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清顺治九年生人,字孝先,号敬庵,一号恕斋。他家是地主。他爷是个乡贤,他爹也是。他爹打小就跟他说,“你将来要是当官,当以廉洁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是不孝。”他牢牢记下了。这个人会读书,13岁就读通了四书五经。30岁中了举人。34岁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41岁补授内阁中书。内阁中书是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张伯行当了没多久就改了中书科中书。然后,就回老家丁忧去了——他爹没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黄河大水,仅距故道不到3里的仪封北堤被冲垮,情势紧急。正在家中赋闲的张伯行二话没有,自行招募民众,用麻袋装土的办法堵住了堤坝缺口,疏解了险情。河道总督张鹏翮事后一查,大为称奇,这样的人怎么能让闲着呢,马上给康熙打报告,让帮着治水。康熙爷一看,准,恢复原职,赶紧到位。张伯行走马上任,跑河堤上看了看,感慨,“予观河工之坏,往往坏于不学无术之人。”写了个“治河十议”提交上听。督修黄河南岸河堤200余里,筹划水道,使蓄泄得宜,漕运畅通。
因他的尽心勤敏、诚实有守,又被推荐到山东济宁道治理水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伯行到任,眼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马上从自家运来钱、米,并让人缝制棉衣,拯救灾民于饥寒之中。之后,康熙下旨分道赈济,张伯行被派往汶上、阳谷二县。一到地方,马上拿出仓谷2万余石,令灾民得活。山东市政使因此责备他“专擅”,准备上奏弹劾。张伯行说:“灾情重大,如不急加赈济,灾民性命不保,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假如因擅动粮谷而问罪官员,恐怕以后官员们都以此为戒,只求自保,不顾百姓性命,流弊更为巨大。”布政使一听言之有理,就不弹劾了。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张伯行任江苏按察使。一不带眷属,二不带随从,生活日常均从家中带去。按惯例,新官上任,先上见面礼,随便给巡抚、总督4000两白银即可。张伯行算了算,要是不靠贪污,自己得不吃不喝20年,才能挣够这么多钱。不由愤不平,“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送了仪封的土特产。督府大人一看,这小子是打发要饭的?“拿走拿走,我们清廉一生,安能受此大礼。”张伯行坦然受之。回头,在辖区整顿吏治,革除弊病,令百姓大喜。他做的不亦乐乎,别人却当他是另类,不光不和他来往,还排挤他。康熙四十六年正月,皇帝南巡,让举荐贤良。当地官员拉了一长溜名单,康熙看完了,没找到张伯行,火了,“我早就听说过张伯行的清廉,这样的栋梁不用,你们到底还要举荐什么样的人!”说完,把张伯行从人群中叫出来,当着众人面对他说,“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当场任命张伯行为福建巡抚,并赐“廉惠宣猷”匾额。
福建地方有个特点,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每年从外地进。这事官府懒得管,奸商们管,他们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老百姓叫苦不迭。张伯行查了,当即拍板,政府出钱,从江西买粮,平价卖。此外,他还赈济灾荒,设置社仓,储备荒年;以身作则,捐献衣物钱财,在他任职期间,百姓没有一个因灾荒和饥饿而背井离乡的。
康熙五十年(1710年),张伯行上书,“我病了,我退休。”康熙说,“知道了,不准退。”这年,江苏乡试,发生了作弊,副主考赵晋内外勾结串通,大肆舞弊,发榜时,苏州学子大哗。康熙命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共同会审。一个月没审出个头绪,噶礼在里边受贿了白银五十万两。张伯行愤而上奏。噶礼知道了,反告张伯行。主审官怕噶礼,嘎礼是满人,他娘是康熙的奶妈,这案没法审。康熙只好下道旨,两个一同免职。又让主审官审。百姓听见了,不干了,罢市抗议,哭声震天。跑到会所见张伯行,不送银,不送金,送水果蔬菜。张伯行说,“我不能受。”百姓哭,“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张伯行只好收了一把青菜。等他受完审,回来又路过这里,百姓纷纷前来护送他,生怕他有什么测。等结果下来,出乎人意料,居然噶礼免议,张伯行革职治罪。这下捅炉子了,康熙爷第一个不干。搞什么搞,你们怎么查的。自己去查,居然仍是张伯行舞弊。康熙不信,另派人去调查,答案依旧。康熙马上换人,再去调查。一而再,再而三,都是张伯行的错。康熙火了,说,“我就不信,天下乌鸦一般黑。”派了最最心腹的去。果然,张伯行没舞弊。康熙高兴了,大笔一挥,“天下清官第一”,让人拿给张伯行,“给朕挂门头上去。”
雍正元年(1723年),张伯行升礼部尚书,两年后病逝,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尽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