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软科
软科是全球领先的专注高校绩效评价与提升的专业化研究与咨询服务机构。 软科每年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大学排名、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等。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排名之一。中国大学排名方法客观透明,是洞悉中国大学竞争力的参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分析与开发  ·  为 DeepSeek 辟谣:五大误解与真相解读 ·  昨天  
麦音乐  ·  我看见许许多多他人的面孔 ·  昨天  
AustinDatabases  ·  ORACLE 最终会把 MySQL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软科

中科大研发新型量子计算机,一作多为90后

软科  · 公众号  ·  · 2020-12-04 19:00

正文


200秒只是短短一瞬,6亿年早已是沧海桑田。


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量子优越性像个门槛,是指当新生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在某个问题上的计算能力超过了最强的传统计算机,就证明其未来有多方超越的可能。”中科大教授陆朝阳说,多年来国际学界高度关注、期待这个里程碑式转折点到来。


去年9月,美国谷歌公司推出53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悬铃木”,对一个数学算法的计算只需200秒,而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顶峰”需2天,实现了“量子优越性”。


近期,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实验显示,当求解5000万个样本的高斯玻色取样时,“九章”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需6亿年。等效来看,“九章”的计算速度比“悬铃木”快100亿倍,并弥补了“悬铃木”依赖样本数量的技术漏洞。


据悉,潘建伟团队这次突破历经20年,主要攻克高品质光子源、高精度锁相、规模化干涉三大技术难题。


“比如说,我们每次喝下一口水很容易,但每次喝下一个水分子很困难。”潘建伟说,光子源要保证每次只放出1个光子,且每个光子一模一样,这是巨大挑战。同时,锁相精度要在10的负9次方以内,相当于100公里距离的传输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直径。


与通用计算机相比,“九章”还只是“单项冠军”。但其超强算力,在图论、机器学习、量子化学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12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评价这是“一个最先进的实验”“一个重大成就”。




实现“量子霸权”,中国“九章”何以后来居上?


继谷歌去年10月宣布“量子称霸”之后,今天,中国在世界上宣布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以76个光子、不依赖于样本数量的更强姿态,登上《科学》杂志。


76个光子,比谷歌“悬铃木”快一百亿倍,比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的诞生,是否意味着我国在“量子争霸”上已经取得胜利?人类是否马上就要进入量子计算的时代了?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些什么?


在“九章”的诞生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和陆朝阳教授以论文通讯作者的身份,接受了记者采访。


陆朝阳介绍“九章”最新进展


论文一作多为90后,「中国量子之父」徒弟也是大神


但凡对量子力学和量子计算有所关注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潘建伟。


毕业于中科大近代物理系,在奥地利完成博士学位的潘建伟,2001年起一手搭建起了中国的量子实验室。这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常被称为“中国量子之父”——他当之无愧。


作为量子科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潘建伟和其团队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过多项重大成果。


潘建伟不仅自己厉害,多年以来,他还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量子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他的80后学生陆朝阳。



今年10月,美国物理学会(APS)宣布将2021年度罗夫·兰道尔和查尔斯·本内特量子计算奖(2021 Rolf Landauer and Charles H.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颁给中国科学家陆朝阳,奖励其「对光量子信息科学,尤其是固态量子光源、量子隐形传态和光量子计算的突出贡献」。



1998年春节前夕,陆朝阳所在的东阳中学邀请潘建伟在当时东阳最大的电影院发表了量子物理相关的汇报演讲。这场科普报告也为陆朝阳打开了量子世界的大门。


2000年,陆朝阳从浙江东阳走出考入中科大。本科毕业后,恰好当时潘建伟从欧洲归来组建实验室,他如愿跟随恩师潘建伟从事光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后,在老师潘建伟的指导和鼓励下,陆朝阳不断学习深造,也逐渐成为量子科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而这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也是几个年轻人,钟翰森、王辉、陈明城、邓宇皓等人都是90后。


76个光子有多快?能干嘛?

“自主研发”成为后来居上之关键


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九章”,其算力究竟有多强?先来看一组数据:在室温条件下运行(除光子探测部分需4K低温),计算玻色采样问题,“九章”处理5000万个样本只需200秒,超级计算机需要6亿年;处理100亿个样本,“九章”只需10小时,超级计算机需要1200亿年——而宇宙诞生至今不过约137亿年。


由于采用超导体系,谷歌53个量子比特的“悬铃木”由于采用超导体系,必须全程在-273.12℃(30mK)的超低温环境下运行,而且在计算随机线路采样问题上,存在样本数量的漏洞:同样处理100万个样本,“悬铃木”只需200秒,的确比超级计算机的2天要快很多。可当处理100亿个样本时,“悬铃木”要花上20天,反而不如经典计算机快。



“虽然‘九章’和‘悬铃木’分别被设计用来处理不同问题,但如果都和超算比的话,‘九章’等效地比‘悬铃木’快了一百亿倍,且克服了样本数量依赖的缺陷。”陆朝阳说,由于操纵量子比特数量的大幅增加,“九章”的输出态空间(量子纠缠可能出现的状态)达到了10的30次方——如果要将这些状态全部纪录下来,目前世界上所有内存硬盘光盘全部用上也不够。而“悬铃木”的输出态空间为10的16次方,两者相差了十几个数量级,这也是导致“悬铃木”未能充分体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就在去年谷歌宣布“悬铃木”的同期,潘建伟团队已经实现了20光子输入60模式干涉线路的玻色取样,输出复杂度相当于48个量子比特的输出态空间,逼近了“量子计算优越性”。此后,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自主研发出高性能光子探测器,实现了后来居上。


短短一年,“九章”所用的高效率100通道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性能从4%提升到了98%。与此同时,陆朝阳也对原先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大幅革新,最终实现了超越。


“量子霸权”就是碾压一切?

实现“量子优越性”并非一蹴而就


“量子优越性实验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工作。”在阐释“九章”的成就之前,潘建伟想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量子霸权”就是碾压一切,谁先称霸,谁就得了天下。


实际上,在量子计算领域,国际同行公认有三个指标性的发展阶段,目前则处于“量子计算优越性”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科学家还在努力尝试各种方法,试图更精准地操控更多数量的量子比特,从而获得更为强大的计算能力。


“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所有领先都只是暂时的。”潘建伟说,一方面经典计算机还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量子计算更是在快速推进。只不过,经典计算机中电子只有0和1两种状态,而量子可处于叠加态,每增加一个量子比特,其计算能力就会指数级提升”。因此,“量子争霸”实际上是更快的经典算法和不断提升的量子计算硬件之间的竞争,但最终量子并行性会产生经典计算机无法企及的算力,取得碾压性胜利。


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之差别


无论是谷歌的“悬铃木”还是中国的“九章”,其算力都是百万、上亿倍于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超过300位的大数分解,经典计算机最快要算15万年,量子计算机一秒就完成了。


“在摩尔定律逼近极限的时代,在人们对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的时代,量子计算机必然会成为世界前沿的‘兵家必争之地’。”潘建伟介绍,最近美国公布了量子计算领域的最新计划,英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也早有相应规划,这次“九章”的成功研制,则为中国牢固确立在国际量子计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阵地位奠定了技术基础。


量子计算机还能更快吗?

未来发展有待新材料等领域创新突破


尽管“九章”的算力已快得惊人,但它只是在量子计算第一阶段树起了一座里程碑,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经典计算机从专用机发展到通用机,走过了20多年历程,现在的量子计算机就处在最早期的专用机时代。无论是谷歌的“悬铃木”还是“九章”,都只能用来解决一个特定问题。


潘建伟解释,这是因为目前可用来搭建量子计算机的材料有限,只能“就食材做菜”,全球都在朝着为数不多的几个方向努力。未来量子计算机的突破,更有可能依赖于新材料在量子计算硬件上的创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