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以色列仿制药巨头梯瓦有意与广药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来拓展全球第二大仿制药市场,但李楚源并未透露合资公司的组织结构以及更多的财务细节。
“随着中国监管制度的改革,允许进口更多的国外产品。而对于国外公司来说,如果想进入中国市场,你有产品和技术就够了,可以与我们合作,不必自建工厂。”李楚源对彭博社表示。
随后,梯瓦方面表示,还未就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达成协议。目前,梯瓦在杭州萧山有一家API工厂,并通过与本地一家公司达成分销协议销售药品。
尽管否认了建立合资公司事宜,但梯瓦却并未否认有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或是否正在与广药集团洽谈。如若与广药集团最终达成一致,对于患者来说,更多物美价廉的国际仿制药将可供选择,而对于本土大批仿制药企业来说,最大的那只狼或许真的要来了。
狼来了?
这并不是梯瓦第一次与中国本土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1992年,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制药企业爱华克斯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即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2005年,梯瓦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爱华克斯,由此成为了贝克诺顿的外方股东,并获得50%股权。
接手后,梯瓦对贝克诺顿进行改造,借鉴梯瓦运营体制,引进梯瓦技术与人才,使用梯瓦的质量控制体系等,使得贝克诺顿的重要产品阿莫西林在当时实现年销售量过亿的成绩。
2015年,昆药集团出资2.94亿元从梯瓦手中回购了贝克诺顿49%的股份,使梯瓦在贝克诺顿的持股比例降低至1%。据了解,此次梯瓦出让贝克诺顿股份,是基于该公司的全球战略考虑。而由此,梯瓦在中国的首次合资之旅也宣告结束。
实际上,眼下对于梯瓦来说困难重重。
根据梯瓦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收入为56.1亿美元,同比增长0.8%,净利润为11亿美元,同比下降21.4%,而公司整体负债仍高达347亿美元。按照梯瓦计划,今年拟完成50亿美元的债务清算。
不久前,梯瓦宣布启动非核心业务剥离计划,以兑现偿还定期债务的承诺,同时更专注于核心治疗领域,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单元、美国市场以外的全球女性健康业务、冰岛子公司、欧洲肿瘤业务等相继传出将被售出,而梯瓦表示还将继续寻求其他资产剥离计划。
除了仍居高不下的负责,梯瓦的业绩表示也并不尽如人意。根据梯瓦2017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虽然第二季度销售收入因并购而出现小幅上升,但毛利、净利以及中期股息等关键盈利指数全部重度下挫,而且公司已经调低了全年的销售预测,这直接引发了8月份开始的梯瓦股价跳水。
2017年9月,梯瓦迎来了新任CEO,之前担任丹麦灵北制药一把手的科勒·舒尔茨将出任梯瓦CEO。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梯瓦带出困境,重振业绩,而资本市场对此也给予了十分积极的回应。上任消息公布当日,梯瓦股价的涨幅超过了10%。那么,中国市场有可能成为梯瓦的“救赎地”吗?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2016年中国整体医药市场销售额中,仿制药销售占据了64%,而据梯瓦的一份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仿制药市场还将增长9%。
今年9月的投资者会议上,梯瓦时任首席财务官Eyal Desheh,表示,进入中国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里赚钱也是巨大的挑战。在2016年度财务报告中,梯瓦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合适机会的来临,公司计划扩大在中国和巴西等市场的存在。
影响几何?
从某种角度来看,虽然目前的梯瓦仍身处困境,但整个公司依然具有强劲的竞争力:一方面它仍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企业,具有足够的经营优势和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实力依然不容小觑,同时这也是全球制药技术水平最高的企业之一。因此,一旦这匹头狼开始在中国市场有所行动,中国4000家仿制药企业或将面临最大竞争。
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内仿制药企业毫无疑问面临“优胜劣汰”,市场洗牌在所难免。对于中小型仿制药企业来说,与大型药企进行合作或是通过提高研发能力达到转型,是其未来主要的两个方向。
而对于类似广药的国内巨头来说,完成所有289目录中产品的一致性评价工作并不现实,这也就意味着会有部分仿制药产品将被放弃。如若在此时能与梯瓦这样的全球仿制药巨头牵手合作,借助后者的产品优势和市场地位,以此来弥补一致性评价带来的损失也并非不能实现。
自梯瓦成立以来至发展成全球最大仿制药公司的过程中,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与全球制药行业内竞争对手的“过招”中,“合则共赢”的精神一直贯彻其中。这个“合”非“合并”,而是“合作”。
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从而进入该国市场,是梯瓦更主动进军不同地域的方式之一。随着仿制药市场在欧美的成熟,梯瓦将目标选择性的放在了更具有潜力的亚洲市场。在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建厂意味着其强大的仿制药系统进入其中,廉价的仿制药会带给当地患者更多的益处,于人于己而言,都是一种“共赢”。
根据美国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报告,随着生物药物专利陆续到期、医药外包模式的兴起、创新与仿制药之间的界线被打破,全球仿制药产业正在构建新生态系统,更多创新性的,甚至是跨领域的运营新模式将应运而生。今非昔比,规模化已经不再是仿制药企业竞争力的唯一要素,如何充分利用公司的已有技术及规模优势,如何牢牢抓住生物类似药、专科仿制药、高附加值产品、知名OTC产品市场中涌现的新机遇,也许正是未来包括梯瓦在内的仿制药巨头们再一次崛起的关键所在。
【十一特供】深度剖析仿制药巨头梯瓦百年崛起之道与如今困局下的救赎之路!
扫描二维码,参加药代备案落地全国巡讲交流(免费)
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