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印象笔记  ·  节后复工“丧”到不行?3招让你满血复活! ·  10 小时前  
学习曾国藩  ·  内核强大的人,都有这5个特点! ·  昨天  
学习曾国藩  ·  情商高的人,会有这5大说话习惯,很厉害!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所处行业的红利期已过,我还要坚持吗?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21-05-21 17:00

正文




彭萦        改变自己主创
创业者 | 品牌人 | 性格分析师

在同一个领域内,「蓝海」是可以自己创造的,「红利期」是可以持续被发现的。

所处行业的红利期已过,我还要坚持吗?

作者:很帅的狐狸
来源:解题者(ID:imjietizhe)


这几年有许多新兴业态出现,O2O、互联网金融、直播、新媒体、共享单车、人工智能、区块链…

一想到自己所处的行业不再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不再有所谓的「红利期」,甚至很多刚出现没多久的热门赛道,现在也已如明日黄花,于是很多人会开始问自己——红利期已过,我还要在这个行业里待着吗?」

今天我就来聊聊行业选择的问题。


  01 

大家一直都在说行业的「红利期」,但是很少人想过「红利期」到底是什么。我来简单解释下。

首先,有个新市场,市场里面没有任何竞争者。

这时候我挤进去,市场空间很大,没人跟我抢位子。

这时,我们说这个市场是一片「蓝海」,或者说这个市场正处于「红利期」。


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可能更简单易懂——这个市场目前「供不应求」。


你是仅有的供应商,大家都要跟你买,你可以自由决定定价,你拥有绝对的定价权。



  02
红利期为什么会过去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人们都不是蠢蛋,看到一个市场有钱赚,自然要跑进来。


Anyway,随着进入市场的人越来越多,市场里头的参与者会觉得市场很挤很不舒服。

这时候大家都在抢生意,大家会开始打价格战,市场变成「红海」。


补充一点,前面说的都是企业与市场的供求关系。


不过这个供求关系会传递到人才市场,直接影响劳动力与企业的供求关系。


Anyway,红利期到此结束了。



  03


要注意的是,随着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对称,各个领域的红利期都越来越短了。

前段时间跟律师朋友W先生聊到,早前因为资产证券化很火,所以这个领域的律师特别吃香。然而随着监管明晰、门槛降低,大多律师都可以做了,没多久这个红利期也就过去了。去年的热点又变成了区(I)块(C)链(O),于是研究这方面的律师也随之声名鹊起。但随着监管态度的变化,这个红利期很快也跟比特币价格一起跌到了谷底。

那么问题就来了:

如果我所处领域的红利期很快就过去了,那我岂不是每隔两三年就得换一个赛道?

前段时间跟以前一起创业的小伙伴M小姐聊天时,她感慨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在币圈创业的那群人也是以前移动互联网创业的那群人,大家都是什么火就做什么,美其名曰pivot(转型),只有你还在坚持做原来做的事情。」

确实,新媒体的赛道红利期早已过去,那为什么我还要坚持呢?

有人说,跳槽跳得频繁的人是用动态的眼光在看市场。

我觉得截然相反,反而是他们对单一行业的判断太静态了——他们认定了,一旦一个行业的红利期过去后,这个行业便再没有任何机会了。

这并不是事实。

在同一个领域内,「蓝海」是可以自己创造的,「红利期」是可以持续被发现的。

当你觉得行业红利期过去了,先别急着转行,可以看看能不能深度挖掘这个行业,「物尽其用」。

换句话说,当你觉得电脑老旧时,别急着马上买新的,说不定升级一下系统就OK了。


  04

接下来我要介绍下挖掘「红利期」的三种方式。

回到我们前面那个红利期不再的市场。
我们留意到,在这个市场里,还有不少「空隙」没被填满。

所以我们挖掘红利期的第一个方式是:

方式1:捡漏

人的种类千万万,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用一种解决方案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总有些人的需求没办法得到100%的满足。

举个简单例子——牙膏。我们对牙膏最早的需求可能只有一个——清洁牙齿。所以一开始出现的牙膏从产品功能的角度,同质化会很严重。

不过人与人的需求千差万别,只要肯挖掘,总会找到可以差异化的点——美白、防出血、防敏感、防蛀牙、清新口气…

这些需求就是前面那幅图中圆与圆之间的间隙。

要成功挖掘这些间隙,需要在分析需求时,把颗粒度缩小,才有可能找到那些过往市场的大玩家从来没有挖掘没有重视的细分需求。

在管理学里头这被称为「差异化战略」。

对于个人职业发展亦然,以我个人为例:

现在我是个财经作家/投资分析师,运营着公众号「很帅的投资客」。财经作家/分析师做的事很简单:针对近期财经事件,通过详实的分析,产出自己的观点,辅助投资者们做出投资决策。

不过过往的财经分析文章有一个特点——大多文章都是不说人话的「八股文」形式,可读性较差。

所以我在写作时会尽可能用「说人话」的方式,辅以图像化的语言来表达。

读者对我的文章最普遍的评价是——「易懂」、「易记」、「读完可以马上向朋友复述」。

这些需求都是过往的严肃财经媒体无法满足的。

靠捡漏可以增加你的市场份额,不过把饼做大也很重要。

方式2:拓宽圆面积

拓展目标市场,把饼做大,就算是一样的市场份额,你也可以获利更多。

不过这种拓展有时候是被动的——你会受制于宏观因素,比如最直接的人口增长(不过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快用完了)。

另一个可以考量的是社会文化要素,举两个例子:

(1)过往大家不怎么接受LGBT,所以出柜的人不多,现在大家观念在改变,这个群体慢慢变大,所以开始有针对这个群体的产品出现,比如社交网络领域的Blued和Jack'd等。

(2)过往大家可能会觉得去看精神科是很丢脸的事,所以精神科医生这个职业一直不受待见,但这个现象也在发生变化:前段时间我跟某著名科普机构的朋友聊天,她告诉我他们公司有一半人都在看精神科,服用相关药物(原话是「我们的药可以换着吃」)。需求上来了对精神科医生的需求自然也随之激增,有新闻报道我国对精神科医生的需求还有1/3的缺口。

我们可以做的,是多留意宏观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经济情况等等,这些都是你可以参考的指标。

除了这种被动的拓展外,圆的面积也可以被主动拓展,比如可以尝试拓展到其他地域。

一线城市的机会饱和了,可以看看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是否有这个需求。国内市场饱和了,可以看看国外市场是否有这个需求。

比如前段时间我在研究中非关系时,就看到这么个新闻:


在分享最后一个方式前,我要稍微拓宽一下我们的思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