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感染高发和耐药性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诸如
“儿童肺炎主角”、“再袭”、“耐药难题”、“毒王”
等关键词频现,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11月21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第46周的数据
[1]
。报告显示:
1)MP持续高发:
自2024年第23周以来,除第38周外,MP在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例中的阳性率一直保持首位。
2)最近一周,
MP已成为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最常见病原
,阳性率高达12.3%;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MP阳性率也攀升至6.5%,位居第二。
疾控中心的数据还表示MP的流行在北方省份更为严峻,并且主要影响5~14岁学龄儿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提示MP感染流行水平较高,已成为导致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患者入院的最主要的病原,而MP的耐药性可能是加剧这一形势的重要原因
[2]
。
面对MP感染的高发,早期识别,合理救治,无疑是避免重症的关键。
MP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
分离培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及抗体检测
。
分离培养:
虽被视为诊断“金标准”,但因生长条件严格、周期长,不适合作为临床快速诊断手段。
抗原检测:
操作便捷快速,但灵敏度不足,尤其在感染早期可能造成漏诊。
抗体检测:
简便且不受抗生素干扰。然而,由于抗体产生存在较长的窗口期(通常为感染后4-5天),且可持久存在,因此在急性期诊断中的价值有限。
核酸检测:
具备简便、快速、高灵敏度和强特异性的特点,且窗口期短,可检测周期长,是当前指南推荐的MP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不同检测方法可测周期
[3]
MP感染需及时治疗,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10d以内,若病程超过14天仍有发热且病情未见好转,患者可能出现后遗症
[2]
。相比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药物却相对有限。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缺乏细胞壁,因此对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头孢)、糖肽类和磷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胞壁形成发挥作用的抗生素存在固有耐药。同时,磺胺类、甲氧苄啶、多黏菌素、利福平、萘啶酸及部分恶唑烷酮类药物对MP也无效。目前,大环内酯类药物(抑制蛋白质合成)是治疗MP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随着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增加,全球范围内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肺炎支原体(MRMP)感染病例激增,其中亚洲地区尤为严重
[4]
。
据报道,北京市MRMP检出率高达94.8%,浙江省更是高达100%
[5, 6]
,我国MP耐药问题相当严峻。
亚太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或呼吸道感染(RTI)患者中MP的阳性率,及MP分离株中MRMP平均占比
[4]
。
MRMP往往使治疗更为复杂,并可能导致肺炎进展和发生更多的肺外并发症。
与感染敏感MP的患者相比,MRMP感染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和抗菌治疗疗程都显著延长,氧气需求和重症监护病房入住需求也明显增加
[7-9]
。
此外
,MRMP感染常表现出聚集性或暴发模式,这无疑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但值得庆幸的是,新型四环素类或喹诺酮类药物对MRMP感染具有确切疗效,被多项指南推荐为替代治疗方案
[2, 7, 10, 11]
。
因此,及时诊断,明确MP耐药性,进而选择有效治疗药物,对于有效对抗MP感染,尤其是耐药性MP感染至关重要。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主要通过与核糖体大亚基23S rRNA结构域V区或Ⅱ区的特定核酸结合,促进肽酰基tRNA和核糖体提前分离,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发挥抑菌作用。而当MP 23SrRNA基因上发生突变时,抗生素与核糖体之间的亲和力便会降低,从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产生抗性。研究发现,23SrRNA 结构域V区的 2063、2064 位的突变最为常见,占90%以上,这两个位点发生的A到G的突变,是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首要原因
[12]
。因此,
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上述耐药位点判断MP的耐药性,这也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
圣湘一直围绕应用场景进行深耕,为了满足当下肺炎支原体爆发流行的快速诊断,呼吸道“6+X”门急诊快速核酸检测方案进一步完善,即涵盖甲流、乙流、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的六项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搭载“X”试剂盒,搭配肺炎支原体耐药核酸检测试剂,可以完成对肺炎支原体及耐药的实验室诊断。
除了能搭配耐药检测外,还可搭配单病原核酸检测试剂如副流感1,2,3型核酸检测、人偏肺病毒核酸检测、百日咳杆菌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等常见呼吸病原体覆盖,
统一提取,统一扩增,应用更方便,灵活选择,经济快速,搭配更合理;
呼吸道门急诊6+X方案,能为临床提供1小时报告,为常见的呼吸感染鉴别检测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