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国光伏新增规模约460GW,其中集中式约230GW,结合全国已下发并清理的指标来看,粗略预估仍有近350GW已知地面光伏项目待建设。尽管这些项目的时间跨度较长,但对于EPC领域而言则是已可预见的市场增量,面对当下基建、房建领域的“萧条”,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EPC业务正逐渐成为建设施工企业争相布局的重要方向。
截止到今年9月,央国企定标的光伏EPC规模约112GW左右,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仍是主要的中标企业,但以中铁、中建、中国安能、中矿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央企正加速进入,而新的EPC市场竞争格局也在碰撞中逐渐成型。
光伏EPC也“内卷”
时至9月,光伏产业各环节价格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已经整整下跌了近一年,不断走低的组件报价揭示出了光伏行业当下极致内卷的竞争姿态,而下游建设施工领域作为光伏电站落地的最终环节,其内卷态势相比其他环节也不遑多让。
有新入局的央企EPC专业人士表示,“我们对外的EPC总包价在2元/瓦上下浮动,根据项目招标具体情况大致保持约2%的毛利率就能干。现在这个行业太卷了,个别项目不亏就能干,但实际情况与评估情况稍有差异就可能亏钱。”
如其所言,随着组件价格的下降,1.7X元/瓦的总包价格已经时有报出。今年3月,蒙能6GW光伏EPC招标中,长江勘测院报出1.76元/瓦的最低报价;今年7月湖南能源240MW光伏EPC招标中,中铁十一局报出1.72元/瓦的行业最低价,而参与企业报价则均低于1.8元/瓦。
另一位从事分布式EPC的专业人员也表示,“在包含组件、逆变器的情况下2.5元/瓦以内都能做,部分地区2元/瓦左右就可以,视高压接入情况可能有0.3元/瓦左右的额外成本。至于3.5元/瓦以上的价格,可能是BT模式,不具备太大的参考意义。”
尽管光伏EPC受招标范围影响,价差较大,但对比“十四五”初期4元/瓦左右的光伏场区总包报价以及1~1.5元/瓦的小EPC报价,目前行业EPC总包价已经来到2~2.5元/瓦左右,小EPC报价则来到0.5~0.8元/瓦附近。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价格在逐步走低,但参与报价的企业却日渐增多。例如国家能源集团的“宁湘直流”配套新能源2GW光伏EPC集采中,参与企业超过了100家。
报价走低与参与企业的增多反映出当下光伏EPC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但相比以往中电建、中能建以及民营企业为主的市场形态,随着几大基建央企以及地方省属建设集团的加入,光伏EPC领域也在不断内卷、碰撞中演化出新的竞争格局。
EPC竞争格局及模式的转变
自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中国光伏产业开启了十年的黄金成长期,新增规模从13GW/年逐步壮大到超200GW/年,对应的下游EPC市场规模也跨入千亿级别。
光伏們在此前的文章《
设计院系与民营光伏设备商的EPC之争:各有所长,却必须同台“斗艳”
》中曾阐述了以电力设计院系与民营企业为代表的EPC企业各自的竞争优势,而彼时也是“十三五”时期主要的参与企业。
进入“十四五”,EPC下游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吸引了一系列企业的入局。较大的几个参与企业是以中国建筑集团、中国铁建、中国安能为代表的基建央企。此外,省属建设施工企业由于具备一定的地方资源优势,同样也是当下EPC领域的参与者,例如湖南建工、广东建工、陕西建工、蒙能旗下内蒙院等一系列省属建工集团。与此同时,随着主流新能源央国企投资商对光伏建筑施工领域专业化与熟悉度的增加,部分投资商旗下的施工企业也渐渐参与到光伏EPC中,例如中核、国电投、国家能源集团旗下的建筑工程公司等。
前述EPC专业人士认为,各类参与企业其实都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基建央企进入新能源EPC领域,该人士表示,“现在房建、基建市场比较低迷,今年以来国务院更是叫停了12个省份的基建,而新能源EPC合同额比较大,可以支撑起一定的业务营收额,同时也是集团企业布局新业务的体现。因此,在利润率方面没有传统EPC企业要求的那么严格,毕竟房建领域利润率更高。”
如其所言,上文提到的部分新入局央企对毛利要求仅为2%左右,而根据中国能建、中国电建旗下上市企业披露的近几年财报来看,新能源建设领域毛利普遍在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