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后,最近又有一位老师的辞职信火了。
写信的是某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此前,这位老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
发到了家长群里
,引发了“个别家长”的不满。
于是家长声称要老师登门道歉,否则将上告教体局,老师则表示“很惶恐,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申请辞职”↓↓
与辞职信同时上新闻的,还有这位老师事后在家长群里发的一大段文字。
总结起来就是:我道歉,以后不再群发学生成绩了,关心孩子的家长有事请私聊,但我很忙、工资又少,只能尽量给到回复,希望大家互相理解↓↓
意料之中,网友们在这条新闻下撕成了一片。
双方吵来吵去都忽略了一点:
这位老师一开始的做法确实不符合规范。
说到底,网友们对这位老师言行的支持与反对,都是教育理念不同导致的,捋完一遍新闻(重点总是有点偏)的小编只想摇着家长们的肩膀大喊——
别迷恋什么家校沟通群了,有些家长群真不见得是个好东西!
在工作群之外,家长群已经成了第二个
24h不休业的大型表演场
。
一入家长群深似海
从此清静是路人
如果家长群只是单纯地对接家长与学校,让家长接收老师发布的通知,没什么问题;可要是有一个爱表现自己的“戏精”家长,那完了。
@匿名家长A:本来都是收到通知就写“收到”,结果一个家长说“老师辛苦找这些消息,大家怎么能只回一个冷冰冰的收到”,然后说了一堆老师辛苦了谢谢,搞得大家现在都得花时间看老师发的链接(不是学校通知,就是教育类的文章)
如此回复能不能拉近师生关系不知道,最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没来得及看群的家长每次打开微信,都有超过300条未读消息。
其中只有1条通知、2条补充,剩下297条都是“麻烦老师了”、“老师费心了”、“非常感谢您”这样的应答。
不管怎么说,如果是家长跟老师一对一这么聊,没人有意见,问题在于这是家长群呀,你有时间和精力挣表现,凭什么拉着其他家长“下水”?
模范带头作用不是这样起的,群里的风气往往是这么被带坏的。
“你不出钱我不出力
老师何时才能买块地?”
以前家长想“走后门儿”是真的走后门儿,悄悄摸摸不告诉人,生怕被骂,现在不一样了,都是大张旗鼓在家长群下红包雨的。
在这类跟钱挂钩的互动里,可悲的不是有家长给老师送礼,而是
当第一个人开了头,后面总会有人默契地跟上,然后一起谴责那些“小气、不懂事的人”。
因为顺从者们谨记一句话,“老师不一定记得哪些人发了红包,但一定会记得哪些人没发”,一旦被记住就意味着孩子可能被“穿小鞋”。
除了业内的个别渣滓,
大部分老师是真的冤枉,别说敢不敢收了,他们是压根儿就没想过占学生家长的便宜(划重点)。
都8102年了,谁还没点儿职业道德啊?
话说得也好听,“都是我们当家长的小小心意、不值钱的,你拒绝的话我们都不配当孩子爹妈了”,搞得一些脸皮薄的老师只能勉强接受。
面对这类尴尬场合,社恐患者通常一进群就处于“潜水”状态——打开群消息免打扰,有空了再翻翻聊天记录。
说实话,上面这位家长从头像的pose到说话的语气,都很像微商,让人十分期待一个善辩能怼的“微信巡警”突然出现。
不开玩笑,家长群里不乏仗义执言的家长,那种
带头“行贿”却惨遭打脸
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生活不易多才多艺
再有才艺也不如有财力
说到充满“焦虑与质疑”的地方,家长群要排第二,区块链群都不敢争第一。不过,群内的情绪多是暗流,老把很多不愿意掺和进来的父母憋出内伤。
不好意思或者说被禁止送礼后,想要替孩子争取关注,就只能靠家长在群里多刷刷存在感了,要么晒孩子、要么晒自己,总要有一样拿得出手。
于是,有人在群里尬英文,炫耀家庭教育↓↓
有人积极竞选家委会,炫耀学历和智力↓↓
当然,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界这么大总有能压你一头的人,关于才智的炫耀很难有好下场,只会沦为读书人之间的笑料。
与之相比,炫耀财力和权力就直接、且有效多了。
家长群一旦变味儿
早晚出点幺蛾子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有所了解了,写小作文、公开行贿、各种攀比……一些家长已经把老师发布通知、与家长沟通的微信群变成了戏精大舞台。
但
对于其他群成员来说,在群内的生存状态可能
都
是“
如履薄冰
”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随时都面临着
轻则尴尬好几天、重则消失在列表
的结局。
有的家长因为不愿意给家委会集资、被怼得无话可说;有的老师因为不小心点了群里的红包、被告到教育局……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其一,只要是群,难免有发错的风险。
要是普通的消息发错群了,道个歉就没事儿了,能成为事故的,都是那些不堪入目的“私聊”,在可能还有学生的群里散播,更是不小的罪名。
互联网时代,就真有那么几个爸妈因为一时手滑,成为全网知晓的“社交毒瘤”,带给网友欢乐的同时,留给自己和孩子满屏的尴尬。
其二,只要是交流,难免会暴露老师的师德。
再次声明,小编相信,奋战在教育一线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敬业的,但谁也不能否认,就是有那么几颗坚硬又恶臭的“老鼠屎”,坏了一整个行业。
他们
不尊重
学生
,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把学生家长当作自己向上挣表现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