看起来并不大的错觉,但实际开起来还是和其他中大型SUV一样,有着
又宽又大的体感。
尤其是会车和进停车位的时候,需要多适应一阵;
二是车内的空间非常充裕(前排后排都是),座椅宽厚舒服,
噪音表现也非常不错;
三是G318的底盘差不多是6分运动、4分舒适,既保留了大部分的路感、能在转向时提供有效支撑,走过颠簸路面的时候也不会难受,属于
高级的那一类。
转向、刹车的质感,也是这种偏向高级的丝滑,能明显感觉到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标定,就是想让用户舒舒服服地享受户外郊游的乐趣。
如果用25-30万的价位来衡量,G318的配置基本是把能给到的都给到了。硬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可能只剩下音响水平不够极致,以及
无法选装HUD,
稍微有些遗憾。
关于为什么会在2021年12月开始做这样一台车,深蓝汽车曾经做过一次市场调研。
知道硬派SUV的购车用户,有65.4%;考虑过硬派SUV的,还剩35.6%;对比过硬派SUV的,只有16.2%;
最终真买了硬派SUV的,只占4.3%。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人都有过开着硬派SUV走遍大好河山的梦想,但最终却
不得不在舒适性、经济性和空间上作出妥协。
哪怕真的买了,也更多是享受它的玩具属性,而不是真的开着它去越野。
找准了这部分用户需求的深蓝,才根据自身“科技深蓝”的定位,开始产品定义。在28个月的开发周期里,又经过了几轮用户调研和产品打磨,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所以有着硬派造型、也有一定越野能力的深蓝G318,才会在空间和舒适度上大下功夫。
还记得我刚才说,深蓝的中控里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吗?问题其实出在这里:
明明深蓝G318的
实车前悬用的是双叉臂,但图上其实是麦弗逊!
能把悬架画得这么仔细的,应该不会是在网上随便找的图
。一个不成熟的猜测,早期刚立项的G318可能要用成本更低的麦弗逊,当时没想一步到位用空簧+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