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燕大元照
北大社第五图书事业部 · 燕大元照法律图书官方账号,在打造精品法律图书的路上,我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 ~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同济大学AFM:限域效应优化电化学膜中微污染 ... ·  19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北化贾晓龙/杨小平团队、南昆大王浩团队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南京林业大学陈楚楚 Carbohyd. ... ·  3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王京霞研究员团队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燕大元照

王泽鉴:案例是学习法律最好的方法 !|  开学季 · 荐书

燕大元照  · 公众号  ·  · 2020-10-12 18:08

正文




法律是一个不断适应现实生活变化的学科,这就需要不断学习、了解新的法律知识、判例。因此,没有终身学习习惯的人是不能够从事法律行业的。其他职业的工作和业余时间分得很清楚,但想做一个称职的法律人,业余生活注定不会太丰富多彩,一定要和枯燥的法律书籍条文打交道。




王泽鉴先生曾出版「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共八册,被称为“天龙八部”。著作转引率高居华人法学界第一位,对中国法学研究水准之提升、研究方法之启发与法学人才之培育等,均可谓贡献至伟。


他认为,高效的学习法律知识,至少要做到以下方面:



01.

学习法律的人应带有几分自傲


学习法律的人,常自称为“法律人” Lawyer/Jurist ,带有几分自傲!几分期许!


然则,法律人与所谓的外行人 非法律人 ,究竟有何不同?


在一个法治社会,法律人常自负地认为,大者能经国济世,小者能保障人权,将正义带给平民。


法律人为什么会有此理想,有此自信?


这个问题,不难答复!因为一个人经由学习法律,通常可以获得以下能力:



1.法律知识。明了现行法制的体系、基本法律的内容、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及教济程序。


2.法律思维。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


3.解决争议。依法律规定,作合乎事理规划,预防争议发生于先,处理已发生的争议于后,协助建立、维护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此之所谓“争议”,系从广义,除个案的争讼外,尚包括契约、章程的订定,法令规章的制定等。



02.

法律是思维的训练而非单纯的记忆


法律不一定要念得多,法律念得多只是记忆而已,法律是要选几个重要的题目,训练思考能力,这个思考能力用在哪里,哪里就解决问题。


法律的问题千千万万,光靠你的记忆不行,你也不必都懂,法律全书这么大,念的只要一点点, 法律是通过一些重要问题的训练,让你养成一种思考的方法跟思考的模式。


实例题训练的能力是什么呢,不是说你记忆这个案例题,而是让你能够处理新发生的案例,这靠什么呢,就靠你思考的方法,思考的能力,这个思考的能力也要反复练习。



03.

要靠写着来学习而不是阅读


如果你到美国去念书的时候,学生在图书馆都在做什么呢?


都在做笔记!学生在那里不是拿一本书在看,而是在划来划去。


你去看英美法的学生的时候,他前面都是很多的判例集,整理分析判例,或者把判例节录下来,并总结判例的原则,上课要交报告,要做笔记,要进行不同的案例的归纳。法律的学习一个是归纳一个是演绎。


你如果到德国去的时候,学生图书馆没太多人在很休闲地看书,因为老师都出了实例的题目,他前面都摆了六七本书,那个图书馆都比较大,可以容纳很多人,它的教科书一买就买二三十本,很多人要用,你不会看见一个学生一直坐在那边看书,他一定跑来跑去,为什么呢?


他这本书写完了笔记他就放回去另外拿一本来看,他都是在写作,不是在念书,因为要交作业,要交实例题的报告,所以他是靠着写来学习,而不是阅读来学习,就是说结合着法律的实际问题来学习。



04.

晚睡一点,早起一点,勉强自己一点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会围绕某个问题具体论述,而不是说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一方面可以引发同学思考,另一方面上课时可以用得到。有了实例就会思考,就会促进你自己讨论。


英国有一个学者到台湾访问,有人问他:你怎么写那么多书呢?英国的学者答道:晚睡一点,早起一点,勉强自己一点。


我写作怎么写呢?我是晚上看书,早上想一想,散步回来就写几个小时,几乎没有中断过,我现在讲话也很清楚,思路还好。


我写「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我跟各位同学老师报告,并不是我懂才去写它,因为我发现我不懂但是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就开始找资料,由不懂慢慢变成懂,懂之后就把它大胆的登出来,有了习惯之后就慢慢就好起来了。


我一直说写一篇文章很难,但是我觉得跨出第一步很要紧,跨出去尽量找问题。


比如要不要承担与有过失,这是一个问题。一个人看见车祸结果精神崩溃了,我说这个案子本身也可以写一个文章,就是说看见,mental shock cases,这个也可以写一篇文章,写的时候就看书,看书的时候就想,不懂的变懂,自己的水平就慢慢提升,每写一篇进步一点。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了解太少,但是靠着写一篇文章自己增进一点,写一篇文章增进一点,日积月累稍微有一点增加,完全是从不懂到慢慢有所了解,借着每篇文章的探索,使自己在问题的认识上有所增进。



05.

案例是学习法律最好的方法


当我是一个年轻的学者的时候,或者学生的时候,或者博士班的时候,我都是在通过判例学习法律的。写一个判例是在参与法律的进步。


我们知道德国有一很有名的学者Phumann,他已经90岁了,最近还写了几篇文章,我的老师还在写判例,老的学者已经快退休了还写判例文章,为什么呢?


他心有所挂念,虽然年纪已经很大,还是会写一篇文章说好像不应该这样子,对重要理论会提意见,我们对判例的研究有几个责任:



第一,学习,我一直是从写判例学习,让我们认识事实,适用法律;


第二,参与法律的进步,判例的研究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台湾一出现问题就指责我们的判决理由太简单,学者一直找不到好的判决评论。


我个人有个看法,每一个判决既然是一个判决,都有它重要的原则,学者研究判例的任务就是去发现、探讨、组成蕴含在判决里的法律原理。


这里我可以说个例子:


有一个律师把这个案子寄给我,这个案子我也不太懂,没有关系,因为我一直在读判决。读了这个新的案子后,我就赶快去查资料,查各国的资料,开始整理。


通常写文章都是这样的,不是懂了,而是遇到一个案子就去查,凭着平常的训练就慢慢的写出来。



06.

合作学习,用问题来引导


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你就要去想,去阅读,去设计。


设计题目的时候,晚上是不能睡觉的,要阅读彻底,要把相关资料都印好。教科书中的内容都很简单的,因此把有关善意取得的文章都取过来,教科书上有善意取得的内容也要影印下来,装成一个小册子,这就是讨论善意取得时重要的资料。


先设计一个题目,到那一天四个人五个人也好,坐在一起,花一个小时来写这个题目,写好之后先不讨论,拿去影印,每一个人去影印别人的一张。


然后我们再讨论,你怎么这么写,你怎么这么说,你怎么会跟我意见那么不一样,这样下来,我们这个礼拜就讨论一个善意取得,每个人都去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