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通通免费!北京8个被严重低估的小众景点!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这地方,是“万龙甲”照进现实景观了吗? ·  20 小时前  
最爱大北京  ·  复旦大学研究:周末补觉1-2小时,竟有这些神 ... ·  22 小时前  
北京本地宝  ·  正式实施!驾驶证申领政策有变!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在香港最贵的弘立书院读书,和李嘉诚孙辈做同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 2024-10-05 11:37

正文

👆欢迎关注广深妈妈圈,一起探索大湾区教育难题

说到中国的国际化教育,香港绝对是“标杆”。


虽然在过去动荡的几年里,有许多港宝回流,但香港地区的国际学校,依然是内地很多家庭尤其是广深家庭的重要选择。

明是我多年的好友,从小就是学霸,美国读完法律研究生后就一直定居香港,做了律师。上次聊天才知道,她家女儿竟然在香港赫赫有名的弘立书院。


△ 弘立书院外观照

2003年8月,被誉为“光纤之父”的诺贝尔奖得主高锟等人创办弘立书院,当时只有56位一至四年级的学生。短短十四年,这间一条龙学校送走不过六届毕业生,却已然成为香港最热门的私立学校。

2021年,弘立书院共有8个学生获得IB满分45分,占毕业班的14%,另有13位43-44分,38位40分以上!收到来自全球117所大学的407份录取通知书,包括牛津、斯坦福、宾大、伦敦帝国、伦敦大学、都柏林三一学院等。

△ 2009年,弘立书院创始校董高锟爵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她笑称自己是 “港漂”家庭 她是如何给女儿规划教育路线的?在香港的内地家庭如何选择国际学校?这两年,她们在香港还好吗?相信这篇信息量巨大的文章可以给到不少家庭启发和帮助。

(以下为第一人称叙述)

国庆节后,“真棒”直播间将迎来一年一度的 低龄留学论坛 ,线上线下同步启动,深度解读 英/美/加/新/澳/港等地初高中 申请经验和就读体验。

👇感兴趣的家长可 扫码入群,提前预约👇



“港漂”家庭香港择校科普

我美国研究生毕业就来到了香港工作,也是有了孩子以后,才开始关注孩子的择校问题。因为工作很忙,多数信息都是听同事推荐。

香港地区的学校分为 资助(津贴)、官立、直资、私立、国际学校 5种。

官立学校和资助学校类似大陆的公立学校,是统一按学区(在香港叫做“校网”,类似大陆“学区房”的概念)派位的,不收学费。直资和私立学校自主招生,自负盈亏,由校董会管理。好的直资和私立小学,竞争最为激烈,热门私小会有几千人报名录取100人的情况。

一般来说,很多家长愿意选择 “龙校” ,也就是小学和对接的中学结合成 “一条龙” ,“龙”内的小六毕业生不用考试或参加升中派位,可以全部直升“龙”内的中学。此外,好的国际学校也是早早就要去申请,像汉基、英基、香港国际学校、新加坡国际、德瑞等等。

△ 48人争1个位,难度可见一斑

所以为什么在香港大家都说要 赢在子宫里 ,因为可能你进了一个好的幼稚园,就意味着你可以上一个好的小学,继而可以上好的中学。



香港很多好的传统名校都是教会学校,如果你有一张受洗的证会加分,父母或兄弟姐妹是学校校友,有很牛的推荐人都可以加分。但是对于我们第一代港漂来说,这些加分项都很难。


我们也试过传统名校,但是都不是很理想,要么被拒要么放在备选名单里。

幼稚园:老师把鞋扔进了垃圾桶

选幼稚园的时候,我主要考虑的是要离家近,另外希望她可以去一个除了 有普通话和英语教学,同时也有粤语(即“两文三语”) 的学校,还最好是“龙校”。

最后,我选择了位于半山的幼稚园,这是一家有教会背景的私立学校,有对接的小学和中学,还教授西班牙语。同学有大陆的,香港本地的,也有西方的。老师大部分是本地人,教学语言也大部分是粤语。

但是经历了这间幼稚园之后,我发现可能不太适合我家孩子。因为女儿性格比较自由随意,在幼稚园里有一次没有把鞋子放好,结果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她的鞋直接扔到了垃圾桶。老师可能就想给她一个教训,不过这件事给她造成蛮大创伤的,后面一提到这个老师就会哭;

此外,学校由于有教会背景,所以教学中有宗教课还有早上的祷告时间。而我是佛教徒;

另外就是,孩子外公去幼儿园参加家长体验课也发现,本地老师的普通话带有粤语口音,小鸟读“小了(liao)”,全班小朋友还跟着一起念。外公就很疑惑, 这样能教出地道的普通话吗?

△ 电视剧《小舍得》剧照

小学:插班考

所以升小学的时候,我们就打算转学了。

当时设定的要求是, 学校的中文教学要好,要国际化但又不能太自由散漫,非教会学校,老师背景多元化。 弘立是12年一贯制的,一旦进去了基本能够保证直升。而且它的创办人是诺奖得主,我很喜欢它的学术氛围。

但由于弘立竞争激烈,很多家长都是早早把孩子送到弘立幼稚园,从而可以直升弘立小学,我们只能参加插班考。幸运的是小学一年级那年正好放出来20多个名额,我们虽然没买学券,居然被录取了,据说当时有几百个孩子参加考试。


△ TVB纪录片揭秘: 香港一些名校只招收特定月份的宝宝

弘立的学券很贵,当时差不多是600多万,等于是给学校了一笔600万的无息贷款,离校后会还给你。但购买学券只是得到额外的面试机会,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但不保证一定录取。

当然,如果你买了学券没被录取,可以在中介市场上买卖和转让。有人会把这当投资,因为学券是限量发行,弘立的学券又特别抢手,肯定有买家。

不过当时我没买,太贵了。

“最贵私校”、“天价债券”,关于弘立的报道中常见到这两个前缀。现在市面上弘立的二手债券550至700万港元不等,而且有价有市,成交后卖家除了给弘立书院的智立教育基金有限公司一笔转让费外,还必须和基金会均分利润。

香港的很多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都有学券,包括汉基、英基这些国际学校。弘立算是市场上最高的价格之一。

弘立的申请表有很多论文式的问题,比如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理念?如果你的孩子来了弘立,你对于我们的Community会有什么贡献?后来我才明白,学校鼓励家长尽量参与学校的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 TVB纪录片揭秘 有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好的幼儿园,面试当校工

有参加面试培训班吗?

面试我当时有给她准备,但也不是那种特别对口的培训班,只是教了一下孩子基本的礼仪,比如面试的时候要鞠躬,拉开座位,面试完了之后要说谢谢这些很基础的礼仪。

学科方面,因为她上的幼稚园的课业程度本来就算比较深的,所以就没有怎么给她补。

面试分好几轮。第一轮面试只有孩子参与,是初选。


第二轮面试会邀请家长,家长可以选择用中文面试(和小学校长)还是用英文面试(和小学招生办主任)。我们选的是中文面试。弘立的现任小学校长是以前北京一所名校过去的,我跟她特别聊得来,她也一直在赞同我的教育观念,当时我就觉得,稳了。

在弘立的就读体验

我觉得弘立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学校的目标之一是 孩子的中英文都达到母语水平 ,比起很多国际学校重英文轻中文,对于很多家庭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中文更难学。

刚入校的时候中文跟英文的比例是 7:3 ,随着年级升高而把中文的比例调低,而把英文比例增高。到了九、十年级比例是 2:8

△ 如果要评选全港最重视中文的国际学校,那么弘立书院一定名列前茅

教材上,小学的中文和中文数学用的香港本地教材,而英文数学和英文是没有教材的,从各个地方去拿一些东西汇成它自己的一个教学体系。

平时功课不多,1个小时内就搞定了,但是学校特别强调多阅读,寒暑假没有作业,老师唯一的要求是阅读,会开中英文各一个书单让孩子自己选读,写阅读报告。没有所谓的考试的概念,平常阶段性地有一个评估,也没有末位淘汰制。

△ 弘立书院对普通话学习有明确的要求

校风来说的话,虽然它是私立偏国际的风格,但也很注重传统教育,以 “八德一智” (智、忠、孝、仁、爱、礼、义、和、平)作为价值体系,小学部也是以这样的名字来分班的,所以总体而言校风不错。 师资特别强,好多都是各种中外名校教育学的硕士博士。

△ 弘立公布的教师学历比例,拥有硕博学历的占70%

除了传统的语数英之外,学校还有探索课,认识你自己、你的社区、你所生活的地球,会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独立的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或者和同学组队完成项目并做演讲。

学校每年都会换老师,所有孩子重新分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体验,这点跟内地的家长希望老师一直跟着孩子的心态不同,很多家长就觉得一年换一次挺好的,万一遇到个合不来的老师,不用转学,忍到下一年分班就好了。

学校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比如分享家长的职业(我分享过当律师的生活是怎样的)、家乡的特色菜(我爸做了四喜烤麸,带了PPT去班里演示做菜过程,给每个孩子试吃)。

△ 弘立书院有设种植场,供学生栽种植物

班上也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女儿班上有个孩子,上课的时候会突然在地上躺下来,或者把自己的作业纸撕了。女儿说经常有一个老师坐在他边上陪着他。

这其实对普通孩子和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是双赢的,特别是那种问题很轻微的孩子,这样他没有被特殊对待,其实也容易在正常的孩子中慢慢自愈,对正常的孩子来说,也更容易建立同理心。

和李嘉诚的孙子做同学

我们这种专业人士处于家长鄙视链的最底层,哈哈。因为学校很希望家长能够多多去学校参与活动,工作很忙的专业人士又帮不上忙,也出不了力。

全职妈妈很多。有一年班级妈妈聚会, 20个妈妈里大概只有2、3个妈妈是全职工作的,其他都是全职妈妈。吃完饭其他妈妈都约着下一轮活动,我那时就感觉自己好穷,人家都财富自由不用工作了,我还要回去搬砖(笑)。

有些妈妈还有好几个孩子都在弘立,她们可能就相当于全职在学校,做故事妈妈、午餐妈妈、帮学校图书馆整理图书,大大小小活动都有她们。

有的人会想,如果去了这样的学校,我就有可能挤入上流社会,我觉得好像也想多了。我女儿曾经的同班同学有李嘉诚的孙子,刘銮雄和甘比的孩子也在弘立,但孩子之间是很简单的,而且会自动找到和自己背景相同的孩子做朋友,我们家长也是,玩得好的都是港漂或者专业人士背景的家庭。

△ 媒体曾报道称李嘉诚孙子已入读弘立书院

你听着觉得弘立好牛,但是上海的国际学校学费早就把香港的甩开一条街了。弘立号称是香港最贵的私立,一年学费是20多万港币(不到17万人民币),上海的国际学校普遍要近30万人民币一年吧?

所以香港的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性价比整体来说还是挺高

未来的规划

我比较佛系,走一步看一步。

但是我觉得关键还是看女儿自己的兴趣。因为她也不是那种学霸类型的。前两天跟我说她想去当兽医,这是她最新的理想,之前她还想当作家、画家、医生,我都支持她。 IB的理念是终生学习,全人教育, 这点我很认同。

△ 总校长Dr. Malcolm Pritchard认为,学习如果单纯以测验及考试为主,思想会太狭窄,因此IB课程要求学生主动作深入和多方面平衡思考

#08

应该以兴趣为导向,还是前途为导向?

一个人要过得幸福快乐,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太重要了。不然做什么事你都会很痛苦。

可能我也处于一个中年危机的阶段,我做我的专业做了十多年了,很多时候找不到对工作的热忱,就是很机械地在做事情,感受不到乐趣。

△ 电视剧《小别离》剧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