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特约记者 郑薛飞腾
世界读书日,关于长阅读,我们做了个小调查。澎湃新闻特约记者 顾小雨 编辑 龙景(02:24)
最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映,不少观众等不及想知道大结局,便去买本原著来读。然而这部热剧的原著、周梅森的同名小说,总字数达30万字,光看厚度,就有点让人望而却步。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做了个小调查,采访了一些人,谈谈在他们的阅读经历里,读过篇幅最长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会挑战“大部头”作品?以及,他们认为,长阅读在这个碎片化时代还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吗?亮点在最后……
关东:
因为专业关系,读过很多书都很厚。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当时是因为课程要求才读的。这本书算是“厚书”里的典范,因为尽管内容很多,但是“可视化”做得很好,书的排版、插图以及分栏设计,使得全书看上去不会密密麻麻,尽管有五六百页,还是能保持愉悦地读完。后来没跟同学推荐过,因为还是属于较为低级的心理学科普,是一些入门知识,不太会有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冲击。
英子:
读过最长的单本是《2666》,它是由5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不需要一口气读完,所以读起来也不痛苦。同时,里面很多通俗小说的悬疑因素。语言方面虽然是西班牙语翻译,但翻译的质量不错,很凝练。会去读这本书的原因貌似是因为《百年孤独》的译者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还是推荐,正好当时看完《百年孤独》,对魔幻现实主义很喜欢。加之《2666》也有这种南美洲典型风格的特色,所以读起来比较愉快。
阿欣:
因为上课无聊看了许多网络小说,把《鬼吹灯》读完,其他的大多没读完,因为实在太长。无聊的时候读读长篇小说可能还可以,但是读完也不太会有成就感,但一般会跟朋友分享。
孙平:
看过最厚的书是《平凡的世界》,我是山西人,书里主要描述的是陕西那边发生的故事,跟我们的风土人情接近。我觉得那本书挺朴实的,也比较喜欢作者路遥,看完以后会跟人分享,但主要是室友。我觉得喜欢读“大部头”的一定是少数群体。
鹭岛千寻:
我读过最长的书是《达·芬奇自传》,是我高中的时候读的,我看到三分之二,是鹭江出版社的那一版,羊皮的《达·芬奇自传》。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达·芬奇是很全才的人,他研究的东西是我们现在一个平凡的画家或者艺术家无法想象的领域,所以我很好奇这个人生平是什么样,他为什么会发现这些东西,做那些有意思的研究。
林隐溪:
我读完一整本完整的厚书应该是《福尔摩斯全集》,因为当时对侦探类故事感兴趣。我把那本书看完了,而且我喜欢的书还会反复看。里面的情节、细节都会看,再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把里面情节对应起来。我也会跟同学再借看看他们有没有其他版本的福尔摩斯故事,会跟同学交流。我觉得读“大部头”作品现在有些困难,特别是一些对我们当前生活没什么影响的书,读起来会比较难。
K:
读过最厚的是《百年孤独》,因为闲着没事干,这本书又久负盛名,所以想读着试试看。读完感觉似懂非懂,蛮有意思,但要说真看懂了什么,好像也没有。这本书我会推荐给别人,但也只是推荐而已,我觉得读长篇的作品还是要看人,可能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书读多了还是挺好的。
胖通:
应该是《全球通史》,我因为无聊才读,最后没有读完,后面太长了。这本书我是作为睡前的催眠读物来读,现在看到一些关于那段历史的节目,还会再去翻一翻,查一下那段历史。我之前有读一些比较长的小说,如果算一个系列的话肯定是《哈利·波特》,原因就是那时年轻,没事干。
情伤姐:
八月长安的《橘生淮南》,当时是受到情伤才读。之所以读它的原因还比较奇异,一开始是因为作者八月长安写过另一本书拍成电视剧,我觉得电视剧不错,所以搜到原著小说,进而搜到作者,才发现这本书。这本书就两三百页,如果朋友也有情伤,我会把这本书分享给他们。“大部头”的阅读是不是适合年轻人,还是要看每个人的阅读层次。
江南:
读过最厚的书是《哈利·波特》,我就读了其中的一本。会去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当时很无聊,结果一不小心就把它读完了。我个人觉得看书很花时间,我又是个很懒的人,所以剩下的几部我都没读过,我觉得自己能看完一本就很厉害,不想再花时间看密密麻麻的字。看完也不会和朋友分享,因为读完就忘记了,只有在后来看电影的时候比较有印象。
Philosopher:
因为要入哲学的门,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纯粹理性批判》,大概是我读过最厚的书。但读到一半还是读不完,因为太难了,我觉得是所有书里最难的一本。因为课程要求,所以会跟同学一起分享,我觉得读篇幅短的书和篇幅长的书会给人不同感受,短的是零碎时间读读满足一些乐趣,读长的书会有很安心的感觉。
1203:
读过最厚的书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因为我喜欢这位作者,这本书因为是意识流的写法,所以非常难读懂,读起来进度很慢。我读完这本书不会跟人分享,因为我觉得没有人会喜欢。“大部头”的阅读不适合大多数人,如果是一些个人兴趣应该可以。
炉石:
读过最长的书是钱锺书的《围城》,因为课程要求。我觉得钱锺书的写作手法很好,但是这本书我单纯是为了课程读,课下不会和其他人分享。我觉得长篇幅作品应该不会成为一股潮流。
尤克里里:
最厚的书是《哈利·波特》系列,读的时候是高中,觉得书写得很有意思,翻译成中文版也很好看,把整个系列都读完了。当时读主要出于一种娱乐目的,我会推荐给同学看,后来我妈也在看。我觉得读长篇作品是个好习惯,现在不忙的话我也会经常看一些长的作品。
耶加:
我读过最长的是《百年孤独》,因为本科我们上外国文学史,老师说这本书是南美洲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我当时看完,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里面有太多外国名字很难记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都是几代几世,读得很痛苦。当然作品本身很好,所以会跟别人推荐。我觉得现在大家不读“大部头”最主要原因是都挺忙的,没有大块时间去阅读,而且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中间断了就很难接上,加上我们现在手机阅读比较多。
某周:
当然是牛津高阶字典,当时阅读是高考需要。现在不太读长的书,主要是因为没时间,大家的时间、精力都比较分散,手机会吸引注意力,很难再静下心读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