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思考#
彭萦:
很多刚入职场的人,不懂的是 ——
才华、学习能力、智商、勤奋... 这些都是一个人能力的下限。
而情商、驱动力、坚持力、专注、悟性、胆量,这些才是一个人的上限。
下限再好也不过是个基本功,没什么好骄傲的,如果无法突破上限,就是平庸。
90 后职场新人,欠缺这种能力对你来说是致命的
by 千古刘传
先说这样一个案例。
实习生 A 和实习 B 同时接到老板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整理工作,并要求他们把整理好的文档写好后发到他的微信上。
A 用 word 写好文档后,直接把 word 文件发到了老板微信。B 写好后,多花了半个小时把内容编辑成了公众号图文信息,再推送给了老板。后面几次类似的工作,A 和 B 均如此操作。
虽然整理的内容差距不大,但很快所有重要的整理工作都交给了 B,优先级低的任务交给了 A。对 A 来说,这是好事吗?当然不是。B 后来的薪资很快就上涨了,A 只能原地踏步。
为什么?先说下 A 和 B 两个人的推送方式这个工作细节。如果你在微信上看过 word 文档,你就知道,由于适配问题,word 里的文字即便你排好版,也都是挤成一堆的,极难阅读。而用公众号图文页阅读就很清爽。
难道一个老板会因为这个细节就更重用 B?是的。
对于一个老板来说,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这是一个很多职场新人并不知道的一个事实。
如果一样物品对你来说是稀缺的,你就会极其重视这样物品的消耗,避免任何多余的浪费。雇主聘请雇员,本质上就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能力短板,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另外一点,B 在没有提醒的情况下,主动使用图文推送方便老板阅读。这一点足以看出,B 拥有很强的需求理解能力,这才是 B 被重用的真正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推送方式这个细节。
老板只会跟你说,我要这个文档,但不会跟你说,我要简洁易读的文档,我要很快能看完这个文档以便决策,我还会将这个文档发给其他重要的人员。
虽然给 A 和 B 的明确需求只是一个文档,但只有 B 理解了隐含需求。
职场上的需求
表面需求和隐含需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需求。对于很多职场新人来说,理解完整需求的能力是欠缺的。而且,这是一种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提高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
在上述的案例中,对 A 来说,老板会花时间跟 A 讲为什么不重用他吗?不会,这样的细节老板很少会管,时间投入产出比很低,老板的精力基本都放在公司经营上。另外一点是因为实习生的岗位可替代性太高了。
老板是否愿意往你这个人身上投资时间,取决于你的不可替代性。
B 会告诉 A 吗?B 怎么可能开口去跟 A 讲我为什么拿的工资比你高。虽然对 A 有好处,但现实中 B 真这么做,不仅显得自己情商低,还会得罪了 A 。
中国人都是腼腆而好面子的,这导致很多情况下,你都很难得到正面反馈。
所以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老板是对人严厉苛刻的。真正的好同事,是会直接指出你的毛病的。
可惜大部分情况下,你不能等到别人来指出你的错误再改,如果真要到这个时候,雇主隐含的意思是,你随时可以被替换掉。
在职场中,协作随时都在发生。只要有协作,就一定有需求传达。不具备理解完整需求的能力,意味着你跟任何人协作都会出现问题,这将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致命的影响。
那么,如何提高理解需求的能力?一共有三个阶段。
段位一:理解自我的需求
消费者行为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做消费者黑箱。它的意思是,我们只知道消费者在外部接受了哪些消费刺激,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及购后行为。至于消费者如何决策的,就像黑箱一样不可见。一旦搞清楚了这个黑箱如何运作,也就知道如何正确地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引导消费者购买,也就能区分伪需求和真实需求。
实际上,这种黑箱根本不局限于消费者行为领域,在人类决策行为范畴内随处可见。
你跟女神表个白,女神就一直瞪着你不说话,这个时候她的决策行为对你来说就是个黑箱,你根本不晓得接下来她是要上来拥抱你还是会胡你一巴掌,你表白的时候,她是否对你有需求对你来说根本是两眼一抹黑。
很多人都试图通过研究客体的方式理解真实需求,但他们没意识到,研究客体真实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自己,因为只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对自己来说不是黑箱。
人类的决策行为,在大数概率下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适用于你的规律,大数概率下,也适用于别人,这意味着不要假设你自己是特殊的 1%。认可这个前提,本文所要阐述的提高需求感知能力的方法才适用于你。
顺便插一句,你也许会反驳并举出各种「万一」、「还是有可能」。这不重要,只要是这个前提适用于 50% 以上的情况,都是值得采纳的。你之所以会这样反驳,恰好是因为一条适用于大部分人的决策特征:少数异常的情形总比大体普遍情形更引人关注。
回到正文。在认可「人类的决策行为,在大数概率下基本是一致的」这个前提后,提高理解需求的能力,就可以先自己入手。
例如,我经常会在群里看到大段不空行不分段的长文字。直观上来讲,我自己根本看不下去。而另外一种长文字是空行并带有序号列表的,我很快能找到重点。
我相信这样的感受也适用于其他人,为什么?因为人是按组块的方式来识别视觉信息的。组块越小,认知负载越轻。
这让我想起小学时,我的数学老师说了一句话:你们以后写字时,段与段之间一定要空一行,这会让你们受益一生。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了。
所以在跟对方交流时,随时考虑到认知负载问题,你就知道该如何组织信息。这样的隐含需求,对方是不会跟你提出来的。
你会问了,如何区分这到底是个人喜好,还是适用于大部分人的行为规律呢?这就需要用心理学、认知科学、决策科学的知识来做判断标尺。具体方法就是将理论与个人体验进行联系,在知与行进行对比和修正。因为触及到了心理黑箱,这种研究方法比起研究他人更容易获得隐含需求的理解能力。
那如何进行自我训练呢?
就研究自我来说,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元认知。强大的本体感,和时刻保持的情绪心理监控感,是元认知的一种标志。元认知就是要求你能随时随地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快照记录。坚持沉思反省以及肌肉本体训练(无论是思想还是肉体的),都有助于提高对自我的监控。
接下来就到了第二阶段。
段位二:理解他人的需求
理解自我的需求,能极大程度上提升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将理解自我需求获得的感悟,套用到对方身上,再根据具体情形做出一些修正。这里需要的能力,就是共情。
你能通过对方的描述和言行进入到对方的情感世界中吗?我认为这有个前提。如果你没有为交响乐而沉醉过,你如何与一个古典乐爱好者共情?如果你工作清闲没有被时间压得喘不过气,你怎么能理解一个日理万机的人不秒回你的原因?
共情力,就是自我感受与他人的感受相互映照的过程。
举个例子,你觉得一个你讨厌的人,在公众场合跟你表白是什么感觉?注意,是你讨厌的人,不是喜欢的人。我曾经有过这种感觉:真丢脸!我直观认为这适用大部分人。
看到那些狗血的校园表白新闻,我想问那些男孩子们,你声势隆重地来一场公众表白,有没有想过这是不是让女生很丢脸?为此我特地咨询过一些女生,得到回答是,岂止是丢脸,简直就像咽下一坨热腾腾的屎!
看吧,这可真不是个人偏见。
另外,创业后接触了互联网圈很多厉害的人物,我发现他们非常善于捕捉对方的需求,跟他们沟通也印证了我的判断:高共情力的人,都是极其了解自我的人。
那么理解他人需求后的第三阶段是什么?
段位三:理解群体的需求
理解群体的需求,这是一种高维度的能力。因为群体的需求绝对不是个体需求的简单加总,为什么这么说?
QQ 用户只会告诉你,他需要更好地聊天,需要更多的表情,但他不会说,我要一个 QQ 群。微信用户只会告诉你,他要时刻和朋友保持通畅的沟通,但不会告诉你他需要公众号。
群体的需求是一种涌现现象(Emergence Theory),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高层次具有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复存在。
自然界中,涌现现象无处不在。
蜜蜂个体的智力极低,但蜂群会涌现出极高的工程智慧和生存策略。大雁列阵飞行并不是因为他们故意为之,是因为前面大雁拍打翅膀造成的尾波乱流,能让后面的大雁获得更多的升力,于是大雁群体自然涌现出了一字型雁阵。类似的还有鱼群、鸟群、羊群等。
回到现实中,对应的就是人群的需求。品牌的消费者个体只想买到自己需求的商品,消费者群体却会涌现出对价值观、文化、逼格的需求。参与组织协作的个体,只想要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和目标,而整个协作体系却需要共识和方向。
理解群体的需求,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沉淀,涉及学科较多,篇幅有限不再赘言。
最后补充一下。理解自我的需求,理解他人的需求,理解群体的需求,分别对应了职场的三个发展阶段:管理自我,管理他人,管理团队。
在第一阶段,你的工作主要是计划和执行。
在第二阶段,你的工作主要是指导与授权。
在第三阶段,你的工作主要是战略制定和组织管理。
你想走到什么阶段?
本文授权转载自千古刘传(ID:qiangulc),刘传,创业者,3 年营销策划,脑洞文案,齐物论者。
封面图 by Zara Picken
彭萦:
这篇文章前面,我说,悟性、情商、驱动力、坚持力、专注、胆量,这些才是一个人的上限。如果无法突破上限,就是平庸。
所以我司 ZeeTea 在实习生的 JD 描述里就有两条:
1 对自己永远不满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issues, 但这些 issues 也是 gift. 这些 issues 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安全感,但正是这种不安全感会鞭策你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里,每天都有一百件小事,一百个细节,值得你去琢磨一下,再琢磨一下。能做得更好的,你都已经在做了;没有做得更好的,那是因为你还不知道你不知道而已。
我们喜欢对自己永远不满足的人,那些对自己和他人都设下更高标准的人。我们甚至相信,有 issues 人更可能成功,你看他头顶就知道啦,在冒烟呢,那都是来自内心底的一团火。
2 有驱动力。
驱动力就是——迎着困难,依靠自己的力量,不用别人督促,去达成目标的一种能力。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说:我们还没有到扔白旗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到最后,在法国、在海上继续战斗。我们要带着更强的信心与力量战斗,不管代价是什么。我们要在沙滩上、在陆地上、在田地间、在街道里、在山丘上,不停战斗,永不投降。
驱动力这种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激励一个本质上没有驱动力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还喜欢招那种之前其实完全没有做过这个具体领域的工作,但是却说「没有关系,我可以学」,那种相信自己肯定能搞定的人。
驱动力和 GPA 没有关系,和过往成就没有关系,和经济或社会背景也无关。但我们总能从你过往做过的事情里看出端倪。我们不喜欢循规蹈矩的人,正正经经的上课、写作业、考试、求职、上下班打卡,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值得注意的事情,这样的人很可能是没有任何驱动力的。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如果你希望和你每天一起工作的人都是这样的人,就来申请我司的实习和 entry level 的职位吧。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你们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彭萦她是一个创业者,但在这里她很少提起「改变自己」co-writer 这个角色之外她在做些什么。
其实从硅谷回来之后,过去的四年里,彭萦她一直把自己创业的一万小时投入在消费品和品牌上。三个月前,她离开上一家创业公司,带了一个人数很少却是各领域最顶尖的团队开始了新的项目 ZeeTea。
她和她的天使投资人,也是一个投了几百家市值加起来超过万亿美元的创业公司的投资人,聊到,一个创业公司最重要的 3 件事是什么。公司创立了一个月后,她把自己对这 3 件事的思考理了理,写了一封邮件发给他。
这些内容都是干货,不会过时。希望彭萦的思考能对不管是 CEO 还是一线员工,不管是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的你,都有工作上的一点点启发。
以下是改变自己会员对彭萦 20161030 期语音《创业后,我才知道的 CEO 最重要的 3 件事》的反馈。
@会员 杨依林
「人生哪有那么容易呵!」人生未来的每一天也许都可以看作创业、经营公司吧,如果期望活出想要的样子,就用心、绷紧神经、持续前进。
@会员 力奇蛙
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高质量的输出你的东西。如何运营?围绕高质量,提出具体目标,正向循环。如何搞好自己的现金流?品牌转换获取的弹药,活下来,才能活的更好!
好吧,我在剖析自己这个个人品牌!
@会员 beibei
1、知道自己的核心价值,在工作中不会迷茫;
2、做事看结果和效率;
3、做事,走一步看三步,往后多看点,谨慎点。
Keep growing and f*ck everything else. 增长率最可怕的就在于,它有复合式的力量。如果每周增长 1%,一年是 1.7 倍;每周 2%,一年是 2.8 倍;5% 就是 12.6 倍;7%,33.7 倍;10%,一年能达到 142 倍。专注于每周那小小的百分之几的增长。这种增长率可以用在任何一件事上,包括你对自己的改变。
现在加入「改变自己」,用有价金钱购买无价的时间与经验,让这样的增长率在你身上发生,让投资自己成为这个消费时代最划算的事。
点击阅读全文,加入会员,就可以在周日晚上额外听到彭萦上一周的会员语音:《创业后,我才知道的 CEO 最重要的 3 件事》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