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en Akpek教授作题为《干眼炎症的管理》的学术报告,以干眼的沉重负担为切入点,详细解读了干眼抗炎治疗的多项措施。
Esen Akpek教授回顾了2017版干眼国际专家共识(TFOS DEWS II 2017),强调炎症是干眼发病的核心机制。她指出,在干眼的抗炎治疗方面,0.05%环孢素滴眼液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0.05%环孢素滴眼液在美国批准用于干眼治疗已有很长时间,但仍有很多医务工作者对其了解不足,并建议临床应尽早应用,以防止眼表进一步损伤。
对于干眼抗炎治疗未来的研究方向,Esen Akpek教授也提出了她的看法,包括0.05%环孢素滴眼液治疗的最佳剂量和治疗时长,她同时强调
0.05%环孢素滴眼液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可作为不同类型干眼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在报告最后,Esen Akpek教授呼吁医务工作者提高对干眼的认识,并更广泛地应用0.05%环孢素滴眼液治疗,以改善干眼患者的预后。
Victor L. Perez教授在其学术报告《干眼的精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路径》中,深入探讨了细胞分析、基因检测及功能评估在干眼精准诊疗中的应用。他强调,干眼常常伴随炎症,在细胞分析方面,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眼表细胞进行分析,可以识别不同干眼患者群体中的细胞差异,尤其是炎症相关的细胞变化;在基因检测方面,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多态性,可以明确与药物治疗反应相关的基因标记物,从而筛选出可能对特定治疗有反应的患者群体;在功能评估方面,他介绍了一种非接触式角膜感觉测量方法,可以帮助量化患者的炎症状态,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Victor L. Perez教授特别强调了0.05%环孢素滴眼液在抑制免疫反应和减轻炎症方面的作用,并倡导在疾病早期即开始抗炎治疗,而不是等到疾病进展到晚期。
接英教授以《重度干眼的新型手术治疗》为主题进行学术演讲,深入分析了重度干眼手术治疗的临床现状与挑战,并介绍了岛状眶下神经血管蒂唇腺移植术的手术步骤及其应用。接教授指出,传统的游离唇腺移植手术因血供问题易导致手术失败,岛状眶下神经血管蒂唇腺移植可以克服游离移植缺少血供的弊端,为重症干眼症患者提供了一种长期稳定且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案。
袁进教授带来题为《人工智能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干眼诊断中的最新进展。干眼作为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亚洲地区的患病率尤为突出。尽管目前有多种干眼诊断方法,但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主观性强、敏感性低等。
袁进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基于弱监督网络的对角膜染色区域的自动识别和超像素分割算法,病灶识别准确率接近99%;智能结膜微血管系统,可实现结膜微血管功能参数的实时分析,并通过临床研究证实结膜微血管功能参数可预测干眼早期炎症的发生,且可反映干眼眼表炎症的严重程度。此外,基于微血管技术的诊断模型开展的临床研究表明,
0.05%环孢素滴眼液可有效改善轻度干眼患者的症状、角膜和泪膜稳定性,改善患者预后
。对此,袁教授结合干眼领域相关指南/共识强调,
即使是轻度干眼患者也需进行抗炎治疗
。
梁凌毅教授在《干眼治疗的再思考》中,针对干眼治疗的复杂性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尽管指南推荐泪小点栓塞术,但临床观察显示部分患者泪液量并无显著改善。梁教授在研究中发现,物理性阻塞与泪液分泌异常及眼表改变有关。此外,梁教授还分享了大笑对干眼症状缓解作用的初步研究,提出了大笑可以提高泪膜的稳定性和睑板腺的功能,改善干眼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