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体介导激子分配通过单掺杂和重掺杂实现高效的基于簇的白光发光二极管
图1. Cu
4
I
4
簇的结构和光物理性质 (来源: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近期,
黑龙江大学许辉教授课题组
在二苯基吡啶膦(2-(diphenylphosphanyl)pyridine, Dppy)的基础上引入了具有给电子效应的叔丁基咔唑(di-(
tert
-butyl)-carbazole, tBCz)基团,得到了具有给-受体结构的tBCzDppy配体,进而与碘化亚铜配位,成功构建了铜簇[tBCzDPPy]
2
Cu
4
I
4
(图1 a和b)。与未修饰的母体[Dppy]
2
Cu
4
I
4
相比,[tBCzDPPy]
2
Cu
4
I
4
具有与蓝光主体CzAcSF更合适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s, HOMO)和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s, LUMO)能级,可以通过同时捕获空穴和电子直接形成激子;另一方面,团簇的最低单重(first singlet, S
1
)和三重激发态(first triplet, T
1
)能级约为2.2 eV。与2.9 eV的CzAcSF相比,~0.7 eV的大能隙阻止了主体到客体的能量转移。而[tBCzDPPy]
2
Cu
4
I
4
以tBCz为中心的高能级S
9
/S
10
和T
9
/T
10
状态为配体内电荷转移(intraligand charge transfer, ILCT)主导,与CzAcSF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激发态相似。进一步的,~2.6 eV的S
9
/S
10
和T
9
/T
10
能级正好位于CzAcSF和[tBCzDPPy]
2
Cu
4
I
4
的S
1
和T
1
能级的中间,因此它们可以作为中间能级,通过一个阶梯状的过程促进激子分配到团簇中,即能量从CzAcSF的S
1
/T
1
转移到[tBCzDPPy]
2
Cu
4
I
4
的S
9
/T
9
(或S
10
/T
10
),再通过内转换转移到[tBCzDPPy]
2
Cu
4
I
4
的S
1
/T
1
(图1 c)。所以tBCz基团的引入可以优化CzAcSF主体到簇的电荷和能量转移,使掺杂膜的光致发光量子效率(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 PLQY)达到80%以上(图1 d),所制备的白光器件在铜簇掺杂浓度高达30%时,实现了22.3%的最大EQE, 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白光二极管的记录值,也是全色电致发光二极管的最佳结果之一(图2)。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 10.1038/s41467-024-49394-8),第一作者为黑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
孙佳南
。
图2. CzAcSF:
x
% Cu4I4簇的旋涂电致发光器件性能(来源:
Nature Communica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