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国的“爱国青年”的印象中,本国的外交总是很软弱,只知道“抗议”“强烈抗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如果对照“田忌赛马”的两个核心策略,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外交手段根据激烈程度,分为三个层次、N多级别:
第一个层次,打嘴仗,相当于“下马”。
其中最低级别是“沉默”,很多时候,没反应也是一种反应;往上是“关注”“深表关切”,再往上是“遗憾”“不满”,再往上是“坚决反对”“抗议”“强烈抗议“。
第二个层次,非外交行动,相当于“中马”,包括“
冻结两国官方交流”等政治信号,“经济贸易制裁”等经济手段。
第三个层次,又回到了外交手段,但性质就完全不同了,相当于“上马”,
从“召回大使”到“断绝外交关系”,最后的终极手段就是“宣战”。
这些手段的出牌顺序非常有讲究,原则就是田忌赛马的“中马斗下马”的“物尽其用”策略:
如果“深表关切”足够表达我们对对方行为的不满,就不会轻易用“强烈抗议”,可以用“强烈抗议”的,就不会草率地用“非外交手段”。
为什么呢?
跟打牌一样,
外交手段是有限的,用掉就要升级
,你用“深表关切”,因为大概率问题没有那么快解决,下回就可以升级到“强烈抗议”;但如果你一上来就“强烈抗议”,下回就得“经济制裁”,万一对方继续不服软,打出“中马”,你势必要出“上马”。可出什么呢?出“王炸”,断绝外交关系吗?回头想想,用外交手段就是为了防止激化矛盾,你倒好,主动升级冲突,把国家架到火上烤。
很多“爱国青年”在外交事务上,动不动就想出“王炸”,恨不得中国跟“环球列国”一一宣战。这就跟打牌一样,上来甩掉QKA,真爽,可接下来拿着一手的“数字”,没牌可打。
“田忌赛马”中的另一个策略“下马斗上马”的“以小博大”策略,在外交上也很常见。
英剧《Yes,Minister》中有一集,一个前英国殖民地的非洲小国总统,为了“敲诈”英国的援助,在出访英国时的发言稿中准备赞扬“苏格兰和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这个令人尴尬的问题(类似访问中国的外国元首在致辞中大谈“敏感词问题”),并且事先把发言稿传给了英国政府。
这其实就是“开价”——你不给我援助,我就让你“难堪”。这是小国对付大国最常见的策略,为
什么它能奏效呢?剧中进行了一番分析:
对方发言稿一出,英国肯定要外交回应。可回应什么呢?“沉默”“关注”“深表关切”和“遗憾”,都不够有力,最合适的是“强烈抗议”——所以咱们国家经常“强烈抗议”。
可问题是,
“强烈抗议”的作用是“挣回面子”,对美国日本欧盟这些大国有效,人家有面子,但小国的面子就不够“挣”了——你“强烈抗议”什么呢?遇上大国,可以说是人家“干涉内政”,可说小国家“干
涉大国内政”?只会落下国际笑话。
那么试试“中马”的手段?人家就在这儿等你呢!断绝经济援助?人家来就是谈援助的,你断绝什么啊?其他手段同样用不上,因为你跟他们本来就没什么关系啊。
再往上的“上马”呢?不管是“断绝外交关系”还是“宣战”,都太过火了,你打不出来。
这就好像对方知道你手上要么是“2、3.、4”,要么是“QKA”,特意亮了亮手上的“5”,逼你跟他谈判,人家的“
中马
”早准备好了——在剧中,就是逼英国政府给援助,换取“改发言稿”,以免在国际上出丑。
这里可以看出,“以小博大”并非真的“以卵击石”,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沛公”,其实是手中下一轮要出的“中马”。
这个策略在商业竞争上,就更常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