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mbiz.qpic.cn/sz_mmbiz_jpg/jq88VLeZTibVqIZEpVR0nv6GxO9NibibiaUmWz6POPrz9jDkYe6NuBia8uZVpUWT2q2gK8uYiaFR7JyZwLObumVtPW7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
中秋节前看到的一则新闻,真的让我感到一种在月饼馅料中吃到苍蝇般的恶心。
安徽合肥一位家长将包含五粮液及高档化妆品的礼品送至老师所在小区门口的水果店,并告知老师去取,随后,两人客套的电话录音、一男子取走礼品的视频便在网上疯传。据说家长还将 “证据” 送到了教育局。
视频中可以听出,两个人的语气非常的亲切热络,应该是平时没少打交道。家长送得顺其自然,老师收得轻车熟路,一个是笑里藏刀,一个是利令智昏。简单的几句对话,就像一幕精短的情景剧,潜藏着太多的人情世故、心机套路。难怪有人说,生活才是最伟大的编剧。
老师收礼,家长设局,如果在这两个人、两种行为之间权衡比较,后者之恶要远甚于前者,因为对于人心和社会风气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更大。老师之错,错在贪心,更多的是出于利己;而这个家长之错,错在恶意,出发点就是损人。一个贪,一个坏,若不得不三人行,你更害怕跟谁打交道?老师的行为固然让人不齿,但家长的行径更让人不寒而栗。哪怕这位家长用蹲守等手段,抓住老师收别人礼的“辫子”而进行举报,我都说不出什么。可能这个老师在收礼的时候,还并不知道这些礼物价值几何,这位家长却是处心积虑地特意选择了高价的礼品,来加重老师的“罪过”,如此居心,实在险恶。
肯定有人会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这个老师行得正坐得端,又怎么会给这个家长设局的可乘之机呢?这话说得没错,我也无意替这位老师过多辩解开脱。但就像曾经的《奇葩说》选手杨奇函说的:“维持我们节俭的,可能是我们的贫穷;维持我们检点的,可能是我们的丑陋;维持我们低调的,可能是我们的平庸;维持我们钻研的,可能是我们的笨拙;促成我们义无反顾的,可能是我们的走投无路;激发我们看淡一切的,可能是我们的一无所有;我们心无旁骛,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从容;我们刚正不阿,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资格被诱惑。”我们未必是人好,可能只是没有机会去放荡,所以永远不要考验人性,人性经不得考验,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有欲望,都有复杂多义、不为人知的一面。
《新唐书》“裴矩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疾贪吏,欲痛惩乂之”,便想效法前朝的隋文帝,让人给官员送礼来“考验”其是否贪腐,果然就有上钩的,唐太宗一怒就要下诏杀之,正是裴矩挺身而出,指出“吏受赇,死固宜。然陛下以计绐之,因即行法,所谓罔人以罪,非道之以德之谊。”唐太宗欣然接受,不仅免除受贿官员一死,还当众表扬了裴矩。
裴矩说的“以计绐之,因即行法,所谓罔人以罪”,其实就是在说唐太宗是在“钓鱼式执法”,“设罪以陷人”。这就像你要防止猫儿偷腥,你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最不应该的,就是把鱼放在猫的鼻子下面。比起不可控的欲望,不可测的人心显然更可怕。
我们惩罚一种行为,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端正社会风气。但如果我们为了惩罚一种不正当的行为,而采取另一种更不正当甚至更恶劣的手段,只会让社会秩序愈发混乱,社会风气更加混浊。这就是我为什么反感打着正义、维权旗号的“铁头”之流,在我看来,他们就是“道德的第三只手”,就是“道德之贼”:看似在“捍卫”一种道德,实际却是偷走了更多更大的道德。不过是在以道德正义之名,满足自己的私心私欲。用名贵礼品设局“钓鱼”老师的家长,和之前因为收了六块钱巧克力就把园长开除的幼儿园,其实都是在对规则的恶意利用。我们的社会对于这样的行为,绝不能鼓励,更不能纵容,不能因为憎恶一些事,而让另一些更可憎的人粉墨登场、招摇过市。
还好,这次合肥市教育局对于此事的回复,除了明确老师对礼物应该拒绝之外,同时表示是否为“家长设局”正在核查中。也就是说,不是对老师一罚了之就万事大吉,家长是否设局亦是重要考量因素。我觉得这才是负责任的官方态度,事关一个老师的职业生涯,也事关社会风气和道德法律的现实走向,理应慎重对待,岂可草率平事?
如果说,收礼的老师和设局的家长,在这起事件中能够带给我们的唯一“价值”,就是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和提示:人呐,要活得清清白白,更要堂堂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