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神磊磊读金庸  ·  欧阳锋和左冷禅到底谁更坏?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刚刚解放,上海一公安局的处长强奸一国民党军官 ... ·  3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  昨天  
一览扶桑  ·  太宰治:“我可不是富士山的对手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百年前的双11:多少人改变了命运 让全世界为之感到高兴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11-13 11:04

正文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百年内的两种双11变化?



2019年11月11日,网购粉们用手机刷出了数百亿销售额。 然而,若时间倒退101年,全世界的目光却完全聚焦于战争和伤害。


1918年11月11日10点半,协约国军官杜鲁门 正在琢磨德国人对协约国提出的停战条件会是什么反应。这时他显然还不知道,就在当天早上,停战协定上的墨水尚未干透之际,福煦元帅已给所有前线部队发出一份电报:“从法国时间11月11日11点起前线地区中止一切敌对行动。”此后前线不再推进,军队坚守此前所占领的领土,禁止与敌方接触。


贡比涅森林内的交战国谈判代表


电报抵达前线需要一些时间。 那时杜鲁门显然还希望继续战斗,直到德意志帝国竖起白旗: “我们不能去蹂躏德国的土地,不能去砍掉他们年轻人的手脚,剥掉他们老头子头皮,这真是太可惜了;不过我猜,留下他们为法国和比利时做50年奴工,应该更好。”他得意扬扬地总结说,自己在最后的进攻中向敌人发射超过1万发炮弹,“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决定继续轰炸敌人直到最后一刻。附近另一支炮兵分队也尽情开炮,“仿佛他们想趁来得及的时候脱手剩余的弹药”。


杜鲁门所在之处不是唯一继续作战的前线阵地。 战争在最后时刻仍旧夺去不少人的性命。9点半,英国军人、利兹矿工埃里森在巡逻中被射杀。离11点还有5分钟时,在贡比涅西北几百公里以外的阿登地区,法国军人、洛泽尔省牧羊人特雷布雄死于德军的子弹。正式停战前2分钟,加拿大军人普莱斯在比利时的中央运河附近倒下。


一战中的杜鲁门 后来的美国总统


最终,法国本土时钟上的时针还是指向了“11”--这特定日子的特定时刻。 它载于几位军事领导人和外交官员此前在巴黎附近的森林里所签署的停战协定,这些人凭借自己的签名,让这一时刻具有国际性的约束效力。自此,一个罕见的全球性时刻开启,它将为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终生铭记--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自己在1918年11月11日11点的所见所闻。


停战协定签署后没多久,费迪南-福煦就离开了贡比涅附近那块具有历史意义的林中空地。 他以庄严的口吻形容这个从战争跨入和平的时刻: “继53周的激烈战斗以来第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平静。”而在给协约国军队的通告里,福煦也充满感情地赞美道:“(你们)赢得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并且捍卫了最神圣的东西:这个世界的自由!”他还补充道:“尽管自豪吧!你们为你们的战旗覆上了永恒的骄傲!后代会因此感谢你们的。”回到巴黎,福煦首先去爱丽舍宫拜访法国总统,然后赶往家中,他的妻子正等着他。但沿途到处都是向他欢呼祝贺的人,人们情绪激动,喜极而泣,元帅着实花了不少时间才应付过去。等到了家门口,福煦还得站在台阶上发表一通即兴演说。他的公寓里到处是琳琅满目的花束,多半是各界知名人士赠送的,但也有些他完全不认识的人。整个午饭期间,福煦还不时在窗口露个面,向聚集在街上的人群致意。


1918年的双11 停战庆祝


对亚瑟-利特尔来说,他的幸福时刻已在前一天,也就是1918年11月10日到来。 这位隶属美军第369步兵团的军官获得一天探亲假,做了一次特别的出游。 他借了一部车,开往驻扎在朗格勒小城约8公里外的一支坦克分队。一到那儿,他便和值班军官取得联系。亚瑟向军官解释来意,后者邀请他一起吃午餐。接着,人们去叫另一位利特尔军士。这位年轻人来了,他在亚瑟面前立正站好,敬礼,开始做报告。然而说到一半,年轻人就顿住了。他瞪大眼睛看着眼前这位长者,好半天才恢复理智能开口:“天啊,爸爸!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别人告诉我你已经死了!”两人紧紧拥抱。


他们一同驱车前往朗格勒,给远在美国的孩子母亲发了电报。晚上两人好好吃了一顿,看了场电影,然后便在一家基督教青年会的旅社过夜。年轻人是直接从前线战场回来的,已经好几个星期没睡过床。他几乎是头刚一沾上枕头便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亚瑟必须走了,却怎么都叫不醒儿子。于是他让儿子继续躺在床上。他明白,现在儿子可以好好睡了,不会再有什么事来打扰他。 那是1918年11月11日,而做父亲的知道,他的儿子不用再去打仗。


一战中的第369步兵团士兵合影


士兵亨利-约翰逊就是第369步兵团最出名的斗士。 这个个头矮小的男人战前是纽约州奥尔巴尼火车站的一名搬运工 。在新兵训练期间以及投入战场的第一个月里,约翰逊能引起别人注意的最多不过是他的碎嘴。然而后来的一个晚上,他的表现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当时,他和另一位战友负责把守的前线瞭望哨被一支德国突击队发现,并遭到猛攻。战友在一开始就受了伤,于是约翰逊只能靠自己了。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岗位,挽救同伴的性命。他先是用步枪和手榴弹,然后拔出了手枪,最后是刺刀肉搏。就这样,他造成了超过20名德军的伤亡,打得他们抱头鼠窜。约翰逊为此遍体鳞伤,也因而成为美国的第一位黑人战争英雄,甚至连《星期六晚邮报》也报道了这位“黑色死神战士”的英勇事迹。


哈莱姆地狱战士中,另一位享有盛名的士兵是军乐队的灵魂领队,黑人军官欧罗巴。 战前,他是纽约风靡一时的拉格泰姆乐团“社团乐队”的首席领班。他改编进行曲、舞曲和流行歌曲,加入节奏激昂欢快的切分音。“社团乐队”属于当时率先使用萨克斯风的乐队,他们演奏当时为清高的中产阶级所蔑视的狐步舞曲,在哈莱姆区的夜总会引起轰动。作为首批涌现的黑人音乐家之一,欧罗巴为唱片业巨头美国无线电公司录制了唱片。一战时,这位乐团领队应征入伍,成为首批有中尉军衔的黑人之一。他组成了成员超过40人的军乐队。刚抵达法国的布列斯特,他们便演奏了爵士版本的《马赛曲》,码头上的法国听众听得额头都渗出了汗。在前线待了5个月,欧罗巴见识了壕沟战令人深恶痛绝的一面[他为此创作了拉格泰姆乐曲《无人区的巡逻》(On Patrol in No Man’s Land)],这时军方领导做出结论,这40多位黑人和波多黎各士兵放在壕沟里太浪费了,爵士乐可以为战争做出更多的贡献。于是,哈莱姆地狱战士的军乐队前往巴黎。他们在剧院、音乐厅、公园和医院的演奏持续数月,在法国人中间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前,巴黎人从未听过爵士乐。拉格泰姆乐曲的跳跃、弱拍节奏和切分音,蓝调音阶和滑奏,以及欢快的萨克斯风和重鼻音的小号,无不让听众兴奋异常。他们在黑暗中登场,开始不合节拍的演奏和即兴独奏;乐手的身体随着节奏放松,眼睛半张半闭,手臂和大腿随着节拍摆动,随心所欲地扭动肩膀,所有这些都让台下的听众心醉神迷。它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表达,是20世纪新时代开始的象征,是除了机关枪、潜艇和坦克之外另一种振奋人心的现代发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