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老领导跟我说过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他说,“小伙子,你要记住,在自己办公室里批评教育别人的时候,等你把话说完了,不要忘记给对方倒杯茶。”
其实一开始我不太理解,我觉得:为什么要倒茶?我批评教育他,我为什么要向对方服软?既然他错了,我批评教育他,那我就得全程横眉冷对,我对他态度就得强硬一点!不过呢,后来啊,我终于理解了,倒一杯茶这背后的奥妙。
首先,我们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别人的行为进行理解和判断。当你批评教育一个人的时候,对方也会对你的批评教育进行理解和判断。他会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赵老师为什么批评我?
为了分析和判断这个问题,他就会观察你的言行,感受你的情绪,品味你的语言。如果这时候你情绪激动,大呼小叫,甚至使用了不当的语言,表现出了过激的态度,全程都是对立、愤怒,甚至鄙视的情绪。
这种过度的情绪化,让对方分析判断到一个简单结论就是我根本没有错。赵老师为什么批评我?第一,他对我有意见,第二,他就是这种坏脾气的人,即使我干别的事,他也会批评我的,所以我没有错误,不用改,是他有问题。
这就是情绪化的批评教育,带来了巨大后果,被批评的人不但不会改正,而且他会觉得你有问题。相反啊,如果你在批评教育的时候,使用了冷静坚定的语言,情绪表现得很稳定,特别是使用了我们前面讲的三明治的方法。等批评教育结束了,你给他倒一杯茶,然后说:“渴了吧?喝点水。”他感受到了你的关爱。这时候他就开始分析判断了,看来这赵老师是关心我的,那他刚才为什么批评我,那恐怕是我错了,我得改呀。
温暖和关怀增加了批评的力量。老百姓有一句俗话,我觉得说得特别有道理,就是“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吃。”一开始总觉得这是一种平衡,这是一种妥协,后来就明白了,其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当你批评教育别人的时候,一定要配合一些关爱的手段来增加这个批评的力量。
有很多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以后,都选择虎着脸,态度很冰冷,拒绝沟通。他认为我一开始批评教育他了,我必须要保持情绪的压力,我必须要前后一致。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好。在批评教育完了以后,你很快就关心他一下,问问他“要不要我帮你削支铅笔?”或者“累了就歇一会儿,我帮你拿一只苹果吧?”这种关爱的行为啊,立刻就能让他感觉到,你并不是对他有意见,你也不是坏脾气、坏情绪,孩子们反而就容易认可,反而就容易改变。
良好的管理,并不是一直和风细雨,它偶尔也得有点电闪雷鸣,但是电闪雷鸣以后,你不能一直阴着天,一直浓云密布的。电闪雷鸣之后的艳阳高照,它本身就能增加电闪雷鸣的力量。
严肃地批评孩子以后呢,给他拿一块糖,教育完下属以后呢,给他倒一杯茶。这其实都是非常高明的管理技巧,在这里边呢,有归因理论和认知协调理论的基础。
那在留言当中我就看到一个问题了。有人说,唉呀,有些孩子软硬不吃,油盐不进,这个怎么办?那根据我们今天讲的原理,提醒大家,任何一个批评教育,它的前提就是不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坏脾气和情绪化,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怀和温暖。如果他软硬不吃油盐不进,好吧,提前你先做点让他感动的事儿。这叫先松土,后施肥。当你做点温暖的事,让他感动了,以后你再说话,他就认可了,你再提要求,他就行动了。
这里是平讲平说,我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