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姜胡说
我姓姜,大家都管我叫大胡子。跨界疯人院院长。我是一名企业顾问,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帮助企业改进产品和团队。姜胡说是我去年开通的私人帐号。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两件事:第1.如何帮助个人成长,第2.如何通过成长赚到钱。就这些,别的没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Fweek维科网  ·  重磅!又一老牌光伏龙头倒闭 ·  昨天  
OFweek维科网  ·  DeepSeek“血洗”AI,光通信龙头们怎么看? ·  2 天前  
OFweek维科网  ·  重拾“造芯梦”?魅族再曝新动作! ·  4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消息:比亚迪采用黑芝麻智能芯片 ·  4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黄仁勋难救:芯片大厂二度裁员!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姜胡说

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商机

姜胡说  · 公众号  ·  · 2019-03-03 22:19

正文



所谓商机,就是你能够发现人们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人数越多,用户量越大。

距离越远,单价越高。


很多伟大的产品都是这么做出来的。


像打车不方便,所以才有了Uber。



住宿不方便,所以才有了Airbnb。



家里的吸尘器坏了,所以才有了Dyson。



你不可能一开始就做那么大。

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精通用户很难,你可以尝试着先从精通自己身边的需求开始。


之前我说过,姜胡说这个号的起因是我的通讯录满了,需要找个地方将用户留存下来,没想着做多大。

但是我必须要知道,谁才是我的核心用户。


可是一篇文章发出去,除非他给你留言,否则你并不知道谁阅读了?阅读了多久?有没有转发?

该如何知道谁才是你的核心用户呢?


我曾经想过,要不要写这么一款产品。

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为一个公众号专门写一套程序?好像有点不值当。


认识老朱是在去年年底,一次朋友聚会上。他当时说,在写一套小程序,简单聊了两句。后来他去了香港。就没再联系。


中午和老友聚会,发现他回北京了。问他那套程序写的怎么样了?他说已经上线了。

拿来试用了一下,发现这不正是我之前想要的那个东西吗?(可以点击原文,查看我的那个实验)



谁打开了你的文章?



阅读了多长时间?



转发给谁了?


居然还可以直接和用户对话。



比我之前想到的功能还要丰富。

我问他,你是怎样想到写这么一套程序的?

他说最开始,自己有个房子要出租,拍了几张照片发朋友圈,感觉不太好分享。正好练手,就写了个小程序,自动生成文章,方便朋友转发。想到6度空间理论,又加了一个传播路径的查看功能。还能在后台跟正在阅读的人聊天。


后来有朋友有同样的需求,他就把它分享出来了。结果需求越来越多。

比如:

能不能看到谁打开了?

能不能知道他看了多长时间?

他都转发给谁了?

能不能有个统计报表?

能不能也支持公众号?

能不能看到谁关注我了?

……



再然后,

就是更多的能不能。


其实微信聊天那个功能,公众号的后台本来就有,只是很多人没注意。就算注意了,也不能抱个电脑到处跑。

所以他就把它做到了手机上。


不要想着一开始就搞个多酷的产品出来。

先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的需求做起,然后再不断扩展。


当年Stanley读大学的时候,发现周围有很多小商店,订单很多,但没有司机、也没有时间给客户送货。所以就创建了一家跑腿公司(Doordash)。刚开始的时候,功能特别简单,花了一个小时,去学校附近的餐馆收集菜单,整理到网页上,再加上个服务电话。

就搞定了。



还有艾伦.列维。当时在大学找了份兼职,做资料管理。结果学校给每个人分配的空间不够用,只有50M。所以他就自己做了个在线存储空间(Box),刚开始只是他和他的同学在用。后来人越来越多,到现在差不多有24万家公司在使用他们的产品。



我的朋友沈洋,徒步的时候,发现市面上的对讲机太丑了,所以就自己设计了一个对讲机:小呼。



上课的时候,要为不同的投影仪准备各种转换街头,很不方便,于是我设计了一款新的投影仪转换器。


类似的案例非常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