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商机,就是你能够发现人们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人数越多,用户量越大。
距离越远,单价越高。
很多伟大的产品都是这么做出来的。
像打车不方便,所以才有了Uber。
住宿不方便,所以才有了Airbnb。
家里的吸尘器坏了,所以才有了Dyson。
你不可能一开始就做那么大。
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精通用户很难,你可以尝试着先从精通自己身边的需求开始。
之前我说过,姜胡说这个号的起因是我的通讯录满了,需要找个地方将用户留存下来,没想着做多大。
但是我必须要知道,谁才是我的核心用户。
可是一篇文章发出去,除非他给你留言,否则你并不知道谁阅读了?阅读了多久?有没有转发?
该如何知道谁才是你的核心用户呢?
我曾经想过,要不要写这么一款产品。
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为一个公众号专门写一套程序?好像有点不值当。
认识老朱是在去年年底,一次朋友聚会上。他当时说,在写一套小程序,简单聊了两句。后来他去了香港。就没再联系。
中午和老友聚会,发现他回北京了。问他那套程序写的怎么样了?他说已经上线了。
拿来试用了一下,发现这不正是我之前想要的那个东西吗?(可以点击原文,查看我的那个实验)
谁打开了你的文章?
阅读了多长时间?
转发给谁了?
居然还可以直接和用户对话。
比我之前想到的功能还要丰富。
我问他,你是怎样想到写这么一套程序的?
他说最开始,自己有个房子要出租,拍了几张照片发朋友圈,感觉不太好分享。正好练手,就写了个小程序,自动生成文章,方便朋友转发。想到6度空间理论,又加了一个传播路径的查看功能。还能在后台跟正在阅读的人聊天。
后来有朋友有同样的需求,他就把它分享出来了。结果需求越来越多。
比如:
能不能看到谁打开了?
能不能知道他看了多长时间?
他都转发给谁了?
能不能有个统计报表?
能不能也支持公众号?
能不能看到谁关注我了?
……
再然后,
就是更多的能不能。
其实微信聊天那个功能,公众号的后台本来就有,只是很多人没注意。就算注意了,也不能抱个电脑到处跑。
所以他就把它做到了手机上。
不要想着一开始就搞个多酷的产品出来。
先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的需求做起,然后再不断扩展。
当年Stanley读大学的时候,发现周围有很多小商店,订单很多,但没有司机、也没有时间给客户送货。所以就创建了一家跑腿公司(Doordash)。刚开始的时候,功能特别简单,花了一个小时,去学校附近的餐馆收集菜单,整理到网页上,再加上个服务电话。
就搞定了。
还有艾伦.列维。当时在大学找了份兼职,做资料管理。结果学校给每个人分配的空间不够用,只有50M。所以他就自己做了个在线存储空间(Box),刚开始只是他和他的同学在用。后来人越来越多,到现在差不多有24万家公司在使用他们的产品。
我的朋友沈洋,徒步的时候,发现市面上的对讲机太丑了,所以就自己设计了一个对讲机:小呼。
上课的时候,要为不同的投影仪准备各种转换街头,很不方便,于是我设计了一款新的投影仪转换器。
类似的案例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