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非凡君
来源:艺非凡(ID:efifan)
我看不清未来是什么样,
但我还是要一头扎进去再说,
做着做着,曙光就出现了。
···
神奇地下室
相信大家对北京的地下室
都有所耳闻吧?
那是相当一部分北漂族
为实现梦想的暂屈居之地。
黑暗、憋闷、潮湿、局促···
非凡君不必多言,
你也能感受到。
但诺大的北京城,
既容得下普通人稳步向上的英雄梦,
也承载得了各种疯狂创意的想法。
就像这样一间神秘的地下室,
顺着夸张的黄色箭头推门而入···
你看到的不是
暗无天日的潮湿生活,
而是一间间别致的书屋、咖啡馆,
理发店、健身房,甚至私人影院。
或许你无法想象,
这间位于北京亚运村
安苑北里19号楼的地下室,
先前还是这幅模样。
斑驳的灰墙,
裸露的电线,
凌乱的晾衣绳,
一踏进去,就是一滩水,
“说能养鱼,一点都不为过。”
但这一糟糕透顶的情况,
却因为一个男人的入住而改变,
这个男人叫周子书。
说起他为什么要改造地下室,还要回到10年前。
2006年,周子书从中央美院毕业,怀着当一个非常棒的设计师的心态,去了中国美术馆工作,希望能通过自己多年学的艺术、设计,切实为今天的当代中国做点事情。
然而工作到第4年,他碰到的一幕场景特别难受,他看到一大妈走进中国美术馆的东门,来到了厕所,直接开始洗菜。“人们不关注艺术,而只在意眼前的现实生活。”
然后当天下班的时候,他看到夕阳西下,单位的一个老同志推着自行车回家。“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自己,我觉得我肯定不能这么过。”
于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他裸辞掉别人眼中非常好的工作,33岁英语很差的他,花了10天学雅思,竟然考过,去往中央圣马丁留学。
留学期间迷茫的他,一直试图寻找未来适合做什么。直到某天看见一则BBC新闻,曼彻斯特挖出一处遗迹。
同时还附了一篇文章,讲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涌入城市,人们如何住在地下室。
之后看恩格斯的《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又详细论述英国各大城市地下,
是如何住满人的。
这一下子让周子书想到了北京的地下室,
我们北京不也是很多吗?
而且据现在的统计,
北京大概有一百万“蚁族”住在地下。
回京后的子书,
想为北漂的年轻人设计一个图书馆,
“或许它能为年轻人提供
就业或者学习的机会。”
结果刚回到北京不久,他便发现这样的图书馆已经有了,然而站在图书馆前看了一整天的他发现:一天里面,几乎就没有什么人借书看。
反而是晚上,有10个人绕到背后去撒尿。这个现象让他震惊之余,也彻底打破了之前设计师的思维习惯,“原来,需求决定一切。”
带着这一认知,他转身去租了北京的2间地下室,他想体验一下北京的地下室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穿过长长的甬道,
小小翼翼跨过布满水坑的路面,
刺鼻难闻的气味
却躲都躲不掉。
再到房间内看一眼,
斑驳潮湿的墙壁,
乱搭的电线和晾衣绳,
细瞧,门边电线上还别着一把刀,
房东说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入侵,
一旦有情况,直接操刀砍过去。
作为一名设计师,
周子书彻底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他想帮帮这些人。
生活在地上地下的人,
不应因为一道天花板,
生活就被隔断成白天和黑夜。
为了解地下室人们的真实需求,
不太擅长交流的周子书,
开始不停地帮大家扫地,
扫着扫着大家就打成了一片,
互相成了好朋友。
晚上回来聊天,吃烤肉,聊着聊着子书就说想把房子改造一下,好让大家聊天吃肉的环境更好些。
没想到一哥们跳出来说:别,千万别,我们到这来打工,就是想挣点钱回家盖个房子,要不你刷一下房间?下面代表梦想,上面没刷过的地方代表现实。
周子书一拍大腿,这哥们绝对是平面设计师啊!
而刚开始想帮大家设计好看房子和环境的周子书也忽然发现:大家根本没把这当家,毕竟谁也不愿意住在地下室。
他们的三个核心需求:稳定的工作赚钱;扩大社交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一个跟改造生活空间有关。
而这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扩展自己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比如一个汽车修理工,他对新能源和环保非常感兴趣,但自己的圈子里却没人懂这个东西。
另一个做锅炉工的小伙子,梦想成为一个平面设计师,在花了9100元培训费学习之后,却苦于没人介绍这方面工作,最终干回了老本行。
既然大家都想扩展自己职业的可能,那为什么不搞一个技能交换呢?
说着他就用地下室随处可见的晾衣绳,
做成了一面墙,墙的两边,
一边是住在地上的人,一边在地下,
老乡的观念对国人来说非常重要,
因此墙的两边还手绘上中国地图。
然后写一张纸条:
我是谁,我会做什么,
我希望学习什么。
如果有人想跟你交换,
就会拉着晾衣绳固定到你的位置。
小赵会做足疗,
他想学习软件开发,
小李是厨师,会做饭,
但他想学习摄影。
美发师张可全,
洗剪吹样样精通,
但他也对美术和摄影情有独钟。
就这样一根根系着梦想的线,
通过技能交换,
渐渐交织成一个屋顶,一个家。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打卡。
看到这一幕的周子书不禁联想,如果再改造一下地下室,把1.7万套地下室变成一个社区,那又会是怎样一番场景?
无奈空有才华,却没钱、没空间施展。2014年4月带着这一毕业设计的子书回到英国,到他9月份回国却发生了一件让他自己都无法想象的事。
他的设计项目在网络上传播得很快,媒体、朋友圈的各种曝光让他应接不暇···
有人看好他的项目,微信加他,直接打招呼:卡号给我,投资100万,不开玩笑。
政府也找上门来,亚运村安苑北里社区一个500平的地下室,给他作为实验的开始。
很多人听说他的项目,强烈要求加入,建筑师、人类学专家,斯坦福、剑桥的学霸也纷纷回国加入。于是子书就干脆成立了“地瓜社区”。
之所以叫地瓜,也是有典故的,03年在北京读硕士的时候,北京火车站一哥们来接他,见到他的时候掏开军绿袄,就拿出一地瓜,啪,掰了一半给我。
“后来地瓜对我来说,一个是分享的概念,再就是男女老少都爱吃。”
那怎么用分享的概念,来设计地下室呢?
首先把脏兮兮的管道刷了
再把黑漆漆的砖,
变成一本本罗列的书。
其他暂时想不出的地方,
就让社区的人自己动手
打造他们梦想的空间。
不仅如此,
为了把地下室打造成
一个真正的共享空间,
他们连垃圾车都用上了。
骑着改装而成的垃圾车,
4天时间,不同的地方,
采集了187个人想法。
不问不知道,
大家的想法还真是五花八门,
有人想要暗房、咖啡店、棋牌室
有人则想要健身房、私人影吧···
各种梦想的空间形式,
一一呈现在人们笔下。
街坊四邻、社区、地下室的人们,还纷纷从家里贡献出多余的咖啡、茶叶,甚至一些装饰物品。
短短几个月时间,
破旧不堪的地下室,
彻底旧貌换新颜。
但大家伙最担心的,
还是地下室的通风问题,
为此子书找到雕塑家重新设计通风管道,
不仅完美解决了通风问题,
所有的管道节点还可以当花盆,做笔筒。
一层层的门廊,
串联起经过重新设计的公共空间。
整个地下室就好比一部手机,
每一个15平的小房间,
就是一个APP。
想闹腾点,
就到健身房,
除聘请私教,
普通锻炼完全免费。
想安静点,
就直接徜徉在书的海洋。
或者在桌椅均可折叠的工作室,
尽情研究自己的东西。
头发长了,
有美女给你理。
饿了,
有大厨分享的美食。
狭小的空间,
恰好适合创业或闲聊的三五好友。
但也不能光顾大人自己乐,
孩子们同样可以在这
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爱钻研的孩子,
可以学习3D打印。
孩子们还可以开party,
甚至在这找到跟自己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朋友。
退休的老人或者全职妈妈没事做,
可以帮忙照看其他小孩,
这样不仅可以赚点零花钱,
孩子也有人照看。
不惯是年轻人还是老人,
都因为这一小小的社区,
人生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他们在这遇见新的自己
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或者共度一段亲子时光
不论你做什么职业,
也不论你年龄多大,
在这都能寻到一份快乐,
一份共建共享的归属感。
四年的时间真不算短,这期间有无数人告诉周子书:你不可能改变什么。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底,凭借这一项目,他和团队拿下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
对于这一奖项,周子书并不在意,他更想撕下贴在百万人身上的蚁族标签,让1.7万套地下室互通互联,真正成为一个有共同认知和归属感的美好空间。
“当我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
所有人都告诉我,你改变不了什么。
然而大多数时候,
我们看不清未来是什么样,
但我们还是要一头扎进去再说,
做着做着,曙光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