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创新药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其瓶颈逐渐显现,创新药供给过剩的趋势已初步显现。
在经历了仿制药的激烈竞争后,创新药领域也即将面临类似的供给过剩问题。
自2018年启动的10批仿制药国家集采,前9批累计节省医保资金1673亿元,尽管人均节省约100元,但这些资金
分散在6年之中。
集采现场厂家反应强烈,然而用药群众对药价的下降并未有深刻感知,当前他们更关注的是药效。
创新药在临床上仍存在大量未满足的需求,但其收入仅占院内药品收入的约10%,而支付端却已面临供给过剩的压力。
从供给数量来看,中国创新药的供给量在2021年已超越美国,并且仍在快速增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国内新药NDA(新药上市申请)获批数量2023年为206件,2024年上半年更是猛增至210件。剔除新增适应症的部分,首次批准上市的新药数量依然可观。同时,2024年医保目录新增药品中有89种通过谈判/竞价方式纳入。在这种背景下,专家审评环节的通过率和谈判成功率均创下近三年来的新低,平均降价幅度也创下历年来的最大幅度。问题不再是能降价多少以进入医保,而是能否进入医保。审评端已不再是瓶颈所在。在新药审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五年来我国创新药的上市审批速度显著加快。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从受理到批件(NDA)审批的平均时长逐年缩短。例如,2017年我国创新药从递交NDA到获批上市的平均时间为463天,到2023年已缩短至358天。国产新药IND(临床试验申请)获批数量从2019年的440件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1892件,2024年上半年已获批1463件。国产新药NDA获批数量从2019年的11件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86件,2024年上半年已获批88件。各类统计口径均显示,中国新药数量自2021年起已超过美国,而2017至2023年间,我国开展的关键性临床试验国产新药数量逐年增加,并于2021年超过美国。例如,曾经广受关注的PD-1、PD-L1抑制剂,截至目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15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中包括10种PD-1抑制剂、4种PD-L1抑制剂,以及1种双抗(PD-1/CTLA4)。这些药物广泛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肝癌、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种适应症。此外,最具创新性的CAR-T细胞治疗方面,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自2021年起批准了6款CAR-T细胞产品上市(FDA已批准7款CAR-T细胞),覆盖B细胞恶性肿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价格区间为100万至120万元人民币,但至今没有一款CAR-T细胞被纳入医保目录。
支付端的压力愈加凸显。2024年,医药行业整体的应收账款账期创下新高,各领域趋势较为一致,侧面反映了支付环境趋紧。从宏观层面看,2024年1至10月,全国累计卫生健康支出为16521亿元,同比减少9%。同时,2024年医保目录新增的“全球新”创新药无论在比例还是绝对数量上都创下历年新高。而2023年,40种1类创新药获批在国内上市。尽管医保更倾向于高含金量的1类创新药,但整体支付压力依然巨大。
产品本身的盈利能力不足是创新药面临的关键瓶颈。以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为例,该药预计研发总开支高达64亿元,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投入58亿元。尽管其在国内市场具有先发优势,获得多个适应症的批准,并纳入医保目录,且在国内销售呈增长态势,但按30%的净利率计算,该药自上市至2024年第三季度累计销售额为49亿元,仍需销售200亿元以上才能回收研发成本,几乎难以实现。这表明,即使审评端和支付端都提供了支持,产品在价格战的影响下,其盈利能力仍受到限制,海外市场开拓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美国市场竞争格局已趋于固化,仅依赖小适应症难以打开局面。这显示出,若大单品未能真正带来净利润和现金流的改善,其商业逻辑本身存在缺陷,依赖补贴驱动的大单品难以实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