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在焦虑什么
中国金融科技往事
周小川:警惕BigTech赢者通吃
能覆盖的差不多都覆盖了,大多数人既用微信支付也用支付宝,大多数场景既支持微信支付也支持支付宝。换句话说,博爱的世人习惯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同时存在。打,打个大西瓜啊。
今年的“88活动”过去了,静悄悄地。
原本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财付通)之间一年一度的角斗大戏,并未留下太大声响。
曾经火力全开的移动支付战争,已然变成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持久战,焦点则从C端转向了B端。
如今来看,面向B端的战略纵深,不仅关乎移动支付战局,更关乎腾讯和阿里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对决。
这场战争早就不止于支付,而是两大巨头的天王山之战——支付是入口,是账户,是数据,是命脉,谁也输不起。
to C,打不下去了
“做一个有温度的产品,不用再去想KPI,不用再去想数据。”
在最近举办的微信支付“88媒体开放日”上,微信支付事业群副总裁耿志军如是说。
微信支付方面甚至提出了“后移动支付时代”这一概念,并声称将始终坚持开放,驱动社会、民生和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与转型。
而在支付宝“88媒体交流会”上,支付宝IoT事业部总经理钟繇提出,“移动支付下一个阶段,或者目前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收款问题,而是更多在深层次商业方面,如何帮助商家做好生意。”
看看,火药味少了很多,不再那么剑拔弩张,丝毫没有非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意味。
除了公关话术的成分,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战争越来越打不下去了。
据易观国际统计,从2017年起,支付宝和财付通在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分别稳定在54%和39%左右,合计占比在93%上下。
过去七个季度以来,任凭阿里和腾讯如何搏杀,这一市场格局高度稳定,财付通未能再接再厉,支付宝也没能拉开差距,双方均无力撼动。
在向来变化万千、起伏不定的移动互联网江湖里,如此持久而胶着的拉锯是非同寻常的。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两大巨头的拉锯,伴随着其他玩家的偃旗息鼓。目前市场上除了银联云闪付还能发起像样的冲锋,其他机构都无心恋战。
战争不可能停止,只不过,传统的以C端为主的打法失去了意义——流量红利见顶了,不是将要,而是正在发生。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9年二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11.38亿成为了大顶;寒意更浓的是用户时长,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用户时长增速从22.6%降至11.8%,到了2019年6月,增速滑到了6%,人均单日时长358.2分钟,可能也离大顶不远了。
能覆盖的差不多都覆盖了,大多数人既用微信支付也用支付宝,大多数场景既支持微信支付也支持支付宝。
换句话说,博爱的世人习惯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同时存在。
打,打个大西瓜啊。
to B,争夺战略纵深
C端打无可打,但B端的战争刚刚开始。
既然通过补贴去改变C端偏好被证明是失效的,那就只能靠B端撬动C端。谁能更好地服务B端,就能占据更多C端。
原因是,C端之所以博爱,在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面向B端的服务整体同质化,导致用户体验趋同,无法分化用户。
同样是扫码,扫来扫去,能有什么差异呢?这也是为什么,在腾讯和阿里的生态体系之外,B端为了方便用户不会轻易选择站队。
to B之战,是两大巨头to B服务能力的对决,究其本质,比拼的还是to C的用户体验。只不过,逻辑从2C变成了2B2C。
打个比方,在某个场景里,用户发现使用支付宝能有不一样的体验,可以获得更多B端提供的附加服务,也就更愿意在该场景中使用支付宝;这样的场景越多,用户的心智与习惯就越有可能发生变化。
在此基础上,一旦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与B端深度绑定,B端站队也就水到渠成了。只有B端高度分化,战争格局才有撼动的可能。
概言之,腾讯和阿里的to B能力,决定了各自的战略纵深,也决定了移动支付战争的未来。
在今年的“88活动”期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将to B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次是腾讯提出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之后的首个“88活动”。微信支付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其日均总交易量超10亿次,连接5000万个体商户与商家,渗透到36个大行业以及100多个细分行业。
微信支付方面提到,随着整个商业环境的变化,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也意味着微信支付要向更深的商业经营领域渗透。“微信支付逐渐更懂商业,将贡献它在后移动支付时代的增长。”
另一边,支付宝与饿了么联合推出“8.8扫货节”。支付宝方面释放的信号是,未来还会有更多阿里系业务与支付宝打通,为商家提供整套的阿里商业服务系统。
钟繇指出,“移动支付更多从浅层次的流量交换和流量的分发,变成怎样跟B端做融合,帮助商家更好的了解他们的客户,更好的服务他们的客户,提升他们的生意效率,提升生意的转化能力,提升过程当中对客户的洞察。”
刷脸支付,并非大杀器
刷脸支付算是此次“88活动”的唯一亮点。
在全球范围内,2013年7月,芬兰创业公司Uniqul推出了史上第一款基于脸部识别系统的支付平台。
2015年3月,马云在德国汉诺威电子展上演示了“刷脸支付”技术,由蚂蚁金服与旷视科技(Face++)合作研发。
微信支付则在2017年末开始探索刷脸支付,最初的合作伙伴是服饰品牌杰克琼斯,双方推出了人脸智慧时装店。
一直到2018年8月,支付宝宣布刷脸支付开始商用;同年12月,支付宝率先发布了刷脸支付机具“蜻蜓”。
进入2019年,3月,微信支付推出刷脸支付机具“青蛙”;4月,支付宝发布“蜻蜓”二代;最近,微信支付宣布“青蛙Pro”即将上线。
就目前而言,支付宝在刷脸支付领域走得更激进,占据了一定的先发优势。2019年7月之后,蜻蜓的订单与上个月相比增长了10倍。针对C端用户的需求,支付宝还推出了“刷脸美颜”功能。
微信支付声称,过去一年其刷脸设备铺设了数千台,主要是采用赠送的方式。“考虑到安全性、场景便利性以及硬件成本,门店智能设备还没到大范围走向市场的时候。”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刷脸支付会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必将展开一场恶战。
不过,刷脸支付很难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大杀器”,更多还是to B战略的一部分。
从近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它们共同强调的一点是,刷脸支付可以给B端带来巨大价值——通过优化会员体系增强to C服务能力。
诸如,升级后青蛙 Pro不仅能扫“人脸”,还给商家准备了另外一个屏幕,并接入微信支付的小程序生态。在扫脸支付的同时,顾客能同时登录会员系统,店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屏幕与顾客端互动,使之变成了一个跟顾客沟通的交互媒介。
微信支付行业应用副总经理郭润增称,经过5年来“支付+会员”的探索,微信支付正式推出基于微信卡包会员、小程序会员与青蛙设备结合的“刷脸即会员”解决方案。门店除了扫码支付和刷脸支付能力外,还能高效获取会员。
支付宝方面亦指出,在刷脸支付时代,可以完美地做到支付即会员,同时完善商户服务体系。
据支付宝公布,在线下,50%的会员增长通过“蜻蜓”刷脸支付终端完成。“这表明了刷脸支付对于商户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方式,更是完善自身会员体系,增加用户粘度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帮助商户完成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