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简介
冯婧,笔名“凡榕”,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品设计师、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学会会员、上海服饰行业学会理事、上海旅游行业协会会员、独幅旗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荣获“上海市首批非遗传承青年人才”“上海星锐工艺美术大师明日之星”“青浦工匠”“青浦首批文旅骨干人才”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冯婧潜心研究旗袍历史和古法版型,成功复原并大力传播独幅旗袍制作技艺。近年来,她创作的作品荣获了多项国家级大奖: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奖”,2024年海峡两岸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匠杯”创新设计作品大赛(工艺美术类)金奖,第六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经典工美”作品大赛金奖,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交易博览会“经典工美”作品大赛金奖。目前,冯婧与其创立的华福汇拥有版权21项、发明专利2项、注册商标25项、知识产权贯标1项,发表科研论文6篇。
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活色生香的人间奇花,是周迅在《风声》中的优雅谨慎,是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百媚千娇,是辛芷蕾在《繁花》里的精明干练……旗袍之于女性,是一种端庄大气,是一种古典优雅,更是一种现代时尚,尽显中式美学的典雅与韵味。
旗袍在冯婧的心中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与突破。多年来,她以旗袍艺术为载体,不断在时尚美学、古典传承、非遗织绣、刺绣工艺等艺术领域发力深耕,致力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传统的旗袍技艺在她的手中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她以匠人之心,将自己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和对美的执着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
采访中,冯婧对记者说:“我对自己身份的定义是‘海派旗袍艺术中独树一帜的非遗传承人’。因为,我从小就有个梦想,希望把中国的织绣面料、刺绣工艺以及丝绸、珠宝,都能够结合在一件服饰上面。”
走进冯婧创立的华福汇展厅,观者仿佛进入了一个手工艺术的殿堂,琳琅满目的非遗手工艺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镇馆之宝”,非独幅旗袍莫属。
“一片布料不经过分解就可以做出一件成衣,平铺时浑然一体没有拼缝,穿着时展现人体曲线,这项工艺对工匠的技艺水平和艺术修养要求极高。”冯婧向记者介绍,“独幅旗袍的主要特征是圆领大襟、独幅无缝,从选料到成品,大的工序有几十道,在每一个制作步骤中,小的工序有上千道细节,其中最重要的是量体、制版、裁剪、拔烫、刮浆、绲边和盘扣这些关键环节。独幅旗袍又名‘一片式旗袍’,其延续了中国旗袍史上最古老的制作技艺,这种工艺是现代化机器无法取代的。独幅旗袍版型可以将合体、舒适及穿着者身形胖瘦兼容,这是天然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低调、海纳百川的意境之美,其艺术价值远超服饰范畴,成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艺术形式。”
冯婧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虽然大学所学专业与服装设计无关,但毕业几年后,她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旗袍创作的艺术之路。为了学习并掌握旗袍的制作技术和一些业内秘不外传的工艺,她跑遍上海所有制作旗袍的工坊实地考察学习,并拜师华东大学校长及非遗旗袍带头人郭丽莹,钻研裁缝、织绣、缂丝等工艺,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
“我开始是学海派旗袍,后来觉得没有挑战性了,于是便开始研究最古老的旗袍工艺——独幅旗袍制作技艺。此后,我又着手研究传统婚嫁服饰、戏曲服装,近十年来,我和福华汇的众多能工巧匠致力探索将传统非遗织绣都运用到设计中,以百花繁盛之势,全景式呈现出中式华服与中国织绣的艺术魅力。”冯婧说道。
据介绍,一件完美的独幅旗袍作品,既要追求外在的艺术性与工艺性,还要充分体现其内在的浪漫典雅与和谐内敛的气质。为此,冯婧带领团队尝试将潮绣、苏绣、彝绣、珠绣等充满特色的民族工艺融入作品之中,在追求合体与时尚的同时为旗袍增添了更多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出华福汇匠人的工艺水平和执着匠心。在深挖独幅旗袍技艺的同时,她还充分挖掘绣织工艺,推出了一系列将绣织和传统工艺进行融合的文创品,赋予文创产品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成功开创了‘绣中绣’的技法,将中国绣织中顶级的桑蚕丝面料与国内外跨界绣织工艺相结合,在每一件作品中呈现出‘绣中有绣,画中有画’的艺术效果,其应用的绣织工艺和丝绸,可以堪称世界上“最奢华的面料”。目前,云锦、漳缎、织锦罗、宋锦、正绢、缂丝、西针织、绮、香云纱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织绣材料,都已经被我们应用到服饰以及生活类艺术衍生品的创作中,我们以非遗技艺的跨界运用,致力将中华针尖上的国粹发扬光大,将中国最奢华的服饰和面料展现在世界的时尚舞台。
2023年,独幅旗袍制作技艺被列入上海市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华福汇作为古法独幅旗袍技艺传承保护单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
冯婧对记者说:“华福汇的名字蕴含了我对艺术的美好追求与向往,即‘源于中华、福满人间、融汇天下’。目前,华福汇已成为上海湘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核心文化运营品牌,是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单位、上海服饰行业学会理事单位、上海旅游行业协会会员单位、独幅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单位。多年来,企业立足青浦面向全国,植根江南织绣的文化沃土,汲取历代传承的千年记忆,专业运用中国传统桑蚕丝非遗绣织与传统服饰技艺并跨界融合工艺美术各类技艺和意大利工艺,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织绣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再现‘盛世丝路’的璀璨华光。”
作为独幅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单位,如今的华福汇已经成为一大批精益求精的优秀中华工匠的集合体,在深挖独幅旗袍制作技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以及商周时期以来的十字结构服饰技艺中,将美学与健康,艺术与工艺有机融合,构建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研习交流平台,致力开创文旅、传统美学以及非遗技艺结合的推广模式,为传承和复兴手工艺的创新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华福汇坚持匠心、初心、爱心,用品质、内涵、工艺、传承、手工和创新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努力实现工艺与工艺、工艺与公益、工艺与科技的跨界合作。
采访中,冯婧感慨地说:“华福汇是我创立的,但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们这个团队之所以能够在行业中取得了很多成绩,皆源于全体匠人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华福汇创作出的每一件作品,都蕴含了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心血。从创立之初,华福汇就始终致力于以中国传统非遗服饰技艺及艺术制作为切入点,实现服务定制、技艺传承、艺术交流、渠道贯通、文化赋能、产业运作六大驱力,打造融合共生的文化艺术生态群落发展模式,实现爱的传递和文化传承。在我们用心、用情地创作中,诠释出‘源于中华、福满人间、融汇天下’的品牌初心。”
旗袍展现出独属于女性的美,冯婧让旗袍之美不断闪耀时代光彩的同时,也不忘关注女性主体性的构建。她积极帮扶贫困妇女、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让处境艰难的女性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树立自信、实现自我、创造价值,进而回馈社会。
冯婧说:“我们通过保留最纯粹的手工,打造出一系列集华服工艺及跨界艺术创新的衍生品,并通过工艺带动公益,助力云南山区妇女及残疾儿童,随着平台自身造血能力的提升,带动这些弱势人群具备自身的造血能力,以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多年来,冯婧始终坚持“让艺术走进生活”的发展理念,引领华福汇不断推进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效应。同时,她不断探索传统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全新表达方式,拓展更多生活化、艺术化应用场景,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千年流传下来的华美服饰与技艺,不断传播东方美学,提升受众审美意趣与文化品味,也让坚守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华福汇走向国际。
2023年5月,一场主题为“碧水映红船,才子会佳人”的江南水桥婚礼秀在朱家角古镇举行,华福汇融合现代审美、中华非遗和水乡文化,营造出具有独特美感的“水上浪漫”。冯婧通过一系列跨界艺术创新的探索,推出了“为爱旅行”水桥婚旅和非遗婚俗体验项目,以特色非遗技艺带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以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手段、新形式,开创文旅融合新业态,更好地推广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
“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自己能举办一场传统的中式婚礼。遗憾的是,20年前我结婚时,举行的是身穿西式婚纱的草坪婚礼。‘为爱旅行’既拓展了传统非遗的应用场景,也圆了我的中式婚礼梦,我已经为这场秀准备了很长时间。未来,我们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青浦当地民俗特色、非遗手工艺技艺、华服婚俗体验等元素的有机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和看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茶、花、香道与琴棋书画、古典美学、手工艺教学与文化传播,将工艺雅集之美带进日常生活,通过开设非遗传承班,让众多传统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冯婧说道。
据了解,水桥婚礼是江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婚礼风俗,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桥婚礼中,船就是花轿,十里水路就是十里红妆,这种江南水乡中式婚礼极具浪漫情怀。十里红妆源自于宁海女子张桂籣救庸王的历史典故,是江浙繁富奢华婚礼的代名词,江南水乡水桥婚礼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婚礼仪式,其特点是在水上桥梁举行婚礼,水桥婚俗被视为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婚礼形式之一,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婧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财富,手工艺品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性代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精神。华福汇做手工艺传承的初衷就是要把这个根留住。多年来,我们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恒心、守住匠心,持续聚焦非遗手工艺品创作与创新,致力于探索挖掘非遗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新路径,以期通过手工之美,致敬中华匠心,展现传统工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