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交通运输部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建养与运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连续多年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科技创新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港澳高速公路等“大国工程”建设……作为长沙理工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积淀最为深厚的龙头学科之一,经过68年的发展与数代人接力建设,该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我国道路工程领域已形成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
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实施学科优先发展战略,纵深推进“1+2”学科布局(“1”即交通运输工程学科,“2”即土木工程学科、电气工程学科),构建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学科协力支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统筹集聚优势资源,深度凝练学科特色,聚力筑造学科高峰,积极对接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努力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更大力量。
长沙理工大学作为并列依托单位成功获批“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李泰儒 摄)
科技革命背景下,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1+2”学科布局目标已定,如何让传统强势学科更好地交叉互融、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
长沙理工大学打出一套“组合拳”——
组建成立中共长沙理工大学委员会一流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标一流学科建设要求,优化学科顶层设计和布局,加强内涵建设及科学管理;
广泛开展调研,对近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土木工程学科、电气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和系统总结,激发学院作为学科建设实体的活力;
加强有组织科研,聚焦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建造与防灾、新型电网故障安全监控与灾害防治等交叉学科方向,开展重点攻关;
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依托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搭建交叉互补的教育教学体系;
积极“走出去”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交流,探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扩大学科建设影响力;
聚焦打造长寿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与智慧道路、智能载运工具与运用、交能融合与绿色交通、综合运输与交通安全等五大学科方向,着力形成以交通基础设施长寿命、智慧、交能融合、绿色、韧性为显著特色的一流学科体系……
通过加强布局建设,学科方向交叉融合和提质增效显著。2024年11月,在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两优方案》中,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优先支持与重点保障学科。
在学科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均取得长足进展。交通学院近五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部级及以上教研教改项目30余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新开设“智慧交通与大数据”微专业,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交通运输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长沙理工大学发起成立全国交能融合产学研联盟,并联合主办2024全国交通能源融合技术创新发展大会。(李泰儒 摄)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要抓好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抓好人才、建优团队。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领衔的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团队,多年来活跃在我国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上,为“建设安全耐久、绿色环保且智能先进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这一宏伟目标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支团队解决了道路工程领域建—养—管系列重大科技难题,科技成果指导了我国大部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团队包含13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名省部级人才,目前仍在不断吸纳和培养青年英才。
团队能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原因是什么?
“强有力的支持政策、良好的发展环境、优渥的成长土壤,让我最终选择扎根这里。”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于华南说。2018年,他放弃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毅然回国加入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团队。在团队支持下,他迅速打通了科学研究的“快车道”,五年间发表SCI论文5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主持中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于新也被团队的纳才诚意和优质平台吸引。2021年,他婉拒了多所知名高校的“橄榄枝”,选择加盟长沙理工大学。入校以来,于新瞄准我国大规模服役道面全面升级改造及长期安全运营持续发力,获准立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交通基础设施”重点专项。
立足学科聚才,坚持团队蓄才,充分发挥现有领军人才“以才引才”的虹吸效应。长沙理工大学实施分类、按需、多元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为一流学科建设集聚了一大批至诚报国、潜心研究、敢为人先的高层次拔尖人才。
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团队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取得显著成就,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国自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国自科重点项目2项、国自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他国家级项目1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00余篇,出版专著和专业技术书籍40部,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22部;纵横向进校科研经费2.7亿元。团队为全国31个省市的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持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省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10项。
“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建养与运维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李泰儒 摄)
2024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2024全国交通能源融合技术创新发展大会上,长沙理工大学作为盟主单位发起成立全国交能融合产学研联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等41家单位推动交通能源电气等行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打造交能融合原创技术策源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平台。
“联盟将致力于培育壮大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开展新型能源开发和储能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会上,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付宏渊表示。
这是长沙理工大学积极搭建多学科交叉和跨行业研究平台,实现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共享与优化配置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聚焦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核心领域,以现有平台为基础,整合优势特色学科力量,新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研究所(产业研究院),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承担重大课题、重要领域的载体。
学校还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精准深度对接相关行业头部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开发区等主体,开展战略合作,构建校地、校企战略联盟,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提高转化实效。
长沙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贾传坤就是该机制的受益者之一。在一次学校与湖南高速公路集团的技术合作洽谈会上,他作为专家代表参与交流,得知当时行业存在着废旧沥青处理难题——以现有技术无法将石子从废旧沥青中完全分离,“这一下子激发了我的课题灵感,我们就是研究材料的呀!”会后,仅仅几个月时间,贾传坤就带领团队攻克了这一难题,实现了千万级成果转化。
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长沙理工大学将继续坚定不移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战略,狠抓学科内涵建设,继续推进“1+2”学科布局,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