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枫叶
来源 | 正商参阅(ID:zhengshangcanyue)
站在破产边缘的日产汽车,峰回路转。
近日,日本汽车行业传出了一则重磅消息:本田汽车与日产汽车正计划展开合并谈判。
本田、日产如此操作,恐怕是被中国新能源汽车给“逼”出来的。
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撅了日本传统工业的老巢。
2024
年,日系车除了丰田还勉强维持外,其它日系品牌都节节败退。电动汽车更是被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特斯拉压制,业绩几乎腰斩。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11
月,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中的零售份额为
13.7%
。而在
2020-2023
年,日系品牌零售份额分别为
24.1%
、
22.6%
、
20%
和
17%
。
没办法,实在是在国内
打不过我们的自主品牌,何不抱团取暖,有钱有人又有“田”,简直是“一步登天”了!
三家合并成功后年销量预计将超过
800
万辆,虽然挑战丰田(
2023
年销量
1120
万辆)还有点远,但和大众(
920
万辆)的差距并不远。
如此“作弊”的行为,国产车难免开始担忧,
双方合作一旦落地,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就此诞生,势必挤压自主品牌的市场空间。
不过,说实话目前是有些杞人忧天了。
大型企业合作不是三两天就能成的,双方需要就收购价格、股权结构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谈判,并需要得到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和股东的认可。
此外,如何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业务,实现协同效应和优势互补,也是双方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百年大变局东风下,
比亚迪今年销量有望突破
420
万辆,在追赶大众和丰田的路上,突然横落一座大山,明年比亚迪怕是要“移山”了!
同样,对于中国车企而言,这也将是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和挑战者。
01
日产、本田等巨头酝酿抱团,汽车产业竞争格局迎来大洗牌,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要诞生了?
据日经新闻消息,
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最近将进入合并谈判阶段,整合双方资源,
以适应激烈快速的全球竞争。
据悉,本田和日产正考量组建一家控股公司,且有望在短期内签署谅解备忘录(具体细节稍后决定)。同时,两家公司还打算将三菱汽车纳入该控股公司体系之中,日产持有三菱
24%
的股份,是其最大股东。
本田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如果合并成功,销量将超过
800
万,成为
仅次于日本丰田、德国大众的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
大事从急,小事从缓。
日系车巨头如此迫不及待的合作,可见真的是被逼急了!
不过,两家还是维持了日企一贯的矜持。本田最新回应表示,目前尚未做出任何决定。估计最快或在
12
月
23
日发布有关可能合并的声明。
百年大变局面前,国产新能源车纷纷在出海寻求增量,还在转型路上的日系车顿感时不我待!
据传三方早在
3
月开始就整合了各自的优势,探讨各种合作的可能性,只是一直没能做出最终的决定。
8
月,本田、日产与三菱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探索在车辆电气化和软件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潜力;
10
月,丰田、本田与日产决定加强在汽车软件开发方面的合作
......
其实,在合并的消息曝出之前,本田和日产汽车早已在多领域进行了合作。
所谓
商业合并,要么
“
强强联合
”
,要么
“
以大吃小
”
,要么
“
抱团取暖
”
。
因此,本土的合并也是最难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不是钱而是话语权,这是双方合作前最需要解决的根本难题!
曾经的
“
日系三杰
”——
丰田、本田和日产,总不能只剩下丰田和“
Others
”。
02
既然大家都不情愿让步,那为什么合作能行至如此地步呢?
因为一旦三方合并成功,将会是自
2021
年
1
月菲亚特
-
克莱斯勒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合并成立
Stellantis
(斯特兰蒂斯)集团以来,汽车行业最大的并购案。
更主要的是,在中国新能源车围剿下,日本车企内部一直在呼吁增加业务并购,以分担开发电动汽车的成本,更好地与迅速扩张的中国汽车制造商竞争。
“
本田
—
日产
—
三菱
”
这样的产业联盟,共同推动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可以想象。
虽然三方未对合并传闻证实或证伪,但资本市场却反应积极。
消息传出当日,日本股市开盘,日产汽车、三菱汽车股价直线拉升,其中日产汽车一度暴涨
24%
,触及单日交易上限。截至
18
日收盘,日产汽车股价收涨
23.7%
。
日产汽车与丰田、本田并称日系三巨头,它有着
80
多年历史,还曾在卡洛斯
·
戈恩主导下,与雷诺、三菱组成全球最大汽车联盟。
不过,
日产过往的光辉早就像入夜后的夕阳,只剩一抹微弱的残灰,人们要用尽全力才能在脑中留存那依稀的形象。
1999
年,日产汽车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当时法国雷诺汽车收购了日产
36.8%
的股份,并派出素有
“
成本杀手
”
之称的副总裁戈恩主管日产汽车。
戈恩主导下的日产汽车,整体战略很激进,为追求市场份额大搞扩张。在欧美市场,日产喜欢靠大幅降价来抢占市场,忽视了品牌形象和利润,导致其汽车工厂产能过剩。
近年来,
日产又屡曝质量问题,包括尾气排放、油耗造假、安全隐患等问题。
失败的扩张战略、频繁的质量问题,
2018
年戈恩又因瞒报收入、滥用公司财产被日本政府逮捕。
内部混乱的管理,让亏损的日产几近崩盘。
日产最新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去年同期还有
1907
亿日元(约
89
亿元)的净利润,本季度直接由盈转亏,净亏损了
93
亿日元(约
4.4
亿元)。
当下
日产深陷财务困境,仅剩
12
至
14
个月的现金储备,公司还面临着激进股东的压力和巨额债务负担。
鉴于上述情况,日产汽车下调了对
2024
财年的预期,营收、利润、销量均大幅下调。计划降低
20%
的全球产能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
9000
人。
03
日产汽车业绩表现的下滑,与其在中国和美国市场销量不佳或有直接关系。
今年早些时候,日产报告其北美市场营业利润下降了
99%
。
销量方面,上半年日产汽车在全球销量同比下滑
1.6%
,中国市场降幅最大,高达
-5.4%
。
数据显示,
2024
年
1—11
月,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累计销量为
62.17
万辆,同比下滑
10.53%
;其中,
2024
年
11
月,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销量为
6.35
万辆,同比下滑
15.14%
。
后来,本田将成为日产新投资者的消息就开始不胫而走。市场也开始憧憬本田
-
日产新联盟的诞生。
为什么要说它们的合作不是“强强联合”而是“抱团取暖”呢?
其实,
本田汽车也面临着经营困境。
目前,本田的汽车制造业务营业利润率仅为
3.6%
,远低于其摩托车部门的
18%
。
财报显示,
2024
财年上半年(
4—9
月)本田汽车经营利润率仅为
6.9%
,净利润同比下降
19.7%
。
数据显示,
11
月份,本田在中国车市的单月终端销量为
7.68
万辆,同比下降
28.01%
,降幅接近三成。本田在中国车市的单月终端销量已经连续
10
个月呈现出同比下滑趋势。
究其根本,是
本田与日产在电动车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本田虽然以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闻名,但在纯电动车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而日产虽然曾推出过全球首款面向大众市场的电动汽车
Leaf
,但后续产品更新缓慢,未能跟上市场节奏。
可以这么说,
电动化转型路上,日系车三巨头最看重的燃油经济性优势,已不复存在,一家更比一家难。
04
一边是暮气沉沉销量下滑,一边是集体高速增长。
毫无疑问,
中国自主品牌取得新能源时代先发优势,日系车称霸的时代正在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