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张兰微博账号直播功能已暂停 ·  18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血腥玛丽的“净化之火”!||都铎玫瑰之二十九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9-09-04 22:32

正文


提到“血腥玛丽”,大家多半想到的是酒吧里那杯血红色的“鸡尾酒”,但这个名字也是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外号。 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呢,就跟这篇文章的内容有关了。



1554年7月23日,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为了跟同时代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区分,简称英玛丽)和西班牙王子腓力(也是他的表侄)首次见面,两天后便举行婚礼。


根据婚约内容,腓力得到英格兰国王的称号,所有文件必须同时有腓力及英玛丽二人的签名,国会也只会同时听命于两人联合的命令,甚至连货币上也同时雕有国王与女王的肖象。 腓力奉老爹之命完成政治任务,娶了比自己大11岁、又老又丑的英玛丽,心里老大不情愿,但是表面文章做得十足,对英玛丽彬彬有礼。


而英玛丽这么多年都没有机会和年轻男子单独接触,现在他的丈夫不仅英俊潇洒,而且还是她母亲家族的人,英玛丽迅速爱上了腓力王子。
腓力与英玛丽
腓力在婚后刻意显得和蔼可亲,小心地控制着他的那些傲慢的西班牙随从。 他顺便为伊丽莎白的心上人罗伯特·达德利求了情,腓力之所以要做好人,是因为他的一个亲信和罗伯特的连襟亨利·悉尼(Henry Sidney)交情甚笃。


刚陷入甜蜜爱情中的英玛丽,一时间也顾不上跟妹妹伊丽莎白斗法了。 为了讨小丈夫的欢心,放几个“无关紧要”的囚犯当然也是有求必应。 因此,罗伯特·达德利在父亲和哥哥吉尔伯特被处斩之后,于1554年10月18日和另外几个兄弟被放了出来,罗伯特·达德利随后成为腓力的一名下级军官。 西班牙与法国的战争爆发后,罗伯特还跟随已加冕为西班牙国王的腓力二世去法国打仗。


罗伯特因腓力二世的枕边风捡回一条命,他后来常常说自己欠了腓力二世一条命。 可能也正是因为达德利对伊丽莎白的影响力,在达德利活着的时候,伊丽莎白始终没有与西班牙正面开战(达德利死于1588年英西大海战前夕)。


尽管西班牙人并没有实际统治英国,但是英玛丽毕竟是有了强大的外援,她和她的支持者们终于露出了狰狞面孔: 清理国土上的新教异端,将所有宗教变革抹煞殆尽!

谁敢反对,就用火来“净化”他的身体和灵魂!



究其实质,英玛丽的目的与其说是复兴天主教,倒不如说为了当年遭受的迫害与屈辱而疯狂报复。
英格兰这片土地,在宗教的分歧中挣扎,在憎恨这只魔鬼的狞笑中呻吟!


天主教保守派人士斯蒂芬·加德纳,当年被改革派领袖托马斯·克伦威尔玩弄于股掌之上,在克伦威尔死后又被亨利八世抛弃,在爱德华六世期间被囚禁在伦敦塔里。 他在1553年被任命为大法官后,发誓要将自己受到的屈辱从改革派身上加倍讨回来!


在他的主持下,在此后三年中,被迫流亡国外的新教徒不计其数。 在英国国内,共有220名男子和60名女子死于火刑,其中就有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


天主教用火刑“净化”异端
要说英玛丽最仇恨的人,估计克兰麦是所有活着的人里面排第二,仅次于伊丽莎白。 因为克兰麦是新教改革的主要发起者之一,正是他宣布英玛丽的母亲阿拉贡的凯瑟琳与亨利八世的婚姻无效,英玛丽也因此从天之骄女沦为私生女。 虽说根源是因伊丽莎白的母亲安妮·博林而起,但是在英玛丽看来,克兰麦也是蛊惑她父王的重要帮凶。


但是英玛丽并没有直接杀死他,而是打算利用克兰麦在英国教会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强迫他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公开悔过,以达到打击新教的目的。 因此,在被监禁的两年多时间里,克兰麦遭到严酷的审讯,但是他毫不屈服。


英玛丽对克兰麦无计可施,她的幕僚想出了一个让克兰麦屈服的歹毒主意。


1555年10月,克兰麦被押到火刑场,亲眼目睹他的战友休·拉蒂默和里德利受火刑。


拉蒂默和里德利被背对背绑在两根火刑柱上,拉蒂默在临刑前平静地说: “里德利先生,火光闪动,真让人愉悦,今天我们就像上帝赐予的蜡烛,光照英格兰,我相信烛光永远不会熄灭。 ”随后两个人就在克兰麦面前,被烈焰活活吞噬了。



克兰麦虽然被众人尊为新教领袖,但是他本人性格中有胆小怕事的一面,这也是他在严酷的亨利八世时代能屹立不倒的因素之一。 在目睹两位昔日战友活生生化为飞灰的惨状后,他心中的恐惧终于压倒了他的意志,服从了女王复辟旧教的决定,写下放弃新教信仰的悔过书。 并发表了愿意放弃新教重归天主教的公开演讲。


英玛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之后,如果从政治大局考虑,本应对克兰麦网开一面,从而起到“千金买马骨”的示范效果,必然引发大批新教人士动摇。 但是英玛丽心底对克兰麦的恨意犹如泰姆士的河水滔滔不绝,因此他仍然难逃上火刑架化成飞灰的命运。


在得知自己必死无疑后,克兰麦反而放下了一切心理包袱,克服了性格弱点。


1556年3月21日,是克兰麦身赴火刑的日子。 他在火刑场上慷慨陈辞: “不管是上天接纳我,还是地狱吞噬我,今天,我要当众表明我真心的信仰!


他当众重申自己坚定的新教信仰,并宣布: 我的右手写过放弃我真心信仰的悔过书,因此它将先受惩罚!


随后,他将右手伸向烈火,一动也不动、一声不吭地看着它烧成灰,然后身受火刑,从容赴死。


现场围观的人们被克兰麦惊得目瞪口呆。
托马斯·克兰麦身受火刑
处死克兰麦,成为英玛丽政府的一大败笔。


虽然英玛丽政府立即发动舆论攻势,印刷发行了克兰麦皈依天主教的演讲小册子,而对他死前又重返新教的事情只字未提。 然而克兰麦临死前的惊人表现,使得他重归新教信仰的事情尽人皆知,所以小册子的宣传效果微乎其微。


由于克兰麦曾作为新教叛徒,成为他一生洗刷不掉的污点,让新教徒也很难利用克兰麦的死大肆宣传。 因此克兰麦尽管是推动英国宗教改革的关键人物,仅被记录在了约翰 ·福克斯的《法案纪念碑》一书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名字被后人遗忘。


被英玛丽政府挂上火刑柱付之一炬的,除了克兰麦这样的新教改革派高层,甚至还有一些违反了信仰禁令的平民百姓。


比如,渔夫罗林斯·怀特(Raulings White)花钱让孩子去学校读书,他的孩子每天在晚饭前读圣经给他听,因而触犯了禁令被烧死; 德比郡的贫穷盲女琼·维斯特(Joan Waist),因为攒钱买了一本英文圣经,并请人给她朗诵,触犯了禁令被烧死。


……


“殉道者的鲜血,是教会的种子”。


这是公元二世纪基督教士德尔图良(Terullian,也译作特士良)的名言。 英玛丽及其身边的智囊团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天主教徒,应该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


当年的罗马统治者就没有想明白,杀戮永远解决不了异端问题,反而会成为异端进行宣传鼓动最好的材料,壮大异端的势力,使得自身遭受越来越多的仇恨,基督教在当年就是这样成长壮大起来的。


同样的套路,也适用于目前发生在HK的闹剧。 那些幕后策划者的意图,根本没指望废青能推翻特区政府,而是根本把废青当炮灰使。 只要死了人,ZF有理也变成没理了。 然后再开动舆论机器,造成港警杀人的铁证,煽动对ZF的仇恨,进而对北京施加压力,从而达到其险恶目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