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史
读史(ID:dushi918):上下五千年,立史明智,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女子自爆艾滋并与279名男子发生关系?背后真 ... ·  11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雍正驾崩,51岁李卫随之气绝身亡,乾隆:一介 ... ·  3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表与歌谣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读史

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和领导艺术

读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16 18:58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 读史 " 免费关注。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提到善于用人的领导,很多人都会想起刘邦。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知人善任,让人才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刘邦用人的核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刘邦的用人之道同样值得借鉴。本文总结了刘邦用人的8个特点,希望能对阅读本文的您有所启发。


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艺术,有以下8个特点:


知人善任


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确实很难。而刘邦却恰恰是有一个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 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孔子治理国家讲施政,他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的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领导核心就是不动的,让别人动起来。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can)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所以刘邦能够取得成功。


不拘一格


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


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然后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是一个草头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就叫不拘一格。



招降纳叛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比方说韩信,比方说陈平。当时陈平来投奔刘邦,是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于是刘邦“大悦之”,非常高兴,然后问他说,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什么职务呢?陈平说,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他做都尉。


任命以后,舆论哗然,很多刘邦军队里面的老资格将领不服。一个逃兵,逃到我们这儿来,说了三句话,就马上给他这么大一个官,和他坐在一个车子上面,议论纷纷,但是刘邦不予理睬,你们议论你们的,我任命我的,而且更加信任陈平。这就叫做招降纳叛。


不计前嫌


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经得了天下,刘邦已经封了一批功臣,但是还有很多功臣没有封,因为功臣怎么样计算,封一个什么样的爵位比较合适,这个事还很费商量,就把封功臣的事,一直这样拖下来。


有一天刘邦在宫殿里面走,远远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刘邦就问张良,那些人在说什么呢?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啊,他们在商量谋反啊。刘邦说子房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谋什么反啊?


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啊,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你的亲信,像萧何这些人,还有一些以前得罪过你的人,他受了处分,现在这些功臣们都在想,这个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是不是可以拿出来封赏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像我们这种和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陛下的,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于会被陛下找一个岔子,给咔嚓了呢?他们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所以他们在那儿商量谋反。


刘邦马上醒悟过来了,知道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问张良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又非常地恶劣?刘邦说有,有一个雍齿,这个人非常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


张良说好了,请急封雍齿,以示群臣。刘邦马上接受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这叫什么?这就叫不计前嫌。


坦诚相待


我们知道人才,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尊重。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多发点薪水也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信任他, 你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 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


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说请大王想一想,你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过他。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了这样的问题,说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


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就是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 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件事情都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 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确实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用人不疑


我们有一句话老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刘邦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


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是让很多刘邦的老人不满意的,我们跟着刘邦跟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陈平一来,就给他那么高的职务,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给了陈平这样一个罪状,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


但刘邦还是把陈平叫来了。问他,先生原来事魏王,后来离开魏王事项王,现在离开项王又来跟着我走,先生的心是不是太多了一点,陈平这样回答他,他说是的,我原来是追随魏王,但是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去投奔项王,项王同样是这样,言不听,画不从。


而我又听说大王你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人,敢用人的人,我才来投奔大王,我陈平是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的,我如果不接受人家的赠送,不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


我现在向大王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大王觉得我这些建议是可以用的,请大王采纳。如果大王觉得我的这些建议,我的这些计策,我的这些谋划,是没有用的,他们送给我的礼金还在,我原封璧还,从此告辞,行不行?刘邦说,对不起,寡人错了。寡人慢待先生了,请先生不要介意,请继续留在寡人军中,用人不疑。


正是由于刘邦的这样一种信任,陈平愿意为刘邦效力。陈平给刘邦出主意说,项羽疑心重重,我们可以使反间计,砍掉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这个费用就没有问题了,马上拨款,黄铜四万斤,交给陈平,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你只要跟我把项羽搞掂了,节约归己,这是当时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措施,表示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