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和善乐数
和善乐数是立足上古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研发团队。完善体制教育不足,唤醒民族信仰,构建和谐家庭。宗旨是执古御今 薪火相承 理念是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健康。目的是玩中得数 数动万象 智慧洞开 同时还秉承阴阳五行养生理论让人人当中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明深圳  ·  文化传承 有创新才有活力 ·  21 小时前  
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人山人海】敦煌打春牛活动真攒劲 ·  3 天前  
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人山人海】敦煌打春牛活动真攒劲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和善乐数

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和善乐数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2-27 09:09

正文


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一年的鸿运与精神则在于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在民间传说中,这一天,神龙会苏醒升天,兴云布雨,人们此时焚香祷告,以保一年的风调雨顺。




01

春龙节

——————

关于“龙抬头”


今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为“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关于“龙抬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语道“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 露头。”


另外,也有研究者认为,所谓“龙抬头”,抬的其实是“纵贯东方天宇的龙星”。古代人们习惯用二十八星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以此星宿的轮回来把握季节的变化规律,以“观天测时”,指导农事。把这二十八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每个方位有七个宿。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之连线有如龙形,称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两星(角宿一和角宿二)恰如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初二,太阳西垂,繁星初上,在旷野上向东望,会看到东方苍龙星座的角宿一明亮地升起,这是一年之中,东方苍龙星座第一次在太阳落山之后即刻升起,所以称“龙抬头”。

02

龙抬头日

————————

苍龙始现


二十八星宿中四象的命名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四种动物的形象与远古的民族图腾相关。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传说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为东方之神。从汉代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


白虎为西方之神,形似虎,白色,凶猛无比,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很多以白虎冠名的事物都与军队有关,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上的白虎像。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西方白虎的参宿。朱雀,形似凤凰,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形似龟蛇的合体。


东方苍龙星宿又包括了角、亢、氐、房、心、尾、箕,其中角为龙角、亢为龙的脖子、氐为龙爪、房为龙腹、心为龙心、尾为龙尾、箕被戏称为接龙排泄物之器。从二月二开始,每天傍晚都留心观察苍龙星座的龙角,就会发现,每一天都比上一天高出一点,大概每天早升起4分钟。到了夏天,整个苍龙星座在傍晚时早已挂在星空,南方朱雀星座再从东方慢慢升起。

有学者认为,《周易》中的乾卦,实际就是东方苍龙星座在一个回归年中的运行过程。初九潜龙为建子之月(阴历十一月),西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上记载:“建子起潜龙。”至隋代何妥在解释《文言传》“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时说得更明白:“当十一月,阳气虽动,犹在地中,故曰潜龙也。”如果把“龙”解释为苍龙星座,十一月冬至,其尚潜藏于地下。二爻的爻辞为: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周易集解》中三国王弼注九二云:“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於地上,故曰在田。”据此,“见龙在田”反映的天象应该就是东方苍龙星座的角宿在初昏时会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以上,时间为正月至二月初。及至六爻,曰上九:亢龙有悔。《周易集解》引王肃曰:“穷高曰亢。知进忘退,故悔也。”亢龙,即飞的极高已看不到的苍龙,“悔”字通“晦”。隋何妥解释《文言传》“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时说:“此当九月,阳气大衰,向将极尽,故云偕极也。”实际天象是,阴历七月飞龙在天以后,龙头、龙身、龙尾日落时已逐渐没于西方地平线以下,至九月份,整个龙体在初昏时都看不到了。


03

二月二龙抬头

————————

历史记忆里的“龙抬头”


据传,“二月二,龙抬头”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这以后,二月二被定名为“农耕节”。有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古人杳然不见面,今日纸上又相逢。”这首诗说的就是此时的事。


到唐朝,古人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宫廷在二月初二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

至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中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更多。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 也。”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04

二月二剃龙头

——————

多彩民俗


二月二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精神饱满、时时吉祥,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大地回春,万物更新之际,理发迎新,正合一年蓬勃之气。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其实正月剪头死舅舅属于误传。不剪头是“思旧”,而不是“死舅”,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


祭祀龙神: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炒豆子),比作“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